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漫瀚调

科普小知识2022-12-15 13:39:13
...

漫瀚调,汉语译意为沙漠调。民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蒙古、汉杂居的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建国以来,在党和*的关怀重视下,漫瀚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准格尔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漫瀚调)”;2007年6月,准格尔旗漫瀚调被自治区人民*确定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漫瀚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简介

漫瀚调,汉语译意为沙漠调。民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蒙古、汉杂居的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主要特点是:旋律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主,吸收了爬山调的特点;唱词以汉语为主,但又吸收了蒙语词汇,使两种风格的旋律互相揉合,两个民族的语言混合使用。如《王爱召》、《栽柳树》,均属此例。其它还有《阿拉坦岱日》、《扫帚花日》、《*带将幸福来》等。

2、由来

漫瀚调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语“芒赫”的译音,意为“沙丘”“沙梁”“沙漠”。漫瀚调发祥地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正是沙丘、沙梁、沙漠遍布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蒙汉人民,以漫瀚调为自己的歌种命名,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也是十分贴切的。准格尔旗是“漫瀚调”的故乡,“漫瀚调”是准格尔旗的特产。由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早在一百多年前,清嘉庆、道光时期一度对蒙旗实行“借地养民”政策,使大量汉族移民流入准旗,形成了蒙汉杂居、农牧兼营的局面。移入汉民不但开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使蒙汉旗之间文化艺术,特别是民歌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准旗的“漫瀚调”便由此而产生。

但关于名字当地也有另一种说法:清末时候,准格尔这里的蒙汉杂居已成气候,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起初蒙古族唱蒙古民歌,汉族唱晋陕民歌,时间一长,一些蒙古族短调被汉族接受,而且还按着即兴填词方法随意编词,听起来备感新鲜,很快又被蒙古族人所欣赏。所以“漫瀚调”又叫“蛮汉调”,说白了,就是用蒙古短调做皮儿,汉族唱法做馅儿,包成了一个整体。

漫漫翰调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而主要表现形式是对歌,男女对歌时,男女同腔,男声多用假声唱法。

漫漫翰调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旋律跌宕起伏,潇洒豪放。这不仅受蒙古族民歌很大影响,还吸收了汉族爬山调等民歌的旋法特点。鄂尔多斯高原地域辽阔,人民性格耿直爽朗、纯朴热情,这也蕴育了漫翰调的旋律特点。漫翰调旋律多大跳,七、八度大跳较多见,九度、十度甚至十一、二度的大跳也时有所见。

3、继承与发展

漫瀚调形成后,在准格尔旗非常盛行,人人喜唱,即兴编词出口成韵,唱情唱爱唱苦唱甜,唱到深夜尽兴而散,此种习俗沿至如今。

20世纪50年代初,自治区*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挖掘与繁荣,曾多次举办各种民间艺人学习班,自治区文化局专门设置了抢救民族民间艺术的机构。1955年自治区举办了"第一届民族民间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准格尔旗75岁高龄的漫瀚调歌手改利古,以一曲《五苓花》获得了个人演唱一等奖。漫瀚调从室内"坐腔"走上了首府大舞台演唱时第一次,受到如此好评,对此歌种的继承、发展史一个很大的鼓舞。更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在北京举办,准格尔旗歌手张美蓉、奇二秃被入选进京,以一首漫瀚调《西山活要命》获得了好评。不但使漫瀚调登上*的音乐殿堂,更令人激动的是国家*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全体演出人员,合影时张美荣荣幸的就在*身后,奇二秃也在其中。这让准格尔旗人民深感欢欣,更使"漫瀚调"在自治区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知名度。

在"*"时期,"漫瀚调"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也和其他艺术一样遭到了禁锢,全国只能学唱京剧"样板戏"。三中全会后,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对"漫瀚调业余歌手电视大奖赛,使"漫瀚调"不断革旧出新,尤其是优秀歌手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以来,"漫瀚调"在准格尔旗得到了迅速发展,全旗各个乡镇,几乎乡乡都有"漫瀚调"演唱队,村村都有演唱班子。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漫瀚调"这一歌种已从山乡走进城市,由自娱自乐进入了市场,它不仅只是婚嫁酒席歌声,而是以各种演唱形式进入高雅之堂,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它。由于准格尔旗在发展"漫瀚调"中成绩显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漫瀚调艺术之乡",后又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艺术特色

