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祥云县

科普小知识2021-11-18 09:36:20
...

祥云县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下辖8镇2乡,面积2425平方公里,祥云县历史悠久,曾经长期为滇西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驻祥城镇。

中文名称:祥云县

别名:云南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辖8镇2乡

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北

邮政区码:672100

电话区号:0872

面积:2425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青海湖、玉皇阁、王复生故居等

*驻地:县*驻祥城镇

现任领导:县长黑尚峰

1、简介

 


祥云县

祥云县原名云南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北,面积2425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47.16万人。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滇西交通枢纽,铁路、高速公路、320国道贯通县境,柏油路星罗棋布。这里是滇西历史上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风光雄伟绮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是名副其实的文物重点县和旅游资源大县。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7.82亿元,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得到巩固发展。

工业总产值实现113.2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89.92亿元,对外贸易取得新成效,实现进出口总额1.08亿美元。非公经济蓬勃发展,飞龙公司跃居全省民营企业前列;财富工业园区被命名为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县城食品加工小区、刘厂农副产品加工小区、板桥再生物资回收加工小区和云南驿、下庄工业小区发展步伐加快,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57元,种植烤烟10万亩,烟农售烟收入达2.93亿元。新植蚕桑5283亩,改造低产桑园3121亩,桑园面积达7.77万亩,群众销售鲜茧收入达1.39亿元。新植核桃8万亩,产值达1.82亿元。红梨种植面积达8000亩,产量2000吨。新建生猪、禽蛋、肉牛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养殖场24个,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户,禽蛋产量居全省第二位,畜牧业产值达14.53亿元。

全县接待游客67.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5亿元。物流业新兴发展,以火车站为中心的仓储物流片区基本建成;商贸业繁荣发展,龙翔路、清红路、老城四街商业中心效应日益突出,温州商业街初具规模。

祥云风光秀丽,旅游投资开发潜力大:素有"云南禅宗第一寺、佛教文化第一山"的水目山,是滇西地区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为唐代普济庆光禅师接旨首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西南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一见结禅缘、一见保安康的佛门圣物舍利子。鼎盛时"衲子千余,从者如云",又有徐霞客过访,林则徐专谒,担当受戒,吴三桂问卜等历史记载。景区内古木参天,文化底蕴厚重,是中国云南省旅游的一朵奇葩。

祥云的旅游资源还有古驿道云南驿、中原文化保存完好的洱海古卫城、清华古洞新时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青海湖、佛释道三教合一的禾甸万寿寺、供奉灶君的玉皇阁和王德三、王复生故居王复达故居等景区景点。

交通区位优势:祥云是滇西交通的咽喉,是通往滇西八地州的必经之地,是大理州的东大门,距昆明仅282公里,至大理机场30分钟车程。境内"昆瑞高速公路"、"广大铁路"、320国道等8条重要公路、铁路在县城形成交汇点和拟建的泛亚铁路在祥云接口。祥云县已初步形成滇西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重地,成为西南地区连接东盟*贸易区的桥梁。

2、历史

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云南县,县治设今云南驿,地处秦五尺栈道(蜀身毒道)、唐灵官道(盐道)的交汇点上。县域包括今祥云全境及弥渡县、宾川县大部份地区。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征南蛮,平定南中,分建宁郡、越雋郡、永昌郡三郡的部分地域设云南郡,郡治设今云南驿与县同治,郡辖云南(今祥云、弥渡、宾川)、蜻蛉(今永仁及大姚北部)、弄栋(今姚安及大姚南部)、姑复(今华坪)、遂久(今永胜、丽江)、邪龙(今巍山、漾濞、南涧)、叶榆(今大理、洱源、剑川、鹤庆)7县。西晋泰始六年(270)云南郡增加云平、永宁两县一共领9县;永嘉五年(310)分云南郡之叶榆县设东河阳郡;建始年间(不知何年)又分云南郡之蜻蛉、弄栋两县设兴宁郡,至此云南郡仅辖云南、东姑复(今永胜、丽江)、西姑复(华坪)云平、邪龙5县。随开皇三年(583)废郡,结束了云南县作为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58年的历史。开皇十七年(597)西南大族爨氏叛,大平公史万岁征剿平定,兵达云南县境,县域未设治,时张乐进求居其地(今弥渡红崖,原为祥云县境),称“云南国诏西二河候”,后张乐进求创建了白子国。

