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沟镇
马鹿沟镇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东部。呈半园型环绕县城,西与金华乡毗邻,北与抚松县漫江镇为界,东南濒鸭绿江与朝鲜两江道隔江相望,边境线长58.5千米。面积943.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7.5%。总户数为3641户,总人口10299人(2004年)。
中文名称:马鹿沟镇
行政区类别:吉林省、白山市、马鹿沟镇
人口:10299人
1、简介
马鹿沟镇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东部。呈半园型环绕县城,西与金华乡毗邻,北与抚松县漫江镇为界,东南濒鸭绿江与朝鲜两江道隔江相望,边境线长58.5千米。面积943.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7.5%。总户数为3641户,总人口10299人(2004年)。
辖马鹿沟社区和马鹿沟、十九道沟、二十道沟、二十一道沟、南尖头、十八道沟、小农场、果园、二道岗、龙岗、太阳、梨树沟、沿江、河口新、大梨树、下二道岗村、龙泉镇村、万宝岗18个行政村,排卧子、东岗、两江、朝阳、东升、西兴6个自然屯。镇*驻马鹿沟村,距县城3千米。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红头山,海拔2012米,最低处马鹿沟村812米。302省道公路过境。
2、历史沿革
因镇驻地有一条沟,马鹿多而得名。民国五年属一区马鹿沟村。伪满时期为顺六村公所马鹿沟屯。1945年解放后成立村人民*,归一区管辖。……1955年8月设马鹿沟朝鲜族自治乡,1959年属长白镇公社。1965年2月,长白镇公社分为长白镇人民委员会和马鹿沟公社;马鹿沟公社驻地马鹿沟村,辖马鹿沟、梨树沟、十八道沟、万宝岗、南尖头、沿江、十九道沟、二十一道沟、小农场9个生产大队、1个直属队。
1983年8月改乡,1992年1月建镇。1996年,面积604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镇*驻马鹿沟,辖马鹿沟、十九道沟、二十道沟、二十一道沟、梨树沟、沿江、两江、南尖头、十八道沟、万宝岗、朝阳、果园、河口、东岗、大梨树、小农场16个行政村。2001年9月,撤销龙岗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马鹿沟镇管辖。2003年,面积794.5平方千米,人口11751人。
3、行政区划
【2010年代码及城乡分类】220623103:
~001121马鹿沟社区
~200121马鹿沟村
~201220二十一道沟村
~202220二十道沟村
~203220二道岗村
~204220龙岗村
~205220十九道沟村
~206220沿江村
~207220万宝岗村
~208220南尖头村
~209220十八道沟村
~210220太阳村
~211220梨树沟村
~212220小农场村
~213220下二道岗村
~214220龙泉镇村
~215220果园村
~216220河口新村
~217220大梨树村
4、地理环境
马鹿沟镇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主锋南麓,鸭绿江最上游。地理座标为东经127°56′30″-128°17′34″,北纬41°58′03″-41°21′37″,东南两面与朝鲜*主义*隔江相望,北与抚松县漫江镇接壤,西与我县金华乡毗邻。
马鹿沟镇地势,北高南低,逐渐倾斜,最高处红头山,海拔2012米,最低处马鹿沟村812米。该镇为火山地貌区域,其地貌具体划分为:小白山、龙岗地带为阶状溶岩地;横山地带为平缓波状溶岩地。该镇属亚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暖,四季分明,冬季最低气温为零下28.5℃左右,夏季最高温度28.8℃左右,有效积温1800—2300℃,年平均降雨量在7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90—125天。
5、经济发展
马鹿沟镇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马鹿沟镇区域和资源优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马鹿沟镇的区域和资源优势,扩大林下综合开发,巩固以人参为主的特产业,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加强新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扩充经济总量,使全镇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6,236万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实现22,26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7,96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13,992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3,968万元;财政收入达19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142元。
在党的改革开放指引下,马鹿沟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镇党委、镇*本着"立足镇情,依托优势,调整结构,扩大林下资源综合开发,巩固以人参为主的特产业,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加强新项目开发和建设,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战略方针,使全镇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稳步前进。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2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实现6,87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2,740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4,136万元;财政收入达22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142元。
