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包括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东阳卢宅营造技艺、浦江郑义门营造技艺。2008年6月7日,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诸葛坤亨被评为诸葛古村落营造技艺传承人。郑秋桂被评为郑义门营造技艺传承人。吕雄心被评为“卢宅营造技艺”项目的市级传承人。
1、特色
婺州民居在梁架结构中还普遍采用“三销一牵”构件连结,“三销”指柱中销、羊角销、雨伞销,梁、柱、枋间采用“三销”构件连结加固,在墙柱间采用“墙牵”连结,大大增强了各节点的稳固性和榀架、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可提高抗台风、抗震的能力,是古代匠师创造性智慧的体现,也是婺州民居在结构上的一大特色。
2、传承
2008年,由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正式公布。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东阳卢宅营造技艺、浦江郑义门营造技艺一起入选为“婺州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大项。
随着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眼看着存续了几千年的建筑传统就此断绝,我们无法无动于衷。也许我们无法让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实体最终留在我们的生活里,但我们至少可以把它的文化精神继续保留下来,传承给后人。
3、技艺
诸葛村营造技艺
诸葛八卦村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更为神奇的是村外8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形成天然的外八卦,村内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200多座。全村形成“青砖黛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的建筑风格。诸葛村保存有明清古建筑200多座,其中规模宏大的祠堂、众厅9座,楼上厅16座,苏转雕花头门20座,八字门7座、古街1条等。宗祠规模宏大、各种雕刻工艺精湛;古建筑鳞次栉比、豪华大气,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
俞源村营造技艺
俞源村于庆隆元年(1567年)始建俞姓大祠。
村内至今保存明代建筑(含遗址)7处,清代建筑40余处,古建筑及构筑物类型有民居、宗祠、商店、庙宇、古墓、桥梁,还有附属于民居的书馆、花厅,附属于祠堂的戏台等。建筑类型丰富,形制多样,质量较高,反映村落的完整形态。
特色
从俞源村后的梦山岗高处俯瞰,一条山溪从村庄东南方流入,改为东西方向横穿村子,直至村西山脚,复折向北至村口,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S”形的溪流与四周环山在村口勾勒出一个巨大的太极图。而“S”形溪流正好是一条阴阳鱼界限,把田野分割成“太极两仪”。溪南“阴鱼”古树参天,鱼眼处现有公路穿过;溪北“阳鱼”稻谷金黄,鱼眼处种着旱地作物。
布局
专家们进一步考证后发现,俞源村的民居布局是按中国古代的天体星象图“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环绕”来排列的,与1974年在河北宣化辽墓中出土的星象图的排列完全一致。村口的太极图即环绕俞源村的“双鱼宫”,与围绕村子的十一道山岗正好组成“黄道十二宫”。村中的28处古建筑群则按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七口水塘(又名“七星塘”)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组成“天罡引二十八宿”的布局。更为巧妙的是,俞氏宗祠恰好装在北斗星的“斗”内。
卢宅营造技艺
东阳卢宅,位于东阳城区东侧,为雅溪卢氏聚居之地。始建于明朝(1456至1462年间),其后又不断修建而成规模庞大的住宅群。卢宅现存的古民居从明景泰年间直至民国,浓缩了中国明清六百年的民居风貌精华,素有“北故宫南卢宅”之称,气势非凡。
特色
故宫有九进,卢宅的肃雍堂纵轴线也有九进,长320米,共115间房屋,占地6470多平方米。在中国,只有故宫和孔庙才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心建筑肃雍堂,至今已有540多年的历史。以肃雍堂为中轴,现存有自明景泰至民国初的主体建筑20余座,可惜大部分建筑多已不存,只有陈列室内的模型,向人们展示了昔日的卢宅盛景。1988年,卢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卢宅建筑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
东阳传统建筑的精华是木构架,因此在东阳传统建筑营造体系内,木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木构架以柱、梁、枋、短柱、剳牵、牛腿等件构成,各部件之间用榫卯连接。在东阳传统建筑营造中,制作木构架的木匠师傅被称为“大木”,是绝对的顶梁柱。可惜的是,石匠、泥水匠没有问题,东阳最缺的就是木匠,不要说“大木”,就是专做门窗家具的“小木”也日渐减少。在吕雄心看来,眼下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还未消亡,很大程度归功于不断升温的古建筑保护。在吕雄心和吴新雷看来,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现在最需要的是书面传承,趁一些建筑老匠师还在世,搜集整理他们的经验,给后人留下可以传承的文本。年近五旬的吕雄心从事古建筑修缮已近30年,对传统营造法则谙熟于心。市卢宅文保所将其选定为*非遗项目“卢宅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并被非遗保护部门认定为该项目的金华市级传承人。
郑义门营造技艺
郑义门古建筑群,以郑门宗祠为主称,包括沿向麟溪两岸分布着的十桥九闸、东明书院遗址、建文井、圣谕楼、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孝感泉等古建筑。
布局
郑氏宗祠,又称“江南第一家”(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赐),始建于南宋末叶,全祠共64间两弄,占地5000多平方米,分设门廊、师俭厅、中庭、有序堂、拜厅、听训堂、会膳厅、寝室、粮仓、制膳房、总理室和厢房等,功能齐全、规模宏大,有千柱落地,蚊蝇不生之说。
特色
师俭厅前后庭院中,有元代古柏九棵,粗可合抱,枝若苍虬,传为宋濂手植。师俭厅内,还挂有历代名公巨卿的匾额、楹联;四壁有碑记多方。其中有明洪武时的“孝义”、“江南第一家”匾,元相脱脱书“白麟溪”碑。2008年,郑义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