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法兰西第三*

科普小知识2022-12-12 19:37:37
...

法兰西第三*(法语:LaTroisièmeRépublique),国号为法兰西*(RépubliqueFrançais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国的共和*。*采用议会*模式并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在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镇压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而垮台。第三*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意外地是法国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政权,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1、历史沿革

1852年,拿破仑三世跟随他的叔叔拿破仑一世的脚步,成为法国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但由于德国的崛起,改变了欧洲的*平衡,第二帝国只维持了18年。

普鲁士总理俾斯麦,带领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地区的领导者。为了激起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情绪而成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俾斯麦借由埃姆斯密电事件,使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于1870年引发了普法战争。

1870年9月色当会战后,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9月4日,法国国内发生政变,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法兰西第三*成立。

拿破仑三世政权倒台后,大部分的法国人及占大多数的国民议会倾向实行君主立宪制,因而出现两派王位继承者。正统派(Legitimists)倾向支持查理十世的后裔-亨利(Henri,ComtedeChambord),别名亨利五世。而奥尔良派(Orléanists)则支持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ofFrance)的后裔-路易·菲利普。

1871年,正统派和奥尔良派达成共识,由亨利就任国王而路易·菲利普为其继承人,亨利本身并不想实行君主立宪制,而倾向效法其祖父查理十世实行的半君主专制。甚至,他拒绝采用象征法国大革命及七月革命的三色旗来代表法国。在想恢复君主立宪的同时,法国人却不想放弃三色旗。而后,较倾向*思想的路易·菲利普继位。

1870年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建立*,史称第三*。新政权开始时,由资产阶级共和派与保王派联合组成国防*。

1871年1月28日国防*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选出由保王党人占绝大多数的国民议会,L.-A.梯也尔被选为*首脑,后任总统。他与德国正式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并联合德国镇压了巴黎公社(1871.3.18~1871.5.28)起义。

梯也尔力图建立保守*,但遭保王派与共和派的反对。

1873年5月,梯也尔*辞职,极端保王派人M.-E.-P.-M.de麦克马洪当选总统。右翼*继续加强,建立合乎天主教规范的“道德秩序”。正统派与奥尔良派加紧勾结,图谋恢复王朝*,以L.甘必大为首的共和派为确立共和制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斗争。国民议会最终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1875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共和制,在1876年众议院选举和1879年1月,在参议院选举中,共和派取得稳定多数,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甘必大迫使麦克-马洪辞职,共和派F.-P.-J.格雷维当选总统,终于确立共和派的*。

共和派分为温和与激进两派,从格雷维当选总统到19世纪末,为温和派执政时期。他们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行世俗的义务免费教育,宣布新闻*与组织工会*,以及大赦巴黎公社人员等。在此时期,法国的工人运动和*运动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879年成立的法国工人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法国工人运动,逐渐发展为较有影响的*政党。

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产量居世界第4位,但金融资本的增长迅速,80年代法国继续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印度*等地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土地和资源。到1899年,法国已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2殖民帝国。80~90年代,法国相继出现布朗热事件、*丑闻和德雷福斯案件,温和派威信扫地,*下野。

1899~1914年为激进派执政时期,法国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迅速发展,金融资本高度集中。

1914年前,法国资本输出仅次于英国,占世界第2位,其资本输出主要采取高利贷形式,В.И.列宁称之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激进派反对教会干预政治,1905年通过《政教分离法》。随着工人运动的高涨,1905年建立了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即统一社会党。激进派多次镇压工人运动。对外继续进行侵略扩张,准备战争,先后与俄国、英国结盟,成立法、英、俄协约国,以对抗德、意、奥三国同盟(1882)。1913年R.普恩加莱当选总统后,继续扩军备战,企图重新瓜分世界。

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法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开始后,法国成为西线的主要战场,战争导致法国社会矛盾激化,1917年4月,前线发生士兵的拒战斗争。11月,激进派G.克列蒙梭再度执政,镇压反战运动,动员一切力量继续进行战争。1918年9月,F.福煦率领盟军对德国发起总攻击。11月11日,双方在贡比涅附近的雷东车站签署停战协定。1919年1~6月,召开巴黎和会(1919),签订凡尔赛和约。

战后,克列蒙梭*和“国民联盟”右派内阁的反动政策引起广大人民的愤慨和反抗。

1919年4月,法国水兵在黑海起义。

1920年5月,全国铁路员工大罢工。社会党内部不断分化,1920年12月,左派力量成立了法国*。

20年代中期由社会党等组成“左翼联盟”内阁,执行*主义的改良政策。后来,普恩加莱又重组“国民联盟”内阁,整顿财政,稳定法郎币值,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但法国于1930年底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趁机抬头。