漫漫翰调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旋律跌宕起伏,潇洒豪放。这不仅受蒙古族民歌很大影响,还吸收了汉族爬山调等民歌的旋法特点。鄂尔多斯高原地域辽阔,人民性格耿直爽朗、纯朴热情,这也蕴育了漫翰调的旋律特点。漫翰调旋律多大跳,七、八度大跳较多见,九度、十度甚至十一、二度的大跳也时有所见。

漫瀚调是准格尔旗群众文艺的“特产”,是蒙汉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产生的一种新民歌歌种,它拥有数十种曲调和无数首歌词,“漫瀚调”是这两部分的合称,它是汉民们以晋陕地区的“信天游”、“山歌”和“二人台”的民间艺术为根基,不断学习蒙古传统曲儿,并填词演唱,突破了蒙古曲定词定调的固定格式,出现了一曲多词,一词多曲的特殊表现形式,演唱形式和乐器,因蒙汉人民在长期的融合之中,互相邀请聚会,即兴编词演唱,有问有答,一唱一和,一般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以民族传统器乐四胡、粗管笛子、三弦、扬琴伴奏。

曲名有80多个,绝大多数仍保留蒙古曲多,如“广林召”、“森吞嘛嘛”、“韩庆达哇”等;部分为汉名,如“白菜花”、“双山梁”、“栽柳树”等;部分为蒙汉音合成,如“合彦梁”、“哈岱沟”等;有的则保留蒙汉两种称谓,如“德胜西”蒙名为“安德特陶劳盖”,“连四曲儿”蒙名为“蔚林花”,“哎哟哟”蒙名为“林大人”等。

调式,共4种:羽调式、宫调式、征调式、商调式,这四种调式互为关系调,可以自然转换,便于演唱时连接运用。

曲式,以两乐句式或四乐句组成的居多,每乐句大多为4小节8拍子,连同“过门儿”一样规整,故易学、易传,便于传唱。

声腔特点:男女都以真嗓演唱,男高亢、强劲、明亮、圆润,女清脆、柔嫩,甜美、亲切。器乐重粗管笛子,俗称梅,梅有为演唱者助力提气之功,故为诸器乐的“主心骨”。

“漫瀚调”民歌,体现了鄂尔多斯蒙古传统的“短调”歌曲的特点,又融合了准格尔乡音土语,形成了独特风格。

在漫瀚调的表演形式上,有一种表现手法叫“风搅雪”,所谓“风搅雪”就是演唱者在演唱漫瀚调时,一句歌词中同时出现蒙古语和汉语。例如,毛日呀呼奎(蒙古语,汉语译为马儿不走),拿上鞭子打(汉语)。努胡日依日奎(蒙古语,汉语译为朋友不来),捎上一句话(汉语)。

漫瀚调歌手在蒙古坐腔的基础上,融合了汉族爬山调即兴编词的方法,在曲子处理上融进了汉族民歌的演唱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蒙古曲一调一词的框框,变成了一词多曲,一曲多词,使原来的短调歌曲内容更加丰富,曲调更加舒展,节奏更加明快。

5、代表作品

旋律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主,吸收了爬山调的特点;唱词以汉语为主,但又吸收了蒙语词汇,使两种风格的旋律互相揉合,两个民族的语言混合使用。如《王爱召》、《栽柳树》,均属此例。其它还有《阿拉坦岱日》、《扫帚花日》、《*带将幸福来》等。

6、保护与传承

漫瀚调来源于民间,起源于生活。它不仅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且在准格尔旗各个时期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它是准格尔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特殊歌种,又是特有的文化资源,是准格尔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中之重。它不但群众喜爱,专家也重视,对漫瀚调艺术给予高度评价。通过录音录像、组织演出等途径将漫瀚调艺术及早向外传授,享誉全国,弘扬国际。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繁荣民间文化艺术,促进社会和谐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措施的保护工作,使漫瀚调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能够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在挖掘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上一篇:低吹沙(尘)

下一篇:桃仙街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