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进士

科普小知识2021-08-26 08:32:07
...

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1、基本概述


进士

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是科举制*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2、详细解释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1).古代指贡举的人才。《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玄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

(2).荐举贤士。《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3).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明清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即可称为进士。唐姚合《寄旧山隐者》诗:“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沉从文《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熊希龄,两个进士,四个拔贡。”

3、进士科考试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4、中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位于浙江宁波鄞州区茅山镇,地处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人们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之胜,水陆之饶”。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村外,大多是新房,丝毫看不出古村应有的风貌,一走进去,便让我们感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走马塘村四周为护村河,长方形格局,这是根据古代“天圆地方”一说而建的,两座平桥与外界相连。穿过村口公路边的“中国进士第一村”的新建牌坊,沿新村村道前行几百米就到达了走马塘新老村交界的紫来桥。过桥往右行就来到了村最为开阔的村东部中心荷花塘了。荷花塘面积约千余平方,冬日残荷,塘*有二条石砌的独板桥,据说陈氏以耕读传家,门风极正,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之喻,要求子孙以这做人,故在家门前挖这二亩水塘,盛植荷花。荷塘边的民居,称中新屋,大多保留着青砖飞檐的浙东特有的建筑风格,因为时代的变迁在这些建筑的中间有一座现代的小楼多少显得不和谐。中新屋座南朝北正对荷花塘,这里是走马堂目前最有古韵、规模最大、人气也相对旺的地方。在岸边还有几处石凳可供人休憩。老人们在这里晒着暖暖的冬日太阳,聊者他们的过去,说着家家的经。

沿街穿行不远就到街了。老街并不长,大约有二、三十米的样子,为沿街木质二层楼,可以看出这里是过去的商业所在。在老街的木墙板上,一些*期间的*的语录还依稀可见。老街东面就是“遗忠堂”,门口坐了很多闲聊的村民,两件明代雕造的石鼓,构成“擂鼓墙门”。院内很是杂乱。“遗忠堂”前有小水漕。水漕面积不大,有一块“公禁”污物入池的古碑。

继续向西就到了村子西南角的新陈氏祠堂。墨墙高耸,“福”字顶悬,门柱上是“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的楹联。祠堂前面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地。正南不远是进士桥,破旧不堪已废弃。祠堂西南墙楼相连为一东向两层老房,为过去村码头所在。根据水系的连接,从这里可直达杭甬运河以及更远处,为过去村民进出外面的通道,为那些进士跳出农门后的起点所在。绕过祠堂就到了西面护村河——君子河。岸边基本上还都是老宅子,很多老房子已经破旧不堪,倾斜而存。这里还有一处泉公堂,现在在维修,里面破落不堪。

君子河的中间是团桥,此桥不知道有什么来历。沿河边中间道路向村里东走,就到了村子的中心所在“蟹肝脐”。蟹肚脐因形如螃蟹的肚脐得名。河岸弯曲如勺,东南岸边有一棵古树,虬枝向北伸入池中,古树,水塘,映衬着青砖飞檐的宅院,感觉别有江南。从蟹肚脐左侧转门进入高大的大宅故院,很长的房廊,里面空荡荡的,一排近二十间上下两层的楼房。几个大的水缸显得引人注目。也许这原本是厢房,只是后来才隔开的,因为这是东向的。窗户很旧了,上面精致的木刻花纹还是很好看的。这里就是“赡衮堂”。从“赡衮堂”另一侧出来,就到蟹肚脐西侧的“贻谷堂”,曾是清末老中医陈松涛坐堂号脉之处,是保存完整的百年诊所。大门紧闭,穿缝而观,里面一片荒寂,已经完全荒废了。

往东前行就是老祠堂了,红灯高挂,门上却是*语录。继续绕行北上。在村子相对偏远的东北面,有一处临河住宅后门意境非常,石桥边,两门相依。一门在右,连着石板的小巷,转弯即可进入家门或出没于村落中。一门在东,下沿是一个石埠,可以行船到家门,拾阶而回归。石埠之上,一照壁孑立,上有石窗,已经破了,但古韵犹在,很有些旧时江南的味道。此处好象是一个上世纪经商的陈氏族人所建。

