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资产质量比率

科普小知识2022-12-15 21:41:40
...

资产质量比率(Assetqualityratio)。资产质量比率是指报告期逾期贷款或关注、次级、可疑、损失贷款等与报告期资产总额或各项贷款余额之比。

1、名词解释


资产质量比率是指报告期逾期贷款或关注、次级、可疑、损失贷款等与报告期资产总额或各项贷款余额之比。

2、资产质量比率的具体指标

(1)盈利资产比率(profit-seekingAssetsratio)。

盈利资产比率是盈利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盈利资产比率=

盈利资产期末余额

×100%

总资产期末余额

盈利资产是指能够直接为银行带来盈利的资产,包括贷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拆放同业等资产。盈利资产比率表明银行资产的获利能力。盈利资产比率越高,资产的利用率越大;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获得的利润也越高。从不利的一方面来说,高盈利资产比率也会增加银行的偿债风险。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我国*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因此,商业银行在*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也可以作为盈利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2)风险资产比率(risk-inherentAssetsratio)。

风险资产比率是风险资产与总资产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资产比率=

风险资产期末余额

×100%

总资产期末余额

由于不同项目的风险资产的风险程度不同,计算风险资产比率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用风险加权资产比率替代风险资产比率。

(3)风险加权资产比率(weightedrisk-inherentAssetsratio)。

风险加权资产比率是风险加权资产与总资产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加权资产比率=

风险加权资产期末余额

×100%

总资产期末余额

各种风险资产的风险程度是不同的,不分析风险资产的构成,便难以准确地计算资产的风险。对不同风险程度的资产赋予不同的权重,再加以累计汇总,便可求出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具体计算可以参照资本充足率计算中的相关参数。风险加权资产比率可以有效地弥补风险资产比率的缺陷,使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衡量更加准确。风险加权资产比率越高,表明银行的资产风险越大;反之,则银行资产风险越小。

(4)不良贷款比率(non-performingloansratio)。


不良贷款比率的计算公式为

不良贷款比率=

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100%

各项贷款期末余额

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法中的贷款分类,不良贷款指次级、可疑、损失三类贷款。1998年以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基本上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在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试点和试运行。

新方法参照国际标准,将贷款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并对不良贷款的定义由期限原则改为偿还性原则:将贷款分类由原来的“一逾两呆”改为贷款五项分类,使得银行能够准确判断贷款质量,及时采取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对策。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修订后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从2002年起在各类银行全面施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五级贷款分类的含义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和银监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2号)文件要求。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五类贷款的定义对比见表1。依据定义,后三类贷款为不良贷款。各项贷款范围包括表内贷款、票据融资、对非金融机构证券回购、贸易融资、保理、透支、融资租赁、保函垫款、信用证垫款、承兑垫款、担保垫款等表内业务。

表1贷款五级分类定义

正常 借款人能够严格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归还贷款本息。
关注 尽管借款人目前没有违约,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主客观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继续存在,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影响。
次级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保证足额归还贷款本息。
可疑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发生一定的损失。
损失 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必要程序后,贷款仍无法回收。

由于不良贷款在贷款回收上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其过度增长必然会加大资产质量的风险。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意味着银行的资产方存在同等数量的不良资产,从而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意味着银行资本金被大量侵蚀的同时,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这使得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大幅下降,容易引发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不良贷款率一般不应超过10%,否则会产生比较大的资产损失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在其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贷款质量的高低不仅在微观上会涉及其自身的安危,而且在宏观上对一国的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最早强调的风险管理就是对其贷款质量的管理,即信贷风险的管理。为控制信贷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不良贷款比例不得高于15%。不良贷款比例越低,说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越高,其控制信贷风险的水平程度也越高;同时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好,盈利水平高。

