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芨草
植株密丛,具鞘内分枝。秆具白色髓,高0.5-2.5米,径3-5毫米,2-3节,无毛。叶鞘无毛,具膜质边缘,叶舌披针形,长0.5-1(-1.7)厘米;叶片纵卷,坚韧,长30-60厘米,宽5-6毫米,上面粗糙,下面无毛。圆锥花序开展,长30-60厘米;分枝每节2-6枚,长8-17厘米。小穗灰绿色,基部带紫褐色,成熟后常草黄色;颖披针形,第一颖长4-5毫米,第二颖长6-7毫米,均具3脉。外稃长4-5毫米,先端2微齿裂,背部密被柔毛,5脉,基盘钝圆,长约0.5毫米,被柔毛,芒长0.5-1.2厘米,直立或微弯,不扭转,粗糙,基部具关节,早落;内稃长3-4毫米;花药长2.5-3.5毫米,顶端具毫毛。花果期6-9月。
中文学名:芨芨草
拉丁学名:Achnatherumsplendens(Trin.)Nevski
拼音:jijicao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芨芨草属
1、形态特征
株:植株密丛,具鞘内分枝。
茎:秆具白色髓,高0.5-2.5米,径3-5毫米,2-3节,无毛。
叶:叶鞘无毛,具膜质边缘,叶舌披针形,长0.5-1(-1.7)厘米;叶片纵卷,坚韧,长30-60厘米,宽5-6毫米,上面粗糙,下面无毛。
花:圆锥花序开展,长30-60厘米;分枝每节2-6枚,长8-17厘米。小穗灰绿色,基部带紫褐色,成熟后常草黄色;颖披针形,第一颖长4-5毫米,第二颖长6-7毫米,均具3脉。外稃长4-5毫米,先端2微齿裂,背部密被柔毛,5脉,基盘钝圆,长约0.5毫米,被柔毛,芒长0.5-1.2厘米,直立或微弯,不扭转,粗糙,基部具关节,早落;内稃长3-4毫米;花药长2.5-3.5毫米,顶端具毫毛。
植株密丛,具鞘内分枝。秆具白色髓,高0.5-2.5米,径3-5毫米,2-3节,无毛。叶鞘无毛,具膜质边缘,叶舌披针形,长0.5-1(-1.7)厘米;叶片纵卷,坚韧,长30-60厘米,宽5-6毫米,上面粗糙,下面无毛。圆锥花序开展,长30-60厘米;分枝每节2-6枚,长8-17厘米。小穗灰绿色,基部带紫褐色,成熟后常草黄色;颖披针形,第一颖长4-5毫米,第二颖长6-7毫米,均具3脉。外稃长4-5毫米,先端2微齿裂,背部密被柔毛,5脉,基盘钝圆,长约0.5毫米,被柔毛,芒长0.5-1.2厘米,直立或微弯,不扭转,粗糙,基部具关节,早落;内稃长3-4毫米;花药长2.5-3.5毫米,顶端具毫毛。花果期6-9月。
2、产地分布
分布:日本、蒙古、俄罗斯、中亚及喜马拉雅
产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北部、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西北部及*
生境:阳坡草甸、微碱性草滩或砂土山坡
海拔:450-4500米
3、分类文献
Achnatherumsplendens(Trin.)NevskiinAct.Inst.Bot.Acad.Sci.URSSser.1.fasc.4,224.1937;禾本科图说589.图523.1959;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116.图7061.1976.——StipasplendensTrin.inSpreng.NeueEntdeck2:54.1821.——StipakokonoricaHaoinEngl.Bot.Jahrb.68:58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