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正月古庙会
道口镇位居中原腹地,古黄河左金堤之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古称“水旱码头”,有“小天津”之美名。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中原商坞要冲,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就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灿烂文明和社会文明。“道口正月古庙会"就是在这样的地理、人文环境下兴起、传承、发展至今。
1、起源
古历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小月三天,大月四天)“道口正月古庙会”,源于宋末元初,是由先民供奉“火神”而兴起的一个民间大会,称“火神圣会”。主要靠民间艺术“共呈技巧,以悦神明”。所以道口古会实际是一个民间艺术大展演。目前共有背阁、抬阁、拉阁、八卦秋、高跷、竹马、火龙、狮子、武术、龙车、花船、花蓝、莲花灯舞、古代秧歌舞、现代秧歌舞、盘鼓、腰鼓、扇鼓、二鬼打架、灯棚等20多个种类,表演玩会班19家,表演人员3449人,乐队伴奏643人,导演、会首、后勤服务82O人,这么多的民间艺术种类和人员,在同一庙会,同时演出,并连续表演3—4天(大月4天,小月3天),是绝无仅有非常罕见的。
2、发展
庙会演员
3、内容
滑县“道口正月古庙会”囊括了豫北广大地区的民间艺术种类,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同一庙会表演,这也是我国任何古庙会都无法比拟的,也是非常罕见的。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夏挽群称“道口古庙会”是“中国式的狂欢节”。所以,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借鉴、科学研究、艺术观赏、保护传承价值。自古至今,影响辐射晋、冀、鲁、豫、津的广大地区,倍受欢迎,素有“东南西北都看遍,不如道口古会转一转”之说。
道口古庙会的兴衰与民间艺术表演紧密相连。自其诞生以来,当地人就有在庙会上请剧团演出的传统习俗。正月二十九日这天,每座火神庙前均会搭高台演大戏,多则8台、少则4台,同时开锣,同时结束。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表演形式已由原来的固定表演改为沿街表演,庙会举办期间到处锣鼓铿锵、彩旗飘扬,热闹非凡
除了唱戏之外,“道口古庙会”实际是一个民间艺术大展演,囊括了豫北广大地区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同一庙会表演,这也是我国任何古庙会都无法比拟的,也是非常罕见的。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夏挽群称“道口古庙会”是“中国式的狂欢节”。古庙会上,民间艺术五彩纷呈,目前共有背阁、抬阁、拉阁、八卦秋、高跷、竹马、火龙、狮子、武术、盘鼓、腰鼓、扇鼓、二鬼打架、花车、花船、花篮、莲花灯舞、古现代秧歌、灯棚等二十余个种类,近6000余人的表演队伍,他们在古会上各展风彩,尽显其能,逐步形成了端重、激烈、惊险、神奇、委婉、秀丽、流畅、优美的独特滑县道口民间艺术风格。道口古庙会规模越来越大,表演形式越来越多,表演技巧越来越高超。文艺表演队伍粉墨登场,旗、锣、伞、扇鸣锣开道,演员边走边演蜿蜒而来。身穿麟袍的小伙脚踩高跷,威风凛凛地做出大空翻的绝活;挥龙耍狮的汉子头扎方巾,呼呼生风地把火龙舞起在空中盘旋,把狮子舞的冲扑跃起活灵活现;浓妆淡抹的姑娘身着彩衣,手捧莲花,臂挎花篮,扭秧歌划旱船轻盈好看;抬阁装饰出古装戏文的画面,或《青蛇白蛇闹许仙》,或《秦香莲抱琵琶》,或《穆桂英挂帅》;背阁上架的童子头顶凤冠脚踏莲花,舞动着长长的水袖,随着下架一步一摇,如腾云驾雾,又如天女散花。
道口正月古庙会
4、现状
近年来,没有资金来源,表演队伍严重不整,艺术表演团队和表演人数逐年减少,节目表演形式没有新意;导演、会首年高体弱,无人接替,后继乏人,大部分表演团队服装道具、破烂陈旧;古会没有完整的艺术资料;排练场所狭小简陋,个别古老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已停演多年,即将失传;古会民间艺术表演非常艰难。目前,道口正月古庙会”已入录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