根据2004年年报显示,5家上市银行2004年末平均不良贷款比率为4.4%,深发展不良贷款比率达11.41%,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只有1.31%,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为2.45%和2.87%,华夏银行为3.96%。按照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估计,1996年我国的不良贷款达到2000亿美元,占当年整个银行系统的贷款余额的22.8%。1998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指出,截至1997年底我国银行不良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所占的比例累积达到25%,基本与标准普尔公司的估计一致。

(5)估计贷款损失率(non-performingloanslossratio)。

估计贷款损失率的计算公式为

估计贷款损失率=

正常类贷款×1%+关注类贷款×2%+次级类贷款×20%+可疑类贷款×40%+损失类贷款×100%

×100%

贷款期末余额

(6)不良资产比率(non-performingAssetsratio)。不良资产比率的计算公式为

不良资产比率=

不良资产期末余额

×100%

总资产期末余额

不良资产是指依据审慎性原则,结合资产的市场价值和历史上的平均收回比率等因素,合理预计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其中包含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的定义一致。

(7)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

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的计算公式为

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

最大一家客户授信总额

×100%

资本净额

最大一家客户授信总额是指银行在报告期末表内外授信总额最大一家集团客户的授信总额。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保证,包括贷款、拆借、票据融资、证券回购、贸易融资、保理、透支、融资租赁、保函垫款、信用证垫款、承兑垫款、担保垫款、承兑、保函、担保、信用证、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未使用的不可撤销承诺等表内外业务。

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商业银行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

①在股权上或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

②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

③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共同直接或间接控制;

④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应视同集团客户的。

银行的资产多元化使银行能够实现更好的风险投资组合,增加收益和减少风险。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需要遵循“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通过贷款分散来减少资产风险程度、提高资产质量和安全性。各国普遍根据这一原则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性问题进行监管,其主要目的就是限制商业银行对个别借款人的贷款数量和比例,以防止贷款投放过度集中于某些行业或企业,从而降低贷款的风险。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在《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征求意见稿)》中,根据《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第12条的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银行资本余额的比率进行了规范化,制定了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指标,以全面地反映银行信贷资产对于单一客户的投放情况。因此,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是衡量贷款集中度从而反映资产多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集中度体现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分散化程度。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比例如果太高,表明银行“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资产风险过高。《*商业银行法》第39条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

(8)关联授信比例。关联授信比例的计算公式为

关联授信比例=

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

×100%

资本净额

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是指商业银行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扣除关联方提供的保证金存款以及质押的银行存单和我国**债券。本指标中关联方定义与《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关联方包括关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商业银行的关联自然人包括:


①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包括商业银行的董事、总行和分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有权决定或者参与商业银行授信和资产转移的其他人员;

②商业银行的主要自然人股东,指持有或控制商业银行5%以上股份或表决权的自然人股东。自然人股东的近亲属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或表决权应当与该自然人股东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或表决权合并计算;

③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和主要自然人股东的近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及其配偶、成年子女及其配偶、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的成年子女及其配偶;

④商业银行的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控股自然人股东、董事、关键管理人员,本项所指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内部人与主要自然人股东及其近亲属直接、间接、共同控制或可施加重大影响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⑤对商业银行有重大影响的其他自然人。

商业银行的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包括:

①商业银行的主要非自然人股东。主要非自然人股东是指能够直接、间接、共同持有或控制商业银行5%以上股份或表决权的非自然人股东;

②与商业银行同受某一企业直接、间接控制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③商业银行的内部人与主要自然人股东及其近亲属直接、间接、共同控制或可施加重大影响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④其他可直接、间接、共同控制银行或可对银行施加重大影响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⑤本条例定义中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包括商业银行。公式中的授信及集团客户定义均与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中定义一致。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9)信用贷款比率、抵押贷款比率和保证贷款比率。

信用贷款比率是信用贷款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抵押贷款比率是抵押贷款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保证贷款比率是抵押贷款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信用贷款比率=

