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老虎
火老虎是流传于安徽省凤台境内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形式,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火”字。表演者多着紧身厚衣服,然后再系上扎制的虎皮,特别是在表演结束时表演者要跳入水塘,一时表示老虎被狮子打败,二是为了扑灭身上的火,因此一般表演者需忍耐烟熏火烤,同时还要抵御寒冬腊月冰水寒冷的能力。2008年6月,安徽省凤台县申报的火老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
火老虎是流传于凤台境内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形式,主要流行在该县刘集乡山口村和大山镇淮丰村。
火老虎的形成,来源于五代十国的一个传说。后周与南唐争夺淮南,激战寿春(今寿县),这次战争在凤台人民群众中留下许多传说,其中就有后周将领赵匡胤率领数万精兵攻打寿春,使南唐将领余洪*逃到八公山篼笼冲,后周名将刘金定率领精兵追赶,并放火烧山,八公山上和淮河岸边芦苇大火,林中老虎被烧起火,急跑下山。火老虎根据这个历史事件和传说衍生而来。
在火老虎传人孙永超老人家,老人兴致勃勃地回忆起“火老虎”历史,孙永超说,他曾祖父曾告诉自己,他曾祖父的曾祖父便会制作和表演“火老虎”,推算起来孙永超知道的家传“火老虎”艺术应有200年历史。具体200年前的历史他也说不清楚,只知道这种制作方法是他家祖宗自创的。他所能记得的便是小的时候,经常随爷爷、父亲等应邀到县城和周边市、县演出。出行时,龙凤旗开道,两排宫灯紧随,4条龙灯、8对狮子、花鼓灯队在中,一条“火老虎”断后,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每到一处鞭炮齐鸣迎接,好不威风。
火老虎在制作上,采取夸张和写意的手法。表演角色有老虎、狮、土地神、领狮者。通过老虎的扑、剪、扫等动作与狮子打斗,加上音乐烘托,场面激烈,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火老虎的形成,反映了淮河流域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可以表演。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反映了凤台历史背景,人文景观,对研究淮河中段历史文化、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2、艺术特色
表演特点
火老虎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一个“火”字,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表演者穿厚紧身衣服,然后再系上扎制的虎皮,特别是结束时表演者要跳入水塘里,一是表示老虎被狮子打败,二是为了扑灭身上的火,所以表演者即要忍耐烟熏火烤,又要抵抗寒冬腊月冰水寒冷的能力。
“火老虎”表演一般在晚上,表演前需用浸满水的外衣穿到表演者身上防止烧伤,才可穿上道具。表演时需十几个人拿着蜡烛,同时迅速地把表演者身上600多段特制麻绳全部点烧方可表演。每次演出大约30分钟左右。
拯救“火老虎”
演出时总在“火老虎”*后,各种项目相继上演,压轴戏便是虎狮斗,两只“狮子”先上场表演走“四门”,“狮子”走完“四门”后,卧在场中做休息状,随后“火老虎”上场走“四门”,走完“四门”后发现“狮子”,“火老虎”便一声咆啸,抖动四肢,亮翅欲攻击,“狮子”也一声大吼,亮翅应战,于是“火虎雄狮"对攻战上演,表演过程中,随着火虎演出者的抖动,以及握在两手中两条火虎腿做搔痒、打斗等动作,形成“火老虎”全身火花四溅,加上一丈二尺长的火尾巴来回横扫,带动的火花及窜蹦跳跃的打斗场面,形成直径十几米的火花狂舞,造成非常壮观的视觉效果,因此群众非常喜爱观看。
道具制作
“火老虎”道具制作“火老虎”道具工艺复杂,材料独特,需要几个很内行的人,用上一、二周方能做成,一个环节疏忽,便达不到应有效果。
首先要自种一种火麻,待火麻成熟后采收。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扔到水里泡制,需立即把采回没剥皮的鲜生麻连同麻杆一起加工。加工时用木锤慢慢地把一棵棵生麻反复砸成糊状,麻杆糊溶入麻丝中,不等生麻糊全干,便手工反方向搓成麻绳晒干备用。晒干后的麻绳中含有大量的麻杆碎沫,点着后不会产生明火,有很强的自然性,燃烧时麻自身的弹性加上表演者的抖动,把燃烧的麻杆沫喷向四方,便产生火花四溅的效果。
麻绳制作完毕后,开始制作木板,“火老虎”表演者身上须缚11块木板,背上3块,双臂4块,双腿4块。每块板上按梅花状钻约50个眼,每个眼里象栽鞭炮念一样钉入一段约10公分长的特制麻绳。木板厚约一公分,根据表演者身材定木板大小,一般选用泡桐树作为制作木板的材料:一是相对轻巧;二是泡桐木料有俗称“吃火”功能,不会因起明火而烧伤表演者。制作完毕后,把木板用绳连在一起,象马夹一样穿到表演者身上。“虎头”一般用麻杆扎成鸟笼状,麻杆上系满麻绳,再用一棵长一丈二尺左右、直径两至三公分的树苗做成“虎尾”。“虎尾”上同样扎满特制麻绳,最后用两根木棒做成“虎腿”,系满麻绳,握在手中即可。这样“火老虎”骨架制作完毕,为了好看,还要对骨架进行装饰,象做上可张可合的虎嘴,着上虎色等等。
3、传承现状
据孙永超老人称,“火老虎”艺术是他的祖上自创后,代代相传至今的家传艺术,随着市场经济对择业观的冲击,孙永超老人的后人认为表演火老虎没啥实惠,或经商、或打工,大都不愿继承“火老虎”艺术,因此也不会制作和表演。这种独特且独有的艺术即将面临失传危险。“火老虎”不能表演的最主要因素便是缺乏活动经费。孙以银团长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们仅靠着共同的爱好,大家集资,以及每次出演后大山镇拨发的少许补助维持,若要上演“火老虎”,大家不愿、也无力支付演出费用,因此很少上演。
*期间,火老虎这一传统灯舞一度销声匿迹,道具被毁殆尽。
2004年后,在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孙永超老人的玩家热情高涨,独到山中寻找制作火老虎的特殊材料野火麻,然后根据资料记载,按照传统工艺试制火老虎的扎制,从虎身连制,到点火试制进行了数十次的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05年底成功试制并按原始演出套路与观众见面。现今经过有关专家的指导,改进后的火老虎于2007年春节期间在县文化广场公演,省、市、县新闻媒体给予了全面报道,给予较高评价。并于2008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孙永超现指导的制作工艺和演出套路的传人有孙以银、孙胖文、孙多元、孙同辉、孙志健、郭如义、孙志兵等。现收存着狮子舞和火老虎的全部道具及维修所必备的相关材料。
现已八十高龄的孙永超老人虽不能登场演出但激情仍在,经常指导年轻一代训练狮子舞、火老虎的玩法技艺和道具制作,十分令人敬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