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3D铁三角

科普小知识2022-12-13 22:22:18
...

《3D铁三角》是由让吕克·戈达尔、彼得·格林纳威、埃德加·佩拉执导的一部喜剧电影,于2013年5月在葡萄牙上映,葡萄牙的古城基马拉斯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三位导演带着他们的3D摄影机,制作了一幕幕过去与未来的影像。

中文名:3D铁三角

外文名:3X3D

地区:法国/葡萄牙

上映时间:2013年

1、剧情简介


3D铁三角

葡萄牙古城基马拉斯被选为2012欧洲文化之都,三导带同他们的3D摄影机,趁机炮制一回过去与未来的影像对话实验。彼得格林纳威大玩分屏、声画过场、浮动文字、视觉特效;埃德加·佩拉则搬出柏拉图洞穴比喻,以逆转的视线建议观众思考真实和幻象的关系;戈达尔更一于「话之你」,让3D摄影机对镜自拍,编就另类自恋诗篇,顺便向电影语言开一次严肃的玩笑。不用怀疑什么叫极端,因为激进的本义就藏在这铁三角里。改变不了他们,就让他们改变你和你的固有世界!

本片集结了戈达尔、彼得·格林纳威、埃德加·佩拉三位电影名家,就电影语言、3D技术和电影的本质围绕葡萄牙古城基马拉斯进行思考,分别拍摄了20分钟短片。与其说这是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影像艺术。格林纳威的短片是电影形式的新超越,埃德加·佩拉的短片围绕柏拉图的洞穴典故,探讨观看者和被观看者的关系,戈达尔的短片则是他这一代电影巨匠对电影本质的形而上思考。在今天能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戈达尔的观众是幸福的,他们不仅在看电影,也是在参与历史!

2、演职员表


3D铁三角

演员表

NunoMelo饰(segment"Cinesapiens")

MiguelMonteiro饰(segment"JustinTime")

ÂngelaMarques饰(segment"Cinesapiens")

LeonorKeil饰(segment"Cinesapiens")

JorgePrendas饰(segment"Cinesapiens")

KeithDavis饰(segment"Cinesapiens")

职员表

导演Director: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Godard

彼得·格林纳威

PeterGreenaway

埃德加·佩拉

EdgarPêra

编剧Writer: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Godard-segment"TheThreeDisasters"

彼得·格林纳威PeterGreenaway-segment"JustinTime"

埃德加·佩拉EdgarPêra-segment"Cinesapiens"

制作人Producedby:

RodrigoAreias-producer

摄影Cinematography:

LuísBranquinho-(segment"Cinesapiens")

ReiniervanBrummelen-(segment"JustinTime")

服装设计CostumeDesignby:

SusanaAbreu

3、导演介绍


让.吕克.戈达尔

让·吕克·戈达尔

让·吕克·戈达尔(法语:Jean-LucGodard,1930年12月3日-)是一个法国和瑞士藉导演。他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

戈达尔的双亲是法国兼瑞士藉。他曾经在瑞士的尼翁接受教育,之后在法国念高中,继而入读巴黎大学。他在索邦大学的日子里对电影产生兴趣,毕业后数年间伙同年轻的电影人制作人和影评人推动法国电影新浪潮。

戈达尔的电影通常被视为挑战和抗衡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他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对电影发展史的丰富知识注入他的电影。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经常发现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


彼得.格林纳威

彼得·格林纳威

彼得·格林纳威,英国著名导演、编剧。在Wanstead长大。后来,格林在Walthamstow艺术学院学习绘画。60年代初期,他开始写小说,还有一些短剧。从1965年开始,他在信息中心办公室当了11年的编剧。1965年,格林纳威开始在英国*情报资料中心处(COI)担任记录片剪辑工作,这段经历使他日后的电影镜头具有一种“标本感”,使他形成了一种极其节制的叙述方式。从1978年开始,他逐渐收到英国电影学院的财政支持。后来拍摄出一些相当成功的影片,比如《一个Z和两个O》。他后来的影片《枕边书》都是由NetherlandishKeesKasander制片。在1991年,他开始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办一系列的不同主题的展览。1994年他在慕尼黑、伦敦以及其他一些城市举办有关电影制片与电影语言的讲座。

