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
婺剧,俗称“金华戏”,中国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婺州,元至正二十年(1360)改称金华。
中文名:婺剧
别称:金华戏
类型:戏曲剧种
腔调:高腔、昆腔等
发源地:中国浙江省
流行地区:金华、丽水、临海
1、简介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第二大剧种,因金华历史上素称婺洲而得名。她拥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腔,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2、历史沿革
婺剧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婺剧剧目丰富,传统深厚,特色浓郁,影响深广,有徽戏“活化石”之称。200年前,四大徽班进京,融二黄、西皮、昆、秦诸腔之长,衍变成了京剧。徽戏自身反日益衰弱,甚至连其发祥地安徽,也因受到京剧倒流的影响而逐渐消失。婺剧则是徽剧早在徽班进京前向南流入的一支,是中国戏曲舞台保留徽戏剧目与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它拥有800多个大小剧目,3000余首曲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曾这样赞过婺剧:“京剧的前身是徽剧,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
婺剧在旧社会的摧残下,艺人*,解放初仅在金华地区留下少数班社。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婺剧获得新生。
在十年动乱中,婺剧倍受洗劫。粉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婺剧又获新生。*中砸烂的婺剧团又重新恢复演出。被禁锢多年的优秀传统剧目又重新与广大观众见面。
改革开放后,农村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业余婺剧团如雨后春笋。1982年统计,金华地区就有554个,出现了热气腾腾的新景象,为建设*精神文明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84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将永康县舟山乡婺剧团演出的《姐妹缘》(顾锡东编剧)拍摄成连环画在全国发行。1985年,义乌义亭区婺剧团应北京市政协、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邀请,赴首都演出历史名剧《海瑞罢官》,受到好评。一个农村剧团上北京,不仅推动了婺剧的发展,也为浙江赢得了荣誉。
3、角色行当
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4、表演形式
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
5、声腔
婺剧中的高腔有西安、西吴、侯阳三种。婺剧中的昆腔,是南昆流传在金华的一个支派,称金华昆腔或“草昆”。戏院婺剧中的乱弹,亦称浦江乱弹,由安徽太平(今当涂一带)和旌阳(今旌德)经天目溪流入浦江等地,现安徽已失传,唱腔以〔二凡〕和〔三五七〕为主,芦花调〕和〔拨子〕也常采用。婺剧中的徽戏,主要从皖南经新安江流入,今在安徽因受京剧倒流影响,已近失传,而婺剧中的徽戏,却较完整地保存了原貌。它的唱可分为“徽乱”和“皮黄”两类。婺剧班社因其兼唱的声腔不同,分为三合班(兼唱高、昆、乱)、两合半班(兼唱昆、乱、徽戏,而无高腔)、乱弹班(以乱弹为主,兼唱少数徽戏)、徽班(以徽戏为主,兼唱滩簧、时调等小戏)。
6、传统剧目
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孙膑与庞娟》、《三请梨花》、《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等。
7、艺术名家
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