信用贷款期末余额

×100%

全部贷款期末余额

抵押贷款比率=

抵押贷款期末余额

×100%

全部贷款期末余额

保证贷款比率=

保证贷款期末余额

×100%

全部贷款期末余额

银行贷款按照有无担保以及担保的具体形式可分为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保证贷款等三种主要形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三种贷款形式的风险程度有所不同。信用贷款所占比重越高,贷款的风险就越高;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所占比重越大,贷款的风险就越小。

(10)贷款迁徙比率。

①正常类贷款迁徙率。计算公式为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余额
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

②关注类贷款迁徙率。计算公式为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余额
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

③次级类贷款迁徙率。计算公式为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期初次级类贷款中转为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的余额
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

④可疑类贷款迁徙率。计算公式为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期初可疑类贷款中转为损失类贷款的余额
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

贷款迁徙比率反映了五类贷款的不利变动情况,是反映商业银行资产(主要是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动态指标。贷款迁徙比率越高,说明银行的贷款资产的质量恶化程度越大,资产质量发生了较大程度的不利变化。

(11)贷款损失准备率。

贷款损失准备率是贷款损失准备金与贷款余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贷款损失准备率=

贷款损失准备金

×100%

贷款期末余额

贷款准备金制度是防范与化解风险的有效方法,银行是否足额提取呆账准备对银行的安全性、稳健性及盈利性有重大影响。贷款损失准备率为银行提供了衡量风险的尺度,也提供了今后风险可能性的信息。该指标比值越高,表明银行冲销呆账、坏账的能力越强,但也可能预示银行资产质量的下降。西方商业银行一般把贷款损失准备率控制在1%-2%。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呆账准备金,冲销呆账。我国1993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呆账准备金自1993年起按企业年初放款余额的6呜全额提取,从1994年起每年增加1%。直至历年结转的呆账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放款余额的1%为止。从达到1%的年度起,呆账准备金改按年初放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2002年,经财政部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了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方法:

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为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具体包括: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等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拆出资金等。

银行应按季计提一般准备,一般准备年末余额应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银行提取的一般准备,在计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按《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原则,纳入银行附属资本。银行可参照以下比例按季计提专项准备:对于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对于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对于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对于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特种准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如国别、行业)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按季计提比例。

(12)拨备覆盖率(non-performingloansprovisioningcoverageratio)。

拨备覆盖率=

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
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准确地说,拨备覆盖率应该称为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近10年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平均水准约为100%。通常,一个稳健的银行拨备对不良贷款的覆盖率至少应在40%以上,即对每100元不良贷款,银行至少要有40元作为核销坏账的准备。

(13)坏账率(baddebtratio)。

坏账率即贷款损失率,是一定时期内已冲销的呆账贷款总额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坏账率表明银行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坏账率=

已冲销呆账贷款总额

×100%

贷款期末余额

(14)本息收回比率(principalandinterestcollectionratio)。

本息收回比率是已收本金和利息与到期应收本金和利息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本息收回比率=

已收本金和利息

×100%

到期应收本金和利息

商业银行的本息收回比率应力争达到90%以上,这样才能保障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和收益的实现。

3、资产质量比率的作用


资产质量比率能够反映银行资产的安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资产质量分析的目的是分析现有的资产结构是否能在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收益性。资产质量是通过资产结构表现出来的,各类资产在企业所起的作用不同,它们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直接影响企业资产的质量。

资产按类别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各类资产存在的主要目的不同,其自身的内在特点也不同。在一般意义上,流动资产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证企业具备短期的偿还能力,其盈利性低,风险性也比较低。

长期资产的作用主要是为创造利润提供基本的经营能力,其风险高,流动性差。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不直接创造效益,或者能够创造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其流动性更差。对于商业银行这一特定的行业来说,资产在会计核算上也是按照上述标准进行分类,但是其经营性资产主要包括各种期限的贷款和拆出资金,既涉及流动资产,也涉及长期资产。因此,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时,需要注意根据其自身的经营和行业特点设计和解释相关的财务比率。

上一篇:House Tricks?

下一篇: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