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著马先蒿
多年生草本,高可18厘米,干时变黑,全体密被灰白色短绒毛。根茎粗壮,粗者径达十余毫米,多少木质化,或细长肉质,简有分枝,长可达10厘米以土;根颈之端有残余鳞片。茎单一或数条丛生,不分枝,生有少数之叶。叶基出者成疏丛,有长柄,柄长15-50毫米;叶片披针状长圆形至线状披针形,少有卵状长圆形,长5-7厘米,宽7-20毫米,羽状浅裂至半裂,面密生短细毛,中肋宽而明显,背面密生褐色之毛,毛较长,沿脉排列整齐,横展,裂片9-19对,近基的裂片在较宽短的叶中2-3对,在长而狭的叶中4-5对均较其他者小得很多,多钝头,卵状三角形至三角形,长达6毫米,缘有浅圆齿,茎生叶相似而较小,柄亦较短,常假对生。花序总状,长4-11厘米;花互生,但亦常形成假花轮,多少有间歇;苞片均短于花,下部者叶状,柄多少膨大,上部者卵形至披针形,全缘或三浅裂,中裂匙形,侧裂很短,墓部狭缩;花梗细而直立,有密长毛,长10-15毫米;萼圆筒形,有密长毛,长8-12毫米,厚膜质,主脉5条,宽阔而不高凸,由数条脉合成,细脉极多,纵行,有少数斜出支脉在上部形成疏网通入齿中,齿5枚,后方1枚较小,线状披针形,端几不膨大,其余4枚披针形,端很膨大,厚草质几为肉质,强烈反卷,有缺刻状圆齿;花冠紫红色,管长约14毫米,近端处略略变粗,且向前弓曲,使花前俯,外面有毛,盔与管端等粗,并就其弯曲之势继续弯弓,故其极短的直立部分乃成为地平安置,其前方即为较粗的舍有雄蕊部分,两者几不分界,合计共长约4毫米,宽亦达3-3.5毫米,后者前方急速狭细,转向下方成为半环状拳卷的喙,长达10毫米,在其横置的直立部分下缘有小齿1对或有时仅单面具齿,自舍有雄蕊部分的前部起经盔额至喙的近基的1/4处有薄而为鱼的背鳍状的鸡冠状凸起1条,长约5.5毫米,宽约0.8毫米,下唇宽过于长很多,长仅约9毫米,宽达17毫米,3浅裂,裂片圆形,中裂较小,长3毫米,宽6毫米;雄蕊着生于花管中上部,两对花丝皆有毛,但后方1对之毛仅在上部有之。蒴果无毛,卵状圆形,端狭细成斜的刺尖长达2毫米,稍稍超过宿萼。
中文学名:显著马先蒿
拉丁学名:PedicularisinsignisBonati
拼音:xianzhumaxianhao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管花目
科:玄参科
属:马先蒿属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18厘米,干时变黑,全体密被灰白色短绒毛。根茎粗壮,粗者径达十余毫米,多少木质化,或细长肉质,简有分枝,长可达10厘米以土;根颈之端有残余鳞片。茎单一或数条丛生,不分枝,生有少数之叶。叶基出者成疏丛,有长柄,柄长15-50毫米;叶片披针状长圆形至线状披针形,少有卵状长圆形,长5-7厘米,宽7-20毫米,羽状浅裂至半裂,面密生短细毛,中肋宽而明显,背面密生褐色之毛,毛较长,沿脉排列整齐,横展,裂片9-19对,近基的裂片在较宽短的叶中2-3对,在长而狭的叶中4-5对均较其他者小得很多,多钝头,卵状三角形至三角形,长达6毫米,缘有浅圆齿,茎生叶相似而较小,柄亦较短,常假对生。花序总状,长4-11厘米;花互生,但亦常形成假花轮,多少有间歇;苞片均短于花,下部者叶状,柄多少膨大,上部者卵形至披针形,全缘或三浅裂,中裂匙形,侧裂很短,墓部狭缩;花梗细而直立,有密长毛,长10-15毫米;萼圆筒形,有密长毛,长8-12毫米,厚膜质,主脉5条,宽阔而不高凸,由数条脉合成,细脉极多,纵行,有少数斜出支脉在上部形成疏网通入齿中,齿5枚,后方1枚较小,线状披针形,端几不膨大,其余4枚披针形,端很膨大,厚草质几为肉质,强烈反卷,有缺刻状圆齿;花冠紫红色,管长约14毫米,近端处略略变粗,且向前弓曲,使花前俯,外面有毛,盔与管端等粗,并就其弯曲之势继续弯弓,故其极短的直立部分乃成为地平安置,其前方即为较粗的舍有雄蕊部分,两者几不分界,合计共长约4毫米,宽亦达3-3.5毫米,后者前方急速狭细,转向下方成为半环状拳卷的喙,长达10毫米,在其横置的直立部分下缘有小齿1对或有时仅单面具齿,自舍有雄蕊部分的前部起经盔额至喙的近基的1/4处有薄而为鱼的背鳍状的鸡冠状凸起1条,长约5.5毫米,宽约0.8毫米,下唇宽过于长很多,长仅约9毫米,宽达17毫米,3浅裂,裂片圆形,中裂较小,长3毫米,宽6毫米;雄蕊着生于花管中上部,两对花丝皆有毛,但后方1对之毛仅在上部有之。蒴果无毛,卵状圆形,端狭细成斜的刺尖长达2毫米,稍稍超过宿萼。
2、产地分布
生境:高山草地中
海拔:产云南西北部(怒江澜沧江分水岭德钦)与*昌都专区东南部,生于海拔4.1200-45700米
3、分类文献
PedicularisinsignisBonati,inNotesBot.Gard.Edinb.XIII(1921)109;Limpr.inRepert.Sp.Nov.XX(1924)256;Hand.-Mazz.Symb.Sin.VII(1936)865:Li,inProc.Acad.Nat.Sci.Philad.CI(1949)146,f.19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