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红大”“抗大”“军大”简介

科普小知识2022-05-16 16:41:21
...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幼儿军事科学《“红大”“抗大”“军大”简介》,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军事委员会及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都建立了培养和训练军事、政治、专业*的学校。

  红?方面军的学校。1927年11月,*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亲自创办了红军教导队,吕赤任队长,陈伯钧任党的书记。这是我军最早培训*的机构。之后,随着形势发展和部队调动,红军教导队先后易名或扩建为红4军教导大队(陈毅兼任大队长,梁军任大队长,蔡会文任党代表)、井冈山红军学校(*兼任校长)、红4军随营学校(石迟峰任校长,邓子恢任党代表)、闽西红军学校(谭希林任校长,邓子恢兼任政治委员)。1930年4月,闽西红军学校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蔡申熙、何长工先后任校长,邓子恢任政治委员。在这前后还相继成立了红5、红8军随营学校,红1、红3军团随营学校,赣南和闽粤赣红军学校等。

  1931年11月,**军委决定,上述学校合并组建为*军事政治学校,肖劲光、刘伯承、叶剑英、何长工先后任校长,刘伯承、叶剑英先后兼任政治委员。1933年10月,*军事政治学校分编为*红军大学(何长工、周昆、张宗逊、彭雪枫先后任校长)、彭杨步兵学校(陈赓任校长,刘希平任政治委员)、公略步兵学校(林野任校长,陈铁生、张际春先后任政治委员)和通信、特科、卫生、供给等4个专业学校。1934年10月,*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遂将彭杨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及特科学校合并为*红军*团,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1935年6月,*团与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合并,组成红一、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倪志亮任校长(未到职),何畏任政治委员,李特任教育长,*任政治部主任。下设高级指挥、上级指挥、上级政治3个科和步兵团。该校后并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红二方面军的学校。1929年春,湘鄂西红4军在鄂西建阳首办学生队(亦称特务队),由董朗负责。以后,学生队先后改名为洪湖教导队和红4军教导大队,廖卓然任大队长,张一鸣任党代表。1930年2月,红6军在湖北监利成立教导大队,周逸群兼任大队长。随着湘鄂西根据地扩大和红军人数增加,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红4、红6军教导大队合并组成为湘鄂西红军洪湖军事政治学校(亦称洪湖学校),孙德清、赵奇、唐赤英、刘鸣先先后任校长,胡光霞任政治委员。11月,该校易名为湘鄂西赤色军事*学校,亦称焦山河军校。1931年秋,焦山河军校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2分校。1932年春,由左右江辗转到湘赣根据地的红7军河西教导大队(阎伯衡任大队长,袁任远兼任政治委员)改建为湘赣红军学校第4分校,陈东日、冯达飞、杨茂等先后任校长,李朴、曾毅之、谭富英、周志高先后任政治委员。该校后分别编入红2、红6军团教导营(亦称随营学校)。1935年7月,湘鄂川黔红军学校成立(亦称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6分校),肖克兼任校长,张子意、王震先后兼任政治委员。10月,该校也分别编入红2、红6军团教导营。1936年9月,红2、红6军团教导营合编组成为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刘伯承任校长,陈伯钧任副校长,陈外欧任教育长,李干辉任政治部主任。下设上级指挥科及第1、第2、第3营。该校后并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红四方面军的学校。1930年9月,鄂豫皖红1军在河南正阳成立随营学校,李开达、张琴秋负责该校工作。1931年2月,随营学校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4分校,曾中生任校长,刘杞任政治委员。5月,第4分校改称红四方面军彭杨学校,蔡申熙任校长,刘杞任政治委员。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该校停办。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扩编时又恢复彭杨学校,倪志亮任校长,傅钟任政治委员。在此期间,还成立了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倪志亮任校长,李特任副校长,下设高级、初级、政治、特科4个班和教导队。1935年6月,该校与红一方面军*团全并组成红一、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仍为倪志亮,何畏任政治委员,李特任参谋长,刘日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设高级指挥、上级指挥、上级政治3个科和教导团。9月,张国焘公开分裂党和红军,不执行*北上方针,擅自率红四方面军南下。红一、红四方面军及红军大学分手后,红四方面军在卓木碉又组建了新的红军大学,刘伯承兼任校长,何畏任政治委员。该校后并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此外,陕北根据地和其他革命根据地也都相继成立了不同类型的红军学校,培养和训练了大批军事、政治*。