1934年2月6日,右翼分子和法西斯组织“火十字团”利用“斯塔维斯基事件”在巴黎发动*,包围波旁宫,企图推翻议会。1936年,由*、社会党、激进社会党等党派团体组成人民阵线。同年6月,L.布鲁姆组成第1届人民阵线*,签订了“马蒂尼翁协定”,实施一系列社会改革。

1937年2月,布鲁姆宣布“暂停”实施人民阵线纲领。

1938年,由于激进社会党退出,人民阵线瓦解。此后,达拉第*对内执行反动政策,对外依靠英国,推行纵恿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1939年9月1日,德军侵犯波兰。3日,法国向德国宣战,实际是宣而不战,史称“奇怪战争”。

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全面进攻,突破马奇诺防线,法军节节败退,不久巴黎陷落。6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投降,成立维希*,第三*宣告终结。

在70年的历史当中,第三*经历了许多危机,从*倒台至任命有精神病的总统都有。*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侵略及两战之间(Inter-warperiod)。

在1940年7月10日,当国会通过把权力移交给贝当后(当中有80个*投反对票),第三*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人要求恢复第三*。议会在1946年成立,并起草了新宪法。新宪法在该年12月实行而第四*也正式成立。

2、政治制度

宪法

《法兰西第三*宪法》

(1)时间:1875年

(2)内容:a行政权: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b立法权: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选民实际上受财产资格和在法国居住时期的限制。

(3)意义: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各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政体

法兰西第三*政体是议会制与总统制的混合制度,但实际上是议会制(或责任内阁制),那么在政治实践也是这样的。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总理掌握行政实权,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拥有形式上的巨大权力。

确认一种政体是否是议会制的关键是其总理是否是实际意义上的首脑。法兰西第三*从1870年开始,到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存在了70年。只要是截取1875年宪法之后的历史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议会制共和制

法国第五*时期,与第三*的政体不同,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从历史上看,法国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宪法颁布,法国政体极不稳定,复杂多变,政权组织形式先后采用过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半总统制等。具体阶段特征如下:

⑴1789年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是君主专制政体。

⑵1789年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了国王,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⑶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建立了法兰西第一*。中经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热月政变后的督*的政权,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名存实亡,但名义上仍属于共和政体。

⑷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1815年,波旁王朝两次复辟,恢复了法兰西王国,与第一帝国一样,都是君主专制政体。

⑸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是君主立宪政体。

⑹1848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第二*。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直到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再建*,即法兰西第三*。属于议会共和制政体。

⑺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解体,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和维希傀儡政权统治。二战结束后,法国进入第四、第五*时期。权力中心逐渐由议会转移到总统。这表明法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半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

“1875年初,国民议会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同年,国民议会又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合称1875年宪法,又称第三*宪法。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

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1875年宪法是法国宪法中寿命最长的一部。它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全面统治。这部宪法所规定的政体内容是: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两院共同享。

有立法权,内阁要得到众议院的信任才能执政,否则必须辞职。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宪法赋予总统广泛的职权。当初,这种规定是为了日后复辟君主制准备条件,但宪法公布后不久,总统的权力实际上日渐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占重要地位,国家权力明显转到内阁手中,使法国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法国第一、第二、第三共和全部是议会制的。第三共和71年换了107届内阁。最终法国人选举二战英雄*为国家元首,更改国体。

首脑

第三*的总统:

梯也尔(1871~1873)

麦克马洪公爵(1873~1879)

格雷维(1879~1887)

卡诺(1887~1894)

福尔(1895~1899)

卢贝(E.Loubet,1899~1906)

法利埃(A.Fallieres,1906~1913)

普恩加莱(1913~1920)

米勒兰(1920~1924)

杜梅格(G.Doumergue,1924~1931)

勒布伦(1932~1940)

其他著名的*还包括布鲁姆、布朗热、白里安、克里蒙梭、达拉第、费里、甘必大、赫里欧、饶勒斯、拉瓦尔、贝当和雷诺。

3、社会

法兰西第三*基本处于如下现代化的阶段。进行“社会革命”(亦称“国民革命”),创造某些制度和文化环境,借以提高人民地位,开发民智,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科学的引导下推进“工业革命”,最终实现经济、文化的高速起飞。巩固共和制度,推进政治*,实行免费义务的世俗教育,促进科学文化繁荣,进行工业革命,加速经济发展等等。社会革命说到底是人的革命,是人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地的革命。而教育则是这场社会革命的一项基础工程。

第三*历时70年(1870一1940)。按其发展主题,可以粗略地以90年代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在于确立和巩固政体,因而教育以“反教权与世俗化”为其中心任务。后期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而教育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