唐初境内置5州领15县。唐武德四年(621)置西宗州,州治设云南驿,领宗居(云南驿)、河西(今普淜)、石塔(县址不祥)3县,录属南宁总管府,贞观十一年(637)西宗州云“西”字,称宗州,麒德元年(664)西宗州属姚州都督府;武德四年(621)置西濮州,州治设米甸,贞观四年(630)改称髳州,领濮水(米甸)、歧星(楚场)、铜山(乔甸)、蜻蛉(大姚)4县,先后属南宁总管府、戒州、姚州都督府;武德七年(624)置云南州,州治设今旧站村西,贞观三年(629)改匡州,领勃弄(弥渡)、匡川(永平)2县。先后属南宁州、姚州;永徽年间置镜州,州治设今高官铺,领夷郎、宾唐、溪琳、琮连、池临、野并6县,属姚州;麒德元年(664)置波州,州治设今县城南外,领县不清,属姚州都督府。

唐天宝九年(750),南诏占尽姚州都督府地,废唐设置,筑云南城于云南驿。贞元年间南诏国设云南节度于云南城,辖今楚雄州西北部与大理东部地区。元和元年(806)废云南节度,以其东北部置弄栋节度,西部(今县境)置云南(今下川坝)、品甸(今城川坝)两赕,为南诏首府羊苴咩城的直属领地。两赕建置经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五国,历唐、南北两朝至宋亡共449年时间。

元宪宗六年(1256),县境内立品甸行户所,属大理下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品甸千户所改为云南州,隶属大理路,同时设十二关防送千户所于米甸楚场地,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之赵州(今凤仪);改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所为十二长官司,隶大理府。弘治二年(1489)设你甸(今米甸)、楚场、安南坡(今下庄安南关)3巡检司,直属大理府,同时于云南驿设土驿丞。崇祯八年(1635)析县辖楚场里于米甸设德昌县,顺治十六年(1659)裁德昌县。康熙五年(1666)裁你甸、楚场、安南坡3巡检司和云南驿土丞。

民国三年(1913),全国统一裁府、州,省内置道,云南县归腾越道,也称迤西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祥云县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祥云县属楚雄专员公署,同年3月,改属大理专员公署,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祥云县属大理州至今。

3、文化

在与大自然的顽强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中,祥云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以清华古洞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以大波那出土战国铜棺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以水目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云南驿古道为代表的“马帮文化”,以云南驿机场、莫尼中尉纪念标为代表的“二战文化”,以红军长征过祥云、祥云三英烈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天峰山歌会、彝族哑巴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

“新石器文化”以清华洞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为代表的“石器文化”是祥云悠久历史的有力见证。1961年出土新石器时期器物多件,1988年,大理州人民*公布为第一批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华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县城南3公里的昆畹公路南侧,古籍记载:“清华洞,洞阔十余丈,深造莫测。悬岩滴乳,上有石窍通光,名曰天窗者三,玲珑瑰异,崎岖委折,拘火探幽,率莫能测,其胜地也。洞口有坊亭,石壁题咏甚多。”清华古洞洞口壁上方有摩崖石刻,计24块,多为明代以来的官吏及文人墨客所作,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临洞考察,李元阳、郭松年、杨慎等历代官宦、墨客也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洞外有清华古寺,有二战时期美军飞虎队员莫尼中尉的纪念标等景观景点。

