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清水河

科普小知识2022-12-15 16:06:44
...

清水河,宁夏境内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固原县南部开城附近,流经固原、海原、同心至中宁泉眼山注入黄河,全长320公里,流域面积1.4481万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为地形破碎、沟谷发育的黄土地貌,中为南高北低的河谷平原。全流域已建成沈家河、长山头等中小型水库78座,灌溉农田1.12万公顷。

名称:清水河

所在洲:亚洲

流域面积:14481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宁夏

长度:320千米

源头:固原县南部开城

特色物种:春小麦、冬小麦、糜谷、马铃薯、胡麻、芸芥、玉米、高梁、荞麦

1、河流概述

黄河上游支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古代称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开城乡境内的黑刺沟脑,向北流经固原、海原、同心、中宁等县,在中卫的泉眼山西侧注入黄河,长303公里。是宁夏境内流入黄河最大、最长的支流,在固原地区境内流程180公里(直线),流域面积8499.6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65亿立方米。受整个气候的影响,清水河流量越来越小,表现出干旱半干旱河流的特点。

2、河流历史


清水河

  历史上,清水河两岸台地是土著人生息繁衍和耕牧的地方;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相互融汇的地方;清水河谷地是古丝绸之路固原境内的一部分,也是萧关古道的的一部分;更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现在,清水河沿岸还有不少规模很大的古城遗址,是历代战争留在清水河两岸的缩影。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里将清水河的走向、汇入的小支流、流经的地方等写得非常清楚。

清水河流域的灾害甚多,干旱、风沙、冰雹、水土流失和苦水等自然灾害,一直严重影响着流域内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是我国著名的低产贫困地区之一。除上述灾害外,地震也是流域内的一大灾害。流域的上中游,是中国地震活跃、震次频繁、震级较高的地区,中小地震几乎年年都有。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震中在海原县,震级为8.5级,烈度达12度,山崩地裂,黑水横流,地面或为高陵,或为深谷,房窑倒塌严重,人畜伤亡甚多,海原县死7万人,流域全境死亡人数不下20万人。大震之后,人能感觉到的余震有360次,断续时间长达一年之久。这是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3、地理概况


清水河

  清水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形类别有三:一是山区,流域西南有六盘山脉,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使流域呈西南高而东北低之略势;流域东部为南北向断续分布的剥蚀残山;北部诸山高出当地丘陵很多。流域周围的山区地势较高,构成与泾河、渭河、祖厉河的分水岭。二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流域总面积的82%,分布于流域的中上游,呈特有的黄土沟谷和峁梁丘陵地理景观,相对高差60~100米,黄土覆盖层厚30~100米,植被稀疏,树木极少,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川区,约占流域面积的15%,分布于干流两岸,顺河而上延伸长200余公里,平均河谷宽约5公里,在固原县黑城镇一带及同心县城以北河段,河谷宽达10公里以上,共有川台地150余万亩,地面平缓宽阔,利于耕种,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这种宽谷河流的形成,考其原因是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本区自燕山运动以来,流域南部的六盘山急剧上升,而中部沿南北方向发生断陷,几经演变,发育成今日的清水河宽谷。

全流域平均泥沙侵蚀模数3410吨/平方公里。由于干支流流经含盐量高的第三系红层或石膏地层,河水矿化度高,并由上游向下游递增。当地采取排盐蓄淡与农业措施相结合,利用中下游苦水灌溉农田,获得了较好收成。清水河河谷平原地势平坦,有较大面积水浇地。下游已开辟为引扬黄河水的新灌区。土壤多为黑垆土。农作物有春小麦、冬小麦、糜谷、马铃薯、胡麻、芸芥、玉米、高梁、荞麦等,是宁夏南部的重要农耕地带。

4、气候特征


清水河

  清水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南部受六盘山、北部受腾格里沙漠的影响,以及纬度的差异,流域南部和北部气候差别很大。南部固原以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5~6℃,无霜期110~130天。北部同心以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20毫米或更少些,是黄河流域的少雨区,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7~9℃,无霜期130~150天。干燥度由2增至9。按照中国气候区划,即由南部的暖温带亚干旱区过渡到中温带干旱区,这对当地的水资源、人文地理和耕作习惯都有很大影响。南部六盘山地区,阴湿多雨,雾气环山,草木丰茂,细水长流,人口相对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50~100人。北部同心及其以北地区,降水极少,又多大风,气候特别干燥,山上草木难生,沟底长年干涸,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相对稀疏,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5、水资源概况


