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是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中文名:华东理工大学
英文名: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创办时间:1952年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学校类型:研究型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类别:公立大学
1、学校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之一;是首批六所设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创新性、综合类研究型大学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2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323.4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学科,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加大对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的一流学科建设力度。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36个一级学科。有68个本科专业;26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48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80个博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法律(JM)、社会工作(MSW)、会计(MPAcc)、艺术(MFA)、金融(MF)、翻译(MTI)、药学(MPharm)、工程管理(MEM)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5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9379人(其中博士生1755人),全日制本科生15808人,来自89个国家的1358名各类外国留学生。现有教职员工3041人,其中两院院士6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青年千人”6名,国家外专千人长期项目1名、短期项目1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组成员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名,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学团队4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精品课程2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90门;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建有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有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2000年以来,主持*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教学成果奖19项,建设“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68部,10部教材获*奖励。
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6、2017年又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3项一等奖;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2016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辩论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高度重视原创性研究,着力推动前沿和交叉领域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获得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并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9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6年超过7.2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65项,省部委科学技术奖700多项,摘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史上首个技术发明奖特等奖,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800多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与美、德、英、法等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长期学术交流关系及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学校承担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工程科技领军人才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依托“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广纳海外杰出人才。
学校一贯注重文化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多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65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毕业生,校友中2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张霞昌、国内首位荣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称号的应佚伦、“全国十大最美村官”方月萍、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高羽烨等各种荣誉的海内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立足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一流大学!(2018年1月更新)
2、历史沿革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确定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十三所重点工科大学之一,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3、校标
华东理工大学校标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U"为元素,将化工塔、管道与过程工业中的设备进行抽象表现,既体现了我校化工特色的悠久历史,也寓意我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抽象元素也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也寓意严谨学风。
齿轮造型体现了我校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也衍生为太阳光芒,左西右东,寓意我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
这些元素之间互连,富有动态,表现了实践与试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兼具现代标示形象与传统徽章特点,展现了新时期我校的新面貌。
4、校训
勤奋求实理智明德
5、校歌
我们在这里放飞,放飞青春的理想。我们在这里播种,播种明天的希望。
我们用生命雕刻金色的时光,我们用智慧打开世界的门窗。
啊,勤奋求实,名师的教诲赐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啦啦啦啦啦华东理工,
知识的殿堂浇铸我们人生的辉煌。
我们在这里遨游,遨游知识的海洋。我们在这里插上,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用心灵感受时代的脉搏,我们用激情谱写壮丽的篇章。
啊,勤奋求实,优良的校风激励我们茁壮地成长,啦啦啦啦啦华东理工,
美丽的校园永在我们心中闪耀光芒。
6、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杜慧芳
校长、党委副书记:曲景平
党委副书记:宋来
党委副书记:陈麒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沈志超
副校长钱锋吴柏钧刘昌胜辛忠胡宝国轩福贞
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李涛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夏江雯
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慧锋
7、院系设置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59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工),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法);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设有15个专业学院:
化工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理学院
商学院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外国语学院
法学院
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