“青铜文化”青铜文化在祥云延续时间长达几百年,境内出土的青铜器达3000多件,涵盖了生产、生活用具及丧葬器具等。这些青铜器铸造艺术精湛,形制优美,种类齐全,展示了祥云先民的高超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充分反映了当时祥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水平。祥云刘厂镇大波那出土的战国铜棺,禾甸镇检村出土的西汉编钟,云南驿镇芹菜沟出土的战国青铜剑是洱海区域青铜文化的重要代表。1964年出土于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战国墓的铜棺长2米,宽0.62米,高0.64米,重237.1公斤,整具铜棺由7块可以拆卸的铜板拼合而成,棺底有4足,为“干栏”式屋宇式样,外壁饰回纹、鹰、燕、虎、豹、马、野猪、水鸟等图案,随之出土的青铜器具达100多件。大波那铜棺不论从体积、重量还是结构上看都十分罕见,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1977年出土于祥云禾甸检村石棺墓的编钟,一套三件,时代为西汉中期,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乙等文物。钟体呈扁圆体,两端微细,中部稍鼓,唇口齐平,顶部作三角状纽,钟身一面饰两虎争斗,另一面饰两鹤相争图案,口沿处两道叶脉纹,中间饰卷云纹。

“佛教文化”佛教在祥云宗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水目山是祥云佛教文化的代表。水目山位于祥云县云南驿镇境内,距县城20公里,位于云南驿坝子边缘,登临水目山,坝子全貌尽收眼底。水目山有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南方最大的墓塔林,水目寺寺抱塔和墓塔林已经被列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水目寺,“云南禅宗第一寺”,有多位大理国皇室人员修持,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过访,有明末清初的书画家担当受戒,有清代禁烟领袖林则徐专谒,有藩王吴三桂问卜等等。墓塔林是水目寺僧人的公共墓地,位于水目寺北侧山岗上,占地约17500平方米。这些墓塔作梯级排列,规模大小不等,造型风格各异,一般塔身为纺锤形,分别用扇形沙石转石及方砖砌成。塔顶用沙石打制成宝珠形和宝塔形两种。其基座有六方形、四方形两类,墓基及塔盘雕有卷云纹,莲花纹,走兽及人物图案。基座下为墓室,用于放置僧人的骨灰罐。墓室内宽2米许,高2.6米,四周用长条沙石砌成龛洞。龛洞分为若干台,每台有龛洞3-4个,每个龛洞内可放置5-6个火葬罐,较大的墓室内可放置火葬罐200多个。墓道用沙石打制的石条制成台阶,墓口有两扇可以打开的础石门。砖石墓塔一般高3-6米不等。墓塔林矗立在苍松之中十分壮观,是云南目前发现数量最多,规模较大的塔林,在全国塔林中也比较少见。

“马帮文化”祥云县境内自古交通便利,茶马古道(西南丝绸之路)、盐马古道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马帮文化。云南驿作为云南省最古老的驿站之一,是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一度成为滇西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悠的马帮,遥远的铃声,穿越千年时空,折射出红土高原兴衰更替的交通史,见证了云南驿的昔日繁华。公元前109年设云南县,县治在云南驿,从此该地纳入西汉王朝版图。此后在县境内设郡、州、赕,治所仍在云南驿。清代,云南驿成为茶马古道上最重要和最繁华的集散地,每天从云南驿经过的大小马帮二三十起,云南驿当时有二十多家马店,最大的可容纳三百多匹马。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云南驿,2003年被云南省人民*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被命名为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云南古驿道位于祥云县云南驿镇,南距祥城21公里,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白盐井开办时修建,为白盐井往滇西的主要运输通道,道宽1-2米不等,多数路段全用石板铺砌。随着白盐井盐业的兴旺,盐商马帮络绎不绝,驿道运输频繁,古道遗址的石板路上至今仍存留下斑斑马蹄足迹。楚场古驿道位于祥云县米甸镇内,从今大姚县的孔仙桥、人头关起,中经祥云米甸的楚场、黄草哨、双桥哨、永安桥、至米甸,禾甸境内经温水、哨上、小泥房、塘房至祥城的于官到祥城、弥渡交界的王家山止,全长约60公里。这条道上通永昌(保山)、大理,下通会理(成都),是“蜀身毒道”即古代川中至滇西的重要交通路段,也是中国西南通往印度、缅甸等国的南丝绸之路。