  中国工军红军大学。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军原*团与陕北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奉命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周昆任校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军委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扩建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郭化若任训练处长。6月,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正式成立,*任校教育委员会主任兼政治委员,*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刘亚楼任训练部长。下设第1科(科长陈克、政治委员罗荣桓)、第2科(科长周士第)、第3科(又称附属步兵学校,科长兼校长周昆,政治委员袁国平)。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3个方面军的红军学校均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2月,*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副校长,罗瑞卿、刘亚楼先后任教育长,傅钟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校(*兼任校长,罗瑞卿兼任政治委员,傅钟兼任政治部主任)、第2校(刘伯承兼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周昆、郭化若先后任教育长,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第1校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2校迁至甘肃庆阳,改称庆阳步兵学校。同年春夏之交,庆阳步兵学校改归红军前线总指挥部领导。

  红军大学的教育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和少而精。

  1936年6月1日,**、*军委将创办于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机关迁到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亲自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并多次到抗大作报告和讲课,他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就是在抗大的演讲。*、徐向前先后任校长,*、李井泉先后任政治委员,罗瑞卿、膝代远、何长工、彭绍辉先后任副校长,罗瑞卿、刘亚楼、许光达、何长工先后任教育长,莫文骅、张际春、李井泉、傅钟、袁子钦先后任政治部主任,刘亚楼、许光达、陈伯钧、王智涛先后任训练部长,杨至成、周文龙先后任校务部长,*、徐文烈先后任政治部副主任。

  抗大学员以从部队抽调*为主,并招收从全国各地投奔到延安的爱国青年。全校学员最多时有1万多人,其中女学员1000多人。抗大于1937年7月开始,先后迁至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河北省邢台县桨水镇办学。从1938年冬至1945年春,还陆续在晋冀豫、晋察冀、山东、华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大12所分校。

  东北军事政治大学。1945年10月,抗大总校及第1、第3分校离开陕西省延安地区,同年12月到达吉林省通化地区,随即与炮兵学校、工兵大队全并组建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兼任校长,彭真兼任政治委员(1946年6月由*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何长工、朱瑞、倪志亮先后任副校长,吴溉之任副政治委员,陈伯钧、曾国华先后任教育长,徐文烈、刘型先后任政治部主任。下设东满、南满、西满、北满4个分校及第1、第2两个支队。周保中、林枫等兼负东满分校领导工作;肖华、程世才、江华等兼负南满分校领导工作;吕正操、李富春、黄克诚等兼负西满分校领导工作;高岗、陈云等兼负北满分校领导工作。1949年7月,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大部迁至武汉,改称中南军事政治大学。留下的东北军政大学一部组成东北军事政治学校。

  华北军事政治大学。1946年2月,以抗大第2分校为基础组建晋察冀军区军事政治学校。聂荣臻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朱良才兼任副校长和副政治委员。1948年5月,该校与晋冀鲁豫

军区军事政治大学大部合并组建华北军事政治大学。叶剑英任校长兼政治委员(1950年1月,朱良才继任政治委员),肖克、曾涌泉、谭家述先后任副校长,朱良才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家述任教育部部长。下设8个大队及步兵学校、妇女学校、高级*队和*队。1950年8月,华北军事政治大学改编为华北陆军军官学校。后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高级步兵学校。

