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影子腔
影子腔是通渭皮影戏专用唱腔,在甘肃境内皮影戏音乐中,既不同于陇东皮影戏音乐——道情,又有别于陇南影子腔。通渭影子腔是陇中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上三路的唱腔音乐由于地理位置、环境语言、传承方式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渭影子腔的音乐十分优美动听,其唱腔高吭婉转,韵味绵长、抒情寄兴,听后使人荡气回肠。通渭影子腔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简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通渭皮影的历史
甘肃是皮影兴起较早的省份之一,甘肃武威博物馆珍藏有西晋时期的影窗。金元时期,甘肃已有“兰州影”和“华亭影”两大影戏行世,并流传到北京及其它诸省。
通渭影子腔是陇中影子腔之渊薮,上世纪六十年代风靡陇中大地,民间将其称作“牛皮灯影子”。有确切资料记载的通渭影戏演唱始于清代。据常河镇《刘氏家谱》记载:刘纯儒(1808—1874)创建“金川号”皮影班社,吹拉弹唱俱佳,由其抄录的影戏剧本至今存世的尚有10余本。现已传至第七代刘满仓,刘满仓保存有历代先祖的传统剧本近百本,传统影件100余件,对影子腔的演唱和表演均能够准确传神地体现,目前是省级传承人,已申报*传承人待批。
通渭影子腔于2014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影子腔
3、影子腔的音乐形态
(一)影子腔调式
影子腔音乐,是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六声、七声加“闰”音的“燕乐音阶”综合调式音阶。其乐律乐调有以下幾种不同的调式:一种是加变宫“b7”、清角“4”的七声徵调式音阶,调式音阶为5、6、7、1、2、3、4、5,七声徵调式的乐律乐调色彩最为丰富。另一种是加变宫“b7”、清角“4”七声宫调式,调式音阶为1、2、3、4、5、6、7、ⅰ。成为影子腔乐律乐调徵调式与宫调式综合并存性调式音阶。
(二)影子腔板式
属于板腔体的影子腔,旋律单调,板式不多,它的主要独立板式特征仅有一对音乐主旋律——上下乐句。在此基础上,根据板式板路音乐需要,把它发展扩充后,就成为“慢板”,压缩后成为“流水”,再压缩加快速度就成为“飞板”。影子腔的板式究竟有几种?有的说共十三个板式。据笔者研究归纳,可分为五个独立板式,九个非独立板式。现分述如下:
1独立板式(五个)
(1)慢板——有花音、苦音,4/4节拍,慢速度,板眼在一拍内,前半拍强拍,后半拍弱拍。慢板是影子腔最基本板式。唱词以十字句为主,格式为×××/×××/××××。例如:“西北风/吹的我/挥身打颤”。旋律由上下句构成唱腔的段落,和非独立的“送板”、“留板”、“齐板”等板式衔接作为结束。
(2)流水板——有花音、苦音、2/4节拍,中速度,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格式为××/××/×××。例如:“虎儿/他妈/回家园”。旋律是在慢板基础上压缩后,构成上下句唱腔段落,近似秦腔中的二六板。常采取缩短过门“截唱”和唱词串连叠唱来区分与慢板的不同,和非独立板式“送板”、“拦板”、“留板”、“齐板”衔接作为结束。
(3)飞板——有花音、苦音、2/4拍节,快速度,唱词格式同流水板。旋律的上下乐句是在流水板基础上再压缩,句间无过门,近似秦腔“双捶代板”和小曲的“紧诉”。宜表现剧情发生矛盾冲突,人物情感激动之时,以“截”板作为结束。