“二战文化”二战期间,祥云人民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祥云也成为重要的抗日战场,一些遗址至今保存完好,形成了祥云丰富的“二战文化”。抗战期间,祥云有大批热血青年投入抗战队伍,随六十军、五十八军和中国远征军转战湘、鄂、浙、赣、缅甸等地,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常德战役、松山战役等重要战役,其中在台儿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第六十军副军长萧本元和杨炳麟两位抗日将领均为祥云籍人,他们为抗击日寇而血洒疆场。在后方,祥云人民投入数十万计的劳力修筑飞机场、滇缅公路,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战期间,云南驿机场是著名的驼峰航线的航空转运站,是*空军第38航空站驻地和**航空学校校址,是美国空军陈纳德将军援华空军“飞虎队”作战基地之一,是中国远征军重要的指挥中心,陈诚、卫立煌等中国著名将领曾在这里指挥远征军作战。当时,大量的美国军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军政人员云集此地,云南驿一时成为国际性的抗战基地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空军“飞虎队”战士莫尼中尉架机抗击日寇时不幸被日机击中,为了保护祥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毅然驾机飞离人口密集的祥云县城,因丧失了跳伞机会而英勇牺牲。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深深感动了祥云人民,为此,祥云民众自愿捐资建立了“莫尼中尉纪念标”,留下中美友谊佳话。

“红色文化”祥云是云南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祥云三英烈”是革命先烈中的杰出代表。王复生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列主义的学术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个发起人之一,陕北、云南革命的播火先驱,中国*的早期优秀党员,云南籍第一个*员。王德三是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陕北、云南民族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六大代表,*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孝达是中国*早期党员,南方工运、学运、农运的领导骨干。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和肖克、王震等分别率领下长征过祥云,在祥云留下了众多的红军文物和“红二、六军团指挥部”等红军遗迹。当时,有上千名祥云子弟随红军北上,成为云南省扩红最多的一个县。解放战争时期,祥云是*滇西工委祥云分委和*滇西地委的活动中心,也是“边纵”八支队的策源地和中心根据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又涌现出了以“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村官”普发兴同志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员。今天,王德三、王复生故居、红军长征过祥云遗址、滇桂黔边纵八支队遗址等成为闪耀在红土高原上的红色明珠,是祥云“红色文化”的有力佐证。

4、地理


祥云县

祥云县是云南省四大平坝之一;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53%,东西最大跨距62.5公里,南北最大跨距74.5公里。森林面积92310.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5.7%;境内平坝海拔在1900-2000米之间;年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810.8毫米,年平均日照数2623.9小时。境内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立体交叉气候特征。

 

祥云县资源丰富、投资开发潜力大全县森林覆盖面积广,有天然林木142种,野生动物37种。祥云地处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三江沉矿地带,矿产资源、水电资源丰富,境内煤炭储量1.4亿吨,是滇西贫煤区的富煤县。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钼、铝、锌、钡等,其中已探明黄金储量为5.4吨,碳酸钡极为丰富;非金属矿产有石炭石、粘土、高岭土、石英砂、煤炭等,水资源总量4.64亿立方米,水能资源20469千瓦。

县境山脉均属横断山系云岭余脉,从西部和北部进入县境,总体呈南北走向,较为破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成三级阶梯状下降。最高峰为北端的五顶山,海拔3241米;最低点是南端的高峰岭大河边,海拔1433米。县境内共有4个大的山间盆地,1个宽谷地带和8个山间谷地。

5、气候

境内大部分地区属北亚热带偏北高原季风气候区,有5个明显的气候特点,一是四季变化不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平均气温14.7℃,1月平均气温8.1℃,7月平均气温19.7℃;二是冬春恒温,夏秋多雨,干湿季分明;三是年降雨量少,年均降雨量810.8毫米,境内西部、北部、东南部平均年降雨量大于800毫米,东部、南部平均年降雨量小于700毫米;四是年日照时数长,日照时数为2030.2~2623.9小时,居全省第四位;五是海拔悬殊,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水平分布复杂。