清水河

  水,是清水河流域的突出问题。就总体而言,水资源量很少,多年平均天径流量仅2.16亿立方米,折合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1.49万立方米,只相当于黄河流域平均年产水量的20%,全国平均水量的1/20。南部地区虽然降水较多,径流模数较大,韩府湾站(汇流面积935平方公里)以南,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也只有2.9万立方米,约为黄河流域平均数的39%;而韩府湾以北地区每平方公里产水量只有0.76万立方米,仅及南部地区的26%,水资源之贫乏由此可见一斑。北部地区,大多数支流都是时令河,除汛期降雨时有水外,其余时间均干涸断流。

清水河不仅水资源贫乏,而且水质很差,有大量苦水分布,愈向下游水愈苦。据观测,干流三营断面河水平均含盐量小于3克/升,韩府湾站平均含盐量增至3.58克/升,至泉眼山站平均含盐量达5.08克/升。其苦水区域分布,有苦淡交错的,有全为苦水的,更有浓度甚高的苦水出露点。流域内左岸的中河、苋麻河、西河、长沙河等支流是苦淡交错分布,各支流上游的较大支沟多为苦水区。流域内中下游干支流的地表水均为苦水,中下游干流川区及多数支流的地下水亦为苦水。流域内苦水的含盐量一般在3~10克/升。局部地区矿化度在15克/升以上的臭泉水出露点有10余处,其中矿化度最高的是东至河上游的硝口4号井,泉水含盐量高达138克/升,日产水量40立方米,水中富含芒硝,臭气甚浓,对河水污染严重。长期饮用苦水有损于人体健康,流域内地方病甚为普遍。为了获得淡水,当地群众多在山坡、路旁修建“水窖”,积蓄天然雨水,以备饮用,饮水十分困难。

6、水利工程


清水河

  新中国成立后,清水河流域人民为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在党和*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和兴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绩。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1958~1960年间在干支流上修建了长山头、张家湾、沈家河、石峡口、寺口子、苋麻河等6座大中型水库,除张家湾水库于1964年被洪水冲毁外,其余水库均运用至今。70年代又在干流及西河、东至河、杨达子沟等支流上修建了6座中型水库,同时在流域内兴建了众多小水库。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约90座,总库容8.55亿立方米。上述水库,绝大多数位于干流上游及西河以南的支流,水质较好,构成水库群,调蓄径流,灌溉良田,共有设计灌溉面积近5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约30万亩。增加了农业生产,有效地控制了流域的水沙,效益十分显著。

长山头水库是清水河流域治理中的关键性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4174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7.9%,几乎控制了流域的全部水沙。该工程自1960年8月建成投入运用以来,由于库区淤积严重,已连续加高了4次,坝高由初建时的26.5米加高至34.5米,库容由0.86亿立方米增至3.05亿立方米,进入大型水库之列。水库平日不蓄水,只滞洪拦泥,是一座大型拦泥库。这是由于清水河多沙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不仅具有一般水库的防洪作用,而且拦沙淤地效益特别显著。

为了开发沿黄干旱高台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国家还在宁夏境内修建了同心、固海两大扬黄工程,灌溉清水河流域的干旱土地。同心扬黄工程建于1977年,自中卫县境七星渠引水,设计流量5立方米每秒,设5级泵站,累积扬程253米,干渠长93.7公里,沿清水河左岸逆流而上至同心县,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固海扬黄工程建于1985年,自中宁县泉眼山黄河干流直接取水,设计流量20立方米每秒,设10级泵站,累积扬程342米,干渠长202公里,先沿清水河右岸上行,至长山头架渡槽跨越溢流坝后,改从左岸上行,并与同心扬黄干渠立交,然后同在左岸于不同高程位置上并行一段后直至固原县七营,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这两大工程的建成,为开发清水河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原来干旱缺水的宽谷川地(包括长山头库区)都成了这两大工程的灌区。

7、污染状况


清水河污染

  被两岸回汉各族人民誉为“生命河”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郊的黄河支流清水河,如今“清水”已变成污水,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据悉,清水河污染源于两岸近500座不同规模的土豆淀粉厂以及原州区部分机关、居民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清水河发源于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黑刺沟,流经海原、同心两县,由中宁县境内入黄河,全长150多公里,是黄河上游一级支流。

上一篇:双月湖湿地公园

下一篇:普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