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七艺

科普小知识2022-01-30 08:22:26
...

大学的文科包括七门课程: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世称“七艺”。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柏拉图认为,这些科目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智能,而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应用。古希腊的智者派则着重传授实用性的科目,主要是修辞学和辩证法(逻辑学)。古希腊创立的学科后来传入罗马并得到发展。

1、七艺教育的萌芽

(一)智者学派与“三艺”


七艺

七艺的理念源流可追溯到古希腊。大约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出现了智者(Sophists),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高尔吉亚(Gorgias)、普罗狄克斯(Prodicus)、希庇亚斯(Hippias)、安梯丰(antiphon)和克里底亚(Critias)等。普罗塔哥拉是智者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以教授辩论术、修辞学和文法为职业。为了在政治上取得胜利,适应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求,尤其在*制的城邦,雄辩术是争取群众、得到声名的主要工具,于是智者们把雄辩术、修辞学和文法作为他们的主要教学科目,“对语言的逻辑与修辞给予极大关注,对演讲、雄辩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使这三门学科得以建立,并得到发展。其中,高尔吉亚在辩论术、修辞学方面的成就很大。普罗塔哥拉的学生普罗狄克斯在文法和修辞学上的贡献极为显著。阿西达马斯(Arcidamas)把演说划分为主张、否定、问题和讲话四种。智者致力于逻辑学(辩证法)、修辞学和文法的研究,奠定西方教育史上“三艺”学科始基的功劳非智者莫属。而且,作为职业教师,智者们也明确地认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的相互关系。

(二)柏拉图与“四艺”柏拉图

Plato(427BC—347BC),出身于名门望族,曾漫游各国,先到欧几里德那里,又去埃及和南意大利的塔林顿,研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科学、数学和宗教。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建学园,并在学园前明示:不懂几何者莫入。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为柏拉图创设“四艺”奠定了坚固的学术基础。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他指出:在20岁到30岁期间要学习高深的科学理论,主要科目是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和天文学。对于四艺,柏拉图给予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重要的多,它可以陶冶心灵,使性情得到调和,其原因是节奏和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算术不仅能训练人的计数能力,而且还能提高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学习几何是因为军事上安寨扎营、测量作战阵地和编队布阵需要初步的几何学知识。学习天文能设想和把握人的肉眼不能追逐的天体运作,从整个宇宙中发现和谐的美和完善。所以,他认为算术、几何和天文的真正价值在于唤起人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发展和完善人的思考能力。于是,柏拉图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列入教学科目,并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传授。

2、七艺-七艺的发展:古罗马

大约在罗马*时期,三科和四艺渐渐地联合。在古罗马教育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106BC—43BC)在《论雄辩家》(DeOratore)论述了一个演说家必备的学问和品质,他认为,文法、修辞是雄辩术的基础学科,雄辩家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在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要求言语修养要达到表达正确、通俗易懂、优美生动以及语言要与主题相称的标准。同时,要具有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在罗马帝国后期,文法、修辞是罗马学校最实用、最主要的学科。文法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包括正确说话的艺术和正确书写的艺术两种。修辞学校则以学习修辞学和雄辩术为主。受西塞罗的影响,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35—96)也认为一个合格的雄辩家须有宽广深厚的基础知识。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他提出培养雄辩家的学科计划,包括文法、修辞学、音乐、几何、天文和哲学。他认为文法是雄辩术的基础,文法学校应该提供未来雄辩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昆体良也论述过音乐对于雄辩家的作用,即音乐通过音调、音质的变化,可烘托气氛,也可帮助演讲。对于几何的用处,昆体良赞同柏拉图的观点,认为几何可以激发人的思维,使智力更加敏捷,还有实用价值。公元4世纪,七艺已被确定为学校的课程。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也曾论述过七艺。奥古斯丁认为,学习文法、修辞、辨证术、几何、天文、音乐等“*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认识永恒的存在,认识真理,认识上帝的至真、至善、至美。所以,罗马不仅是希腊文化教育的传播者,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教育的缔造者。如拉丁文法、罗马法律以及许多崭新的实用知识和技术纳入了罗马的七艺。