6、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面积广,有天然林木142种,野生动物37种。祥云地处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三江沉矿地带,矿产资源、水电资源丰富,境内煤炭储量1.4亿吨,是滇西贫煤区的富煤县。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钼、铝、锌、钡等,其中已探明黄金储量为5.4吨,碳酸钡极为丰富;非金属矿产有石炭石、粘土、高岭土、石英砂、煤炭等,水资源总量4.64亿立方米,水能资源20469千瓦。

7、交通

祥云是滇西交通的咽喉,是通往滇西八地州的必经之地,是大理州的东大门,距昆明仅282公里,至大理机场30分钟车程。境内"昆瑞高速公路"、"广大铁路"、320国道等8条重要公路、铁路在县城形成交汇点和拟建的泛亚铁路在祥云接口以及即将建设的祥云国际机场。祥云县已初步形成滇西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重地,成为西南地区连接东盟*贸易区的桥梁。

8、通讯

全县电话全面实现程控交换,光缆传输,移动、联通通信网站覆盖全县乡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5%,广播覆盖率达到100%。

9、教育

普通教育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学制三年的普通高中以及私立学校祥华中学、职业技术高中以及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此外,各种扫盲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师资培训和成人教育广泛开展。目前祥云共有4所高级中学,其中祥云四中是云南省一级二等高级中学(省级重点高完中),祥云一中是云南省一级三等高级中学(省级重点中学),祥云二中虽然目前只是云南省二级一等高级中学(州级重点高完中),但是离省级一等高完中也只差一步之遥,而私立中学祥华中学也是按照云南省一级高级中学硬件标准建设,最近几年发展不错,所以说祥云的教育质量不但在大理州仅次于州府大理市,就算放眼全省一个县能有这么多省级、州级高级中学,绝对是绝无仅有的。

10、旅游

祥云的旅游资源还有古驿道云南驿、中原文化保存完好的洱海古卫城、清华古洞新时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青海湖、佛释道三教合一的禾甸万寿寺、供奉灶君的玉皇阁和王德三、王复生故居王复达故居等景区景点。


祥云县

水目山景区座落于楚大高等级公路、广大铁路旁,距祥云县城20公里,是滇西地区开创较早的佛教圣地。主峰海拔2627米,登水目山览群峰秀色蜿蜒,望前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

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民间文化的摇篮、天然的植物宝库。鼎盛时“衲子千余,从者如云,三千和尚,八百尼姑”。经历代开发,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中国南部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久负盛名的宝华寺“戒堂”,特别是举世震惊、万众向往的佛门圣物“舍利子”,一见结禅缘、一拜保安康。又有徐霞客过访、林则徐专谒、担当受戒、吴三桂问卜等历史记载和“锡杖涌泉”、“枯井取木”、“风洞购物”、“木犬守场”、“铁树开花”等历史传说。水目山是研究云南佛教文化和南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为云南省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是祥云县佛教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休闲度假胜地。

青海月痕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的青海湖为境内自然湖泊,据光绪《云南县志》载:“青龙海水光如镜,秋月涵之,更觉澄湛。”湖四周为田原村庄包围,湖中水平波静,清澄见底,田原村景倒映,农家湖面打鱼撒网,岸边吸水灌田,静中有动。每当秋高气爽,月桂柳稍,荡舟湖中,月光倒映碧水,波光随浆闪动,更增情趣,“青海月痕”历来为祥云十景胜之一。

云南驿:南距祥云县城21公里,是祥云县最早的县治驻地,是古滇文化的典型代表。云南驿是西南丝绸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作为驿站至今已有1237年的历史。当时随着白盐井盐业的兴旺,盐商马帮络绎不绝,商铺林立,驿道运输频繁,古道遗址的石板路上至今仍存留下斑斑马蹄足迹,仿佛在诉说着茶马古道千年的辉煌。驿站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高,保存完好,在西南丝绸路上绝无仅有。“彩云南现”的美丽传说更为云南驿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是祥云独俱特色的精品旅游景区之一。