(4)道情——有花音、苦音、4/4拍节,中速,唱词格式为七言四句,旋律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上下句对称叠唱,句间有过门,第四句无过门,唱词未尾转入托腔帮唱。启唱以托腔帮唱开始,又以托腔作结束。用于道教故事唱段,属不常用板式。
(5)滚板(滚白)—无花音,*节拍,速度很慢,唱词无固定字数限制,连说带唱加哭诉。宜表现剧中人物悲伤痛苦之时,唱腔还未形成影子腔风格的“滚白”,旋律近似秦腔滚白,最后转入慢板唱段。
2非独立板式(九个)
(1)阴司板——无花音,唱词格式十字句,开始起板音乐有别于慢板,启腔三个字用低沉,凄苦的托腔开始,过门后上板即转入慢板。
(2)尖板——有花音、苦音,*拍节,唱词格式十字句、七字句均可,常作为唱腔之前“引句”,在第一句未尾字转入“簧板”帮腔,第二句唱词转唱其它板式。
(3)送板——有花音、苦音,是戏曲唱腔中很独特少见的一种转换结束板式。和“拦板”衔接使用。如在场某一角色一段唱腔结束时,上句未尾转入送板托腔,下句即转入“帮腔”送下场后作为结束。
(4)拦板(接板)——有花音、苦音,“拦”者另一人接唱之意、和“送板”相反。有两种拦法:一种用十字句唱词前三个字托腔启唱,然后转入慢板唱腔。另一种以七字句为例,上场者近似叫板散拍,然后众应声。民间称为“一唱众和”。例如:(叫唱)行步儿——(众应)噢——来在大门外——(簧板)哎——。由铜器送出场,接唱慢板或流水板。
(5)叫板——有花音、苦音、用于各种板式的开始。叫板形成有多种,均属非独立板式。
(6)留板——有花音、苦音,板式的一种暂时结束,唱腔告一段落,但音乐未停为留板。在留曲中做戏或道白,将板留下,之后继续接唱其它板式。
(7)齐板——有花音、苦音,板式的一种结束。不送不拦。一段唱腔全部结束为齐板。唱词上句转入齐板托腔,下句作齐板结束,另一种无托腔直接齐板结束,适用慢板,流水板的结束。
(8)截板——板式的一种猛结束,适用于“飞板”,速度快,无结束过门。
(9)簧板——有花音、苦音,*节拍,板式的一种衔接方式,“簧”者众帮腔应唱之意。用于尖板,拦板的启唱,乐句虽短,却能给剧情造应有的激烈气氛,将唱腔推向高潮。
通渭影子腔
3影子腔弦乐器、打击乐
(1)弦乐器
定调:由于传统皮影戏由一人操作,演唱生、旦、净、丑各类唱腔,在声腔上还未形成女声唱腔。由秦腔转唱影子腔(倒影子),定调用F调(变定弦不变调)较为适宜,采用以下各乐器定弦法。
定弦:1=F,板胡(5-2),二胡(1-5),二胡(5-2),三弦(563)。
(2)打击乐
影子腔打击乐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是唱腔音乐部分击乐敲法,以“摔”、“板”和碰铃为主要击乐器,左手执“摔”子、右手执“板”,在一拍之内“板”敲击强拍(即一拍一敲),“摔子”敲击强弱交替拍(即一拍二敲),碰铃击强拍,敲击出的节奏效果既不同秦腔击乐鼓板,又有别于小曲击乐“四片瓦”。是形成影子腔击乐独特风格别无替代的敲击乐。第二种“道情”唱腔音乐以渔鼓、简板、碰铃为主要击乐器。渔鼓在每一拍之内强弱交替敲击,简板、碰铃一拍一击敲强拍。第三种是除唱腔音乐以外,其它起板、动作、道白、开场全用三大件铜器鼓板配合,所用鼓点全同秦腔。
4、影子腔唱词结构
影子腔唱词结构与格式,基本相同于秦腔,有三种:第一种为慢板、阴司板,由每句十言组成的上下句唱词。第二种是流水板、飞板,由每句七言组成的上下句唱词。第三种是说唱形式板式“滚白”,无固定字数限制的唱词。无论那一种唱词结构格式,都要依从“唱词入腔、吐字入韵、行当入板、说唱入曲、旋律入味、方言入调、依字托腔”的艺术要领。
5、流派名家