  华东军事政治大学。1946年春,抗大第4、第9分校与华中野战军随营*学校合并组建雪枫大学(以新四军原第4师师长彭雪枫命名)。粟裕兼任校长,张崇文任副校长。同年12月,八路军山东军区军事政治*学校、雪枫大学和自广东北撤的东江纵队*队合并组建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张云逸兼任校长,余立金,曾生、刘清明先后任副校长。1947年夏,华东野战军组建随营*学校(1949年春改称第3野战军军事政治*学校)。陈毅兼任校长,季平任副校长。1949年7月,第3野战军第8兵团部、第3野战军军事政治学校与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华东军事政治大学。陈毅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副校长,钟期光任副政治委员,聂凤智任教育长,余立金任政治部主任,张宗文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设浙江、福建、山东3个分校。王建安、谭震林及毕庆堂等兼任和担任浙江分校领导工作;叶飞、张鼎丞等兼任福建分校领导工作;许世友、康生及丛容等兼任和担任山东分校领导工作。1950年,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高级步兵学校。

  西北军事政治大学。1946年7月,晋绥野战军随营*学校改称贺龙中学。贺龙兼任校长,李长路、钟师统任副校长。同年11月,以抗大第7分校为基础组建晋绥军区军事政治*学校。贺龙兼任校长,周士第、王尚荣任副校长。1948年7月,贺龙中学与晋绥军区军事政治*学校在山西省临汾地区合并组建西北军事政治大学。贺龙兼任校长,李长路、钟师统任副校长,黄荣贵任教育长,胡光任政治部主任,戴伯行任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1月,西北军事政治大学大部离开陕西省西安市,3月到达四川省重庆市,并入西南军事政治大学。同年11月,留在西安市的西北军事政治大学一部与第7军领导机关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高级步兵学校。

  中原军事政治大学。1945年冬,以抗大第6分校为基础组建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滕代远兼任校长。1948年5月,该校大部与晋察冀军区军事政治大学合并组建华北军事政治大学。同年9月,以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一部为基础扩建中原军事政治大学。刘伯承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潘梓年,谭家述先后任副校长,徐立行任教育长,刘华清任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11月,中原军事政治大学随第2野战军进军西南,后改称西南军事政治大学。

  中南军事政治大学。1949年7月,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大部随第4野战军南下迁至湖北省武汉市,旋即改称中南军事政治大学。*兼任校长,邓子恢、谭政兼任政治委员,倪志亮任副校长,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解方任教育长,王逸群、叶明先后任政治部主任,何德全任事教育长,叶明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6所分校。陈再道、张玺及张西三、王伴清、贺大增、宿东山等兼任和担任河南分校领导工作;王树声、李先念及袁渊、张水泉、方国南、余潜、曹荫槐等兼任和担任湖南分校领导工作;邓华、赖传珠及阎捷三、袁克服、李孔亮、曹诚等兼任和担任广东分校领导工作;李天佑、莫文骅及王良太、严似海、潘寿才、郭永明等兼任和担任广西分校领导工作;陈奇涵、陈正人及李梓斌、张驾伍、石峰等兼任和担任江西分校领导工作。1950年,中南军事政治大学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高级步兵学校。

  西南军事政治大学。1949年11月,中原军事政治大学随第2野战军进军西南。1950年3月,该校与到达四川省重庆市的西北军事政治大学大部合并组建西南军事政治大学。贺龙兼任校长,*兼任政治委员,徐立行任教育长,刘华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川东、川南、川西、川北、云南、贵州

  6所分校。王近山、谢富治及李开湘等兼任和担任川东分校领导工作;张袒谅、李井泉等兼任川西分校领导工作;杜义德、李大章等兼任川南分校领导工作;韦杰、*等担任川北分校领导工作;陈赓、宋任穷等兼任云南分校领导工作;杨勇、苏振华等兼任贵州分校领导工作。1951年,西南军事政治大学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高级步兵学校。

  在20多年的历程,“红大”、“抗大”与军政大学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发扬“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光荣传统,培养、造就了数十万军事政治*和各类专门人才,为提高我军的整体素质,夺取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建设和部队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