4、影评


3D铁三角

铁三角是个中文译名,港人也有徐克等三人的铁三角,就是腕头没这几位大。把主题放在吉马良斯,这个城市倒还是当年葡萄牙欧洲杯时听说的。三个人的片子,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精神上都没什么相通的地方,那就分别谈谈感想。

格林纳威,几乎一个跟镜头到底。技术上虽绚丽,也没什么新意可言,10年前就有〈俄罗斯方舟〉;分画面的技巧,10年前的〈罗拉快跑〉也有。姑且算把这些拍成3d,好像也只是叠了点各种形式的字幕。配以亨德尔味的巴洛克音乐,只好说英国味十足。诚然把大教堂拍的再美轮美奂,这二十分钟也只好当宣传片定位了。毕竟人家算东道主,总要尊重一下不能放空。

宣传任务完成了,接下来两位就把主办方彻底抛弃。先是葡萄牙本国的导演佩拉,这个短片简言之是讨论了观众与银幕的互相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电影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仿真性以及观众的感知力和参与度,但另一方面电影技术却也背叛了电影记录真实的初衷,用以制造各种低俗的故事,使观众游离于电影的真实性之外。其中影片有一个把对朝向银幕的车上巡欢和朝向观众的狂喜的叠加画面镜头,展示出当代两者间一个普遍的关系。对此导演体现出两方面的倾向,一方面表达了对庸俗大众的愤恨,另一方面对电影技术的发展还是持肯定态度,而这两种倾向最后殊途同归。很多导演都认为自己占据一个道德伦理最高点,一个哲学王的位置。这有点类似汉德克的著名戏剧《骂观众》,对自身作品摆在那处于一个被观众说三道四的境遇十分厌恶,而企图反过来批判观众,让观众也处于一个‘被看’的镜头中。而对于和观众的参与性和电影的仿真性,3d技术无疑又迈出了一步,但是这一步还远不够达到导演的设想,于是幻想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有点类似文德斯〈直到世界尽头〉里让失明者看见的科技)能让观众参与电影成为电影中的一部分被批判。当然这种科技手段在影片里表现的很玄乎,到最后,人物甚至跳出了银幕进入了观众中,完全打破了看和被看的界限。短片最后在高喊现代观影人万岁中结束。可以看出,导演还是憧憬着在未来,电影技术的发展能够让‘现代观影者’更深程度进入电影,回归到电影‘真实性’的初衷。可惜导演大概没在戛纳拿过奖,否则早些年戛纳电影节六十年的纪念短片集:〈每个人的电影〉能收录这样一部短片倒是再合适不过。

最后登场的是戈达尔,拿着3d技术干着2d的事。看过〈电影*〉就会对他晚年愈演愈烈的声画不对位各种跳接各种断裂习以为常。关于影片的各种剪进来的镜头,在老人家〈十分钟年华老去〉那个短片里似曾相识,当然似乎还有他本人的〈美国制造〉以及对文德斯的嘲讽。配乐也是继续照搬十分钟年华老去,也有巴赫的平均律,这似乎都不是什么重点。戈达尔这套电影语言至今不被我们理解,我们只有大致猜测他在说些什么。

影片提到了文本的危险性,即电影已经被文字所掌控,文字先行是一种危害。看电影变成了读电影,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正如戈达尔当年芳名卡门里所问:名字前是什么?影像对于戈达尔来讲几乎成为了一种瓦解形而上学的工具。影像中还出现了德里达,可以猜测其受后结构主义差异为先,反逻辑中心的论调影响之深。故事、镜头、音乐都是假的,黑屏随时来破一下,目的就要破除电影的伪叙事性。此外还提到数字技术的专制,以及带有反讽的提到负数的概念,带出了对好莱坞资本侵袭的强烈情绪在里头,不禁让人想起老人家在芳名卡门里亲自播尺算钱的镜头。这些似乎也老生常谈,甚至,根本不用谈,因为我们已经谈的只剩文字,无关影像了。

二十分钟的短片很多事只能说到那里为止,就象本评论一样。没有人可以知道电影会驶向何方,但反过来说,如果有人能在内容,形式,美学上全部能够达到电影所有可能的边缘,那我想电影也就终结了。

5、获奖记录

北京国际电影节(2014;第4届)提名:1

提名

·国外展映单元-全球视野

6、上映日期

葡萄牙

Portugal

2013年5月

法国

France

2013年5月23日......(CannesFilmFestival)

上一篇:无瑕街道

下一篇:Ethan Di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