90年代以前,全县演出活动的皮影戏班多达30余班,大部分都会演唱影子腔,并出现受群喝彩、享有盛譽的名班名人。他们都身怀绝技,有“一口影子腔,两手硬功夫”。成为皮影戏演唱不同地域、不同流派影子腔的佼佼者。为记录他们原生态影子腔音乐,70、80年代录制了部分老艺人影子腔的板式板路及影子腔名剧、名人、名腔、名段精彩唱腔选段。抢救性的留住了老艺人们的声音,更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真实难得文化遗产。如今再听他们的演唱声音时,使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艺人们的艰辛传承,守护和艺术创造:
通渭影子腔
罗海彦(生卒不详)平襄中林罗家峡口人。天生一腔清脆亮丽嗓音,影子腔各类板式齐全,唱腔优美,道白清晰,文戏拿手、武戏应手。尤为特长演唱生旦为主的文戏。
田养公(1903—1966)李店乡人,田家皮影戏班在方园很有名气。影子腔板式齐全、唱腔优美,独具特色。他演唱的“叫板”、“拦板”、“簧板”和常河、襄南有所不同,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刘寿山(1920—1988)常河固堆河人,是全县第一个用皮影戏影子腔演唱现代戏的人,也是首位为影子腔记谱,毫无保留的传唱影子腔各类板式唱腔的通渭民间艺人,擅长演很有难度的武戏。
罗子平(1924—1993)祖藉平襄罗家峡口人,后移居华岭。师从本庄罗海彦,第四代祖传皮影戏传袭者。有一副清脆亮丽的好嗓子,擅长演唱有生、旦角色的文戏,如《法门寺》、《兹云奄》、《二堂舍子》等。是第一个在县内皮影戏班演唱影子腔“女腔”的人,也为影子腔记谱提供所有板式、珍贵资料。
刘汉清(盲人)(1931—1997)又名刘劳娃,义岗川刘家坪人,自幼师从皮影戏影子腔演唱名家南国泰。能演唱近五十余本戏,影子腔板式齐全,节奏近似常河刘寿山,平稳、明快,自拉自唱,嗓音浑厚,喷口有力,富于激情韵味。
刘满仓:1965年生,初中文化程度,常河刘氏家族皮影戏第七代传人。14岁跟随祖父(刘寿山)演唱皮影戏。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代表传承人,曾获通渭皮影戏调演一等奖。
刘尚琛:1949年生于常河固堆河,刘氏家族第五代影子腔传人。酷爱文艺,曾任学校音乐老师。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子腔音乐耳濡目染,影响颇深,十分喜爱影子腔各种乐器演奏与伴奏,现在杨永忠皮影戏班敲扬琴。2006年获甘肃省文化厅、人事厅聘任的“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副高级皮影表演艺术师”职称,成为我县皮影戏类获副高级职称的第一人。
6、影子腔的传承发展
通渭影子腔,在历史上就无谱传世,靠口授心传方式延续至今。1964年,通渭县文化馆组织专人,历时几个月进行影人设计、表演、影子腔音乐收集记谱。由常河著名皮影戏影子腔名家刘寿山演唱,马营郭富荣三弦伴奏,许克俭记谱整理。完整准确的影子腔各类原生态唱腔板式音乐终于问世了,从此便有了文字记载、曲谱记录。整理成册后,县文化馆刻印散发各乡文化室。2006年《通渭影子腔》正式出版,受到群众欢迎。《通渭影子腔》曲谱的传世,是一次民间文化艺术抢救性的记录和传承,及时地保存了属于民间农耕优秀传统戏曲文化。永远留下了即将逝去的原生态影子腔音乐。打破了“艺不传人、本不借人、曲不教人”的传统艺术保守传承禁固。
进入新世纪,皮影戏和影子腔受娱乐多元化新潮影响,又受到很大冲击,为了守护这一精神文化家园,借现代电器化飞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录制了《通渭影子腔》VCD专辑演唱光盘,走向千家万户传唱,收到很好的社会效应。这又是对影子腔民间老艺人最有价值的回报和怀念。无疑具有独特的社会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