4、历史评论

尽管成立过许多短期的*,但第三*是法国社会稳定(除了德雷福斯事件)、工业化发展和专业民众服务设施建立的标志。法兰西第三*政治制度是以不稳定而著称的,但人们在强调它不稳定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它具有稳定性的一面,有的甚至夸大了它的不稳定因素。法兰西第三*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

虽然短期*不断,内阁经常易手,但是第三*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力,只于5月16日危机(CriseduSeizemai)中被使用过一次,直至第三共和瓦解也不曾再使用。

1870年巴黎革命中诞生的法兰西第三*(1870年~1940年)其政治寿命长达70年,在这段时间里,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法国有两大忧患,时至今日,这两大忧患依然未消。忧患之一是德国,1871年德国打败了法国,兼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忧患之二是担心自己走向衰落。后一种忧患与前一种有关,但忧患的内容更广,更难以名状。这种忧患意识在法国政治家与文人的作品言论中随处可见,并激发了像*(生于1890年)这样的年轻人的“忧患爱国主义”。法国自第三*以来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它讲述了法国*为了对付东面强大的邻国以及威胁到法国世界地位的力量而奉行的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法兰西第三*遇到的一个转折点,战后法国的形势既微妙,又险恶。这既是法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强国的最后希望,同时也因法国致命的劣势而无一丝成功的可能。一方面,法国是战胜国,它报了在普法战争中惨败的一箭之仇,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部分受到肢解,军队被遣散,政治上动荡不安。新独立的波兰成了法国的保护国,法国还与新成立的部分中欧和东南欧国家结成了同盟。它夺取了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前德帝国的部分地区,扩大了自己帝国的版图。但这只是法国作为欧洲大陆霸主的最后辉煌。因为在另一方面,法国的胜利代价沉重,150万法军士兵在战争中阵亡,法国的人口状况急剧恶化。法郎因战争的巨大消耗和战后的重建而变得疲软。法国人的两大忧患并没有从此消失。德国受到重创,但它没有伤到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的地步,而是发誓要一扫凡尔赛条约带来的耻辱。甚至法国发现其外交环境还不如大战爆发前的1912年或1913年。它失去了俄国这一盟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谴责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意大利是法国战时的盟友,墨索里尼上台后便加入了要求修改现状国家的阵营。英国遵照一贯方针,玩弄平衡游戏,它似乎更担心法国独霸欧洲,而不是德国有可能东山再起。法国唯一可信赖的盟友在东欧,可这些国家更像是法国的战略负担。法国于是成了一个希望维持现状的大国,然而维持现状需要本钱。而法国已没有了这种本钱。就国际体系而言,要遏制德国就必须有一个同盟。而法国在两个大国——美国和苏联——制度下拼凑不出这个同盟。最重要的是,影响法国行动的国际因素已不再对法国有利,事实上是这些因素已变得十分不利。法国人因为战争的消耗和伤亡精疲力竭,退伍军人协会喊出了“决不再战”的口号。而法国*直到希特勒上台为止,一直在两项政策之间摇来摆去。一项政策以普安卡雷为代表。他主张压制德国,把安全问题置于战胜国裁军议题之上。这项政策遇到两大障碍:其一是得不到其他国家响应;其二是德国以大萧条为借口,巧妙地抵制法国的要求。另一项政策的推行者是白里安。他主张在战争赔偿问题上做出让步,以实现与德国的和解。尽早撤出法国占领的德国领土,迅速把萨尔地区还给德国。然而这项绥靖政策一时还得不到公众的支持。白里安的战略是以和解求得地位虚弱的法国的安全。而他的一些盟友,如参*赖伐尔,甚至愿意把欧洲的霸主地位让给德国,如果这是避免又一场战争的代价的话。希特勒崛起后,德国公开追求复仇并废除1918年后建立的欧洲秩序。而法国害怕打仗,更没有了路易十四或拿破仑用战剑描绘欧洲地图的勇气。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自1933年起法国国际地位的下降,转折点是1936年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地区。而1940年“奇异的溃败”更是敲响了第三*的丧钟。1940年7月维希法国成立,一直为法国自豪的法兰西空间被纳粹德国或直接占领或间接统治,明确地宣告了法国已不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更谈不上是一个能在欧洲举足轻重,并在整个世界具有影响的大国。

尽管二战之后法国的“大国梦”依然在延续,尽管法国在其漫长的兴衰历程中不乏在短暂的衰落后即迅速重新成为世界一流大国的先例,但法国已经不会再拥有同样的幸运了。这并非是由于法国已不具备东山再起的愿望与能力,而是因为在战后世界的一流大国已是法国所不可能成为的“超级大国”。事实上,虽然*等*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出了浑身解数,而法国战后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辉煌的30年”,亦使法国的综合国力较之以往大大增强,但对于一个战后法国来说,重新成为世界一流大国始终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