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有什么区别?谁的等级最高?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是古代读书人的四种头衔,不过这四种称呼之间有什么区别大家知道么?其实各个朝代对于这几种称呼的解释各不相同,科举制虽然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也直到唐朝以后才逐渐成熟,明清时期各方面的制度最为完善,所以下面就以明清为例为大家讲讲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之间的区别。其实秀才的意思最好理解,明清两朝秀才专指学校的学员,就是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明清两朝的考试体系极为复杂,要从“童生”一直考到“进士”,中间要经历七场考试。而且晋升人选十分有限,每个府学举人两名,州、县举人一名,最后能够成为进士的比例可想而知有多低了。
下面先简单为大家讲讲,明清两朝的科举过程是怎样的,想要达到*别究竟要经历多少场考试。参加初试的士子叫童生,童生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为生员,生员还要到省参加乡试,过了才叫举人。但举人还不是最大的,举人还能到京城参加会试,通过的话晋升贡士,最后一场考试叫殿试,殿试过了赐为进士,也就是每位读书人的人生巅峰了。所以从等级来看,进士>贡士>举人>秀才。一般的考生通过生员就非常了不起了,想考上举人就算很难了。
但想要做官,最少也要当个举人。乡试一般三年举办一次,农历八月开考,地点在京城或者省城,所以住得远的考生还要提前数月动身。举人是做官的门槛,跨过这一步就拥有了当官的资格,所以基本上有资格参加考试的考生都愿一试。考中举人就必须参加会试,也就是考贡士,会试的规格就更高了,考官都是内阁大学士担任。如果会试也过了,那就是最后的终极挑战殿试。
明清时期,殿试只考策问一场,由皇帝亲选考题,如果最后成为殿试的状元就能获得最高官位。不过从举人考上进士的概率只有百分之5左右,竞争十分激烈,这些考生大部分都是在举人到贡士的路上倒下了,一般中了贡士的人都能成为举人,只是名次不同。读书人只要成了进士,便能封侯拜相,拥有大好前程。历史上也有特殊的进士,例如曾立下大功,或许能破格提为进士,不过这样需要极大的人品支持了。
总之古代读书人的最终使命,就是希望能成为进士,好光宗耀祖。其实古代这些考生级别和我们今天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有相似之处,我们现代人考试的机会要比古人更多,毕竟高考每年都会考,但考中不会给你分官。科举有利有弊,放在古代,能给普通百姓一个晋升的机会,已经算是最公平的途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