这样下来应该是一圈了,其余一些好看的建筑啊石雕啊都散落在各处了,需你自己去找寻了。

走马塘是以石花窗为建筑的亮点的,也是建筑的主要特色所在。大都用青石、红石雕作而成,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石窗的图案大都为驱邪、保安、招财、祈福,但是损坏甚多,一些窗中间的部分石纹已经残缺不全了,让人痛心。


进士

走马塘还以房子外墙和飞檐为特色。墙都是基座为石板上面为青砖,再为木料。村中明代建筑目前保留下来的尚有几处,清代建筑更是比比皆是,另外三幢民国时期具有西洋痕迹的建筑也极为典型,也算外来文化了。

走马塘主要建筑有“中新屋”、“荷池”、“兄弟学士陈松龄故居”、“赡衮堂”、“新祠堂”、“水龙会”等,目前不收门票,但象“赡衮堂”和“新祠堂”平时是上锁的,需要村里人陪着才能进去。其中“赡衮堂”中的祖像是走马塘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不可不看。

据老人讲现在的走马塘古建筑其实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有些被大火烧掉了,有些人家则拆掉旧房盖起了新房子,保留的古建筑大约只有60%左右,有些遗憾。

5、“赐同进士出身”

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不同”,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落第秀才一点心理安慰,省得他们一时想不开了上街游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如夫人”:所谓“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当然不是夫人,可为了安慰她,或者为了给她指明一条“光明”前程,大老爷就称她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说,你在我这里“如”同“夫人”一样,不会受到任何歧视;而实际上不过是点明你只是像夫人罢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万里长征”只迈出第一步!

当年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这事成了他一个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么呀?以曾国藩的权势,弄个什么硕士博士文凭,那还不撅腚放屁一般容易?可在满清,这事儿可开不得玩笑。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说的是他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

6、古代的洋进士

当前,国人留学海外已成为热潮,而在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水平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不但仿效中国的科举模式选拔人才,而且有许多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后还长期在中国做官。

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下同),日本学者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中国求学。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晁衡,后来考取进士,留在唐朝做官,这大概是中国的第一个洋进士。晁衡先后担任过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之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友谊深厚,并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载(753),晁衡取海路回日本,传闻途中遇大风,溺水而亡。李白闻讯痛哭,写了《哭晁卿衡》一诗。实际上晁衡并没有死,几年之后,他又辗转返回长安,直到大历五年(770),卒于长安。

据史料记载,唐朝的“洋进士”除了晁衡外,还有大食(阿拉伯)人李彦、朝鲜人崔致远、崔彦为、金可记,越南人姜公辅等。尤其是姜公辅,他中进士后,历官校书郎、右拾遗、翰林学士,“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德宗建中四年(783),姜公辅官拜丞相,后因反对厚葬德宗的女儿唐安公主,被贬职。顺宗立,拜为吉州刺史,未就官而卒。宪宗时追赠礼部尚书。

宋太祖时,高丽人康戬“随宾贡肆业国学”,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留宋为官,“以清白干力闻”,后官至工部郎中,卒于宋。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亲自测试高丽留学生,赐“上舍及第”遣归。有个叫金端(《宋史》作“金瑞”)的,归国后曾任太子之师。

在元代,高丽人李穑进士及第,任职于元翰林院。归国后,累官至门下侍中。元代中进士的高丽人还有朴仁干、崔瀣、李衍宗、安辅等十几人。

明太祖时,高丽国有三位考生考中进士,有位叫金涛的,是三甲第五名,授山东东昌府安丘县丞。由于中国话讲不好,不久,他们要求回国。朱元璋赏赐给他们大笔钱财,并派人护送他们到边境。金涛回到高丽后,官至宰相。明景泰五年(1454),越南人阮勤考取进士,任工部左侍郎。明万历年间,定居扬州的波斯人佴祺也考取了进士。

据张祖翼编著的《清代野记》载:日本著名学者服部宇之吉,在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做教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合同期满回国前,因仰慕华夏文化,特意恳请清*授予他文科进士的称号,学部奏请皇帝批准,同意了他的请求。这虽已属近代史事,但足以看出中国科举文化模式对外国人的影响之深远。

中国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而越南却迟至阮王启定四年(1919)还考了最后一科进士。越南**的创建人胡志明主席的父亲,就是阮朝最后一科的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