3、七艺的附属:中世纪


七艺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时代,其中,5世纪到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历史称为中世纪。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时代。神学是其它学科的“王冠”。意大利威维尔修道院院长卡西奥多鲁斯(CAssiodorus,480—575)在他写的《神学与世俗学读本入门》(IntroductiontoDivineandHumanReading)一书中正式使用七艺的名称,并分科论述了七艺的主要内容。

他把七艺作为与神学并列的世俗学问。“教会*发现七艺对教会的社会角色的教化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七艺被基督教接受过来,加以改造,渗透了宗教神学色彩,它被比附于智慧的七根支柱,七大行星和七项德行。基督教教义认为,人应具备“勇敢、正义、智慧、节制、信仰、希望和博爱”七德。另外,教会还制定七项圣事:浸洗礼、坚振礼、圣餐礼、告解礼、圣职礼、婚配礼和终敷礼。在哥特式建筑的雕塑、细密画、壁毯和宗教生活有关的墓碑雕刻上,七门技艺分别由各自固定代表的人物:普里西安(文法)、西塞罗(修辞)、亚里士多德(辨证法)、毕达哥拉斯(算术)、欧几里德(几何)、托勒密(天文)以及毕达哥拉斯或图巴该隐(音乐)。819年莫鲁斯(RabanusMaurus)在《牧师教育》(TheEducationoftheClergy)书中,曾这样解释七艺:文法是“一门科学,使人学会解释诗人和历史学家的作品;它是一门艺术,使人能正确地写作和说话,人文学科之本就在文法”。修辞是“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世俗谈话的艺术”。辨证法是“理解的科学,它使我们能很好地思考、下定义、作解释和区别真假”。算术是“可以用数字测定的抽象广延的科学,是数的科学”。几何学“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各种形式,它也是哲学家常用的一种论证方式”。音乐是“关于音调中被感觉的音程的科学”。天文学是“说明天穹中星体的法则”。在修道院中,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基督教教义和《圣经》,七艺是为学习神学做准备,为神学服务。其中,三艺是学习四艺的基础,文法、修辞、辨证术之中,又以文法为主。西班牙的塞维尔(Seville)主教伊西多(Isidore)著有《语源》(EtymologiaeorOrigines)二十卷,把七艺的前三科名为三学(trivium),后四科名为四学(Quadrivium)。七艺,作为基督教教会的课程至此便定型了。当然,这种七艺是深深烙上宗教的七艺。

4、七艺的分化: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在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一场文化革命一运动,它所提倡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和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个性*,要求把人从对教会的教义、教规的绝对信仰和盲目服从中解放出来;倡导学术,推崇理性,反对愚昧和无知。

人文主义教育家重视人文学科。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是弗吉里奥(PietroPaoloVergerio,1349-1420),他为昆体良20年教学经验结晶的巨著《雄辩术原理》(Institutesoforatory)做注释,使之风靡意大利。弗吉里奥还写了专题论文——《论绅士风度和*学科》,论述对青年实施通才教育,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致德性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他最推崇的三门学科是历史、伦理学和雄辩术,他认为这三门科目最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弗吉里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维多里奥(VittrinodaFeltre,1378-1446)也主张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核心,实施通才教育。这种人文主义的兴起使中世纪七艺从神学婢女的地位成为传授人文之学的学科,七艺的范围不断扩大,并增添了历史和道德哲学的内容。文法分化为文法、文学和历史;几何学分化为几何、地理学;天文学分化为天文学、力学。于是,七艺就演变为11门学科。11—12世纪随着阿拉伯文化传入西欧,使西欧人了解到古希腊罗马的学术。13世纪大学中高级教育兴起,至此,七艺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已融入或为大量专业化的学科所充实、取代,并发展为各自的独特传统,到17—18世纪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地步。可以说,在学科的发展史上,中世纪的七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些课本的手稿,像有关七艺的课本,是中古英语唯一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