天峰山:又名玉笋峰,俗称老君山。位于普棚镇镜内,主峰海拔2578米,山体呈金字塔状,地势险峻,有高耸其巅,万山拱伏之势。老君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单檐歇山顶的木构建筑,前檐柱为一对双龙抱柱,殿前高悬“道德五千”巨匾,供祀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右有石雕功德坊,穿坊而入为雄伟的玉皇阁。下层为长方形歇山顶,上层为八角攒尖顶,无斗拱造型。天峰山是一座以道教为主教,三教合一的建筑群,其中尤以木雕刻著,有“南来道教第一山”之称,是祥云县的道教名山和主要风景名胜之一。天峰寺外森林茂密,每逢农历2月15日,为普棚天峰山“歌会节”,周边彝族同胞来此“打歌”,众余万人。

清华洞:素称“滇西第一洞”,位于县城南3公里的昆畹公路南侧,属喀斯特地形石岩溶洞,洞口向东,呈黄色,古色斑剥,宽80余米,高30余米,洞口右侧顶穹正中,仰视见尺余椭圆形亮光通山顶,称“碟大天”。沿途四壁怪石嶙峋,或山峰、或动物,游人自可想象。主洞洞底甚为壮观,阔可容数千人,四壁石笋、石柱、石台天工自成,琳琅满目,西北面洞壁有一容单人躬身而进小洞,深不可测。明时大旅行家徐霞客两次临洞考查;李元阳、郭松年、杨慎等历代官宦、墨客多次游此,洞口留下摩崖题该24处之多。

11、经济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0%,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6:54:20,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更加凸显,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财政总收入实现7.33亿元,增长2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11亿元,增长23.06%。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地方一般预算支出达14.80亿元,增长30.09%。

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0.70亿元,增长12.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57元,增长27.78%。粮食安全得到保障,总产达19.28万吨,增长31.96%。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1个,*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年度任务。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5号、8号项目全面完工,改造中低产田地8.74万亩。支柱产业稳步发展,种植烤烟10万亩,收购烟叶32.30万担,烟农售烟收入达2.93亿元。新植蚕桑5283亩,改造低产桑园3121亩,桑园面积达7.77万亩,群众销售鲜茧收入达1.39亿元。新植核桃8万亩,产值达1.82亿元。红梨种植面积达8000亩,产量2000吨。新建生猪、禽蛋、肉牛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养殖场24个,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户,禽蛋产量居全省第二位,畜牧业产值达14.53亿元。转移输出劳动力7800人,实现劳务收入4.56亿元。

2011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13.29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增长26.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89.92亿元,增长29.22%。工业税收实现3.1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3.35%。对外贸易取得新成效,实现进出口总额1.08亿美元。

跨入新世纪,在*及省、州的大力支持下,祥云县提出力争实现撤县设市,把祥云建设成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容纳人口50万的"生态园林工业城、历史文化明珠市"作为奋斗目标。紧紧依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区位、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民强县,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和动力。在结构调整上提出了"3、4、5、6"工程,即:建设三大基地(培植云南最大的橡塑工业基地,云南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云南省纺织工业基地);培育四大企业集团(祥云县飞龙集团公司,祥云县建材集团公司,祥云县红蜘蛛矿业集团公司和祥云县煤炭工业集团公司);培植五大支柱产业(矿冶、建材、煤炭、农副产品、纺织);开发建设六大园区(省级财富民营工业园区、中国祥云橡塑工业城园区、刘厂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园区、下庄工业小区、板桥废旧金属回收加工小区、以及云南驿古驿道为中心的旅游小区)。"3、4、5、6"工程开发建设已全面启动,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十五"期间发展10万亩蚕桑、10万亩亚麻、10万亩烤烟、10万亩竹子、10万亩脱毒马铃薯。以"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和工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工业大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年加工野生菌1万余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野生菌加工出口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