种植业:主要农作物,沿岗一带小麦、土豆、大豆、早熟玉米、其它杂粮和特产业等;沿江一带玉米、水稻、大豆、蔬菜、瓜果等。立足区位优势,积极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瓜果生产,全镇形成了以果园村为主的果树生产基地,以二十道沟为主的蔬菜保护地生产基地,以南尖头村为主的瓜果、蔬菜生产基地。蔬菜面积1290亩,大棚88个,面积71亩,果树面积645亩,瓜类面积704亩。
养殖业:加强品种改良和引进,立足各村资源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规模饲养,形成了以农场村为主的仔猪繁殖基地,以万宝岗村为主的养羊基地,以梨树沟村为主的养牛基地。
林下开发:林下综合开发初具规模,封沟养蛙8条合计54.2公里,围栏养蛙面积1000余亩,大葡萄沟、十八道沟和龙岗参场后沟生态经济沟发展红松果林、落叶松、林下种参、栽参、细辛、山野菜种植以及野生五味子保护等项目,逐步构筑立体开发模式。中药材发展逐步形成规模,主要品种细辛、黄芪、防风、党参、沙参、柴胡、龙胆草等,每年始终保持在千亩水平。林下参550亩。
镇内企业:乡镇企业有较快发展,其中高山越桔酒有限公司、长白山泉饮品厂、广新木制品有限公司、马鹿沟镇人参加工厂、春源人参加工厂、百草特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泰宝特产制品厂、长恒工业硅厂以及六大联办参场都已形成规模生产,产品畅销国内外,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镇内餐饮服务业发展迅速,已发展到60多家。辖区内有县属企业十八道沟煤矿、水泥厂、横山林场、双山电站、龙泉电站。
6、附近景点
长白山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于1960年,它以长白山天池为中心,总面积196465公顷,是我国建立最早、地位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长白山是一座巨型复式火山,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形成了神奇壮观的火山地貌,典型完整的动植物资源,富有北国情趣的冰雪风光。
长白山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据统计,这里生存着1800多种高等植物,栖息着50多种兽类,280多种鸟类,50种鱼类以及1000多种昆虫。长白山的密林深处盛产人参、北五味子等药材,野生动物有濒临绝灭的东北虎及马鹿、紫貂、水獭、黑熊等。鸟类中鸳鸯、黑鹳、绿头鸭等候鸟占70%。长白山也是松花江、图门江、鸭绿江三江的发源地。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1980年长白山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被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在世界自然保护区中的地们日益突出,对外联系和交流日益扩大,成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保护区,越来越被世界人民和有关组织所关注。1976年以来,先后有韩、日英、美、德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官员前来考察。此外,每年还有许多外国旅游客来此旅游观光。这些专家和游客,不仅了解了长白山,也了解了中国。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完善保护区的建设,必将在世界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巨大,经济效益可观。据有专家研究得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总价值为72.91亿元。其中,直接实物产品总价值0.84亿元,直接服务经济价值4.77亿元,生态系统功能间接经济价值17.65亿元,非使用类价值49.65亿元。因此,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保护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长白山位于中、朝两国的边界,气势恢宏,资源丰富,景色非常美丽。在远古时期,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3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现在的天池。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物质则堆积在火山口周围,成了屹立在四周的16座山峰,其中7座在朝鲜境内,9座在我国境内。这9座山峰各具特点,形成奇异的景观。
天池虽然在群峰环抱之中,海拔只有2194米,但却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它大体上呈椭圆形,南北长4.85公里,东西宽3.35公里,面积9.82平方公里,周长13.1公里。水很深,平均深度为204米,最深处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总蓄水量约达20亿立方米。
朝鲜族民俗村
朝鲜族民俗村地处祖国边陲的长白县城东部,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古朴,与朝鲜*主义人民*两江道惠山市隔江相望。传统的民风民俗与山水景色融为一体,给这座小村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里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来到民俗村,仿佛走进了水墨山水之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前的牌楼,只见牌楼飞翅檐角,雕刻精美,气度非凡,颇有边陲民族特点的韵味。进入楼门,尽显古代朝鲜族建筑的典雅别致,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整个广场完全采用木石结构砌建,设计巧妙,坚固美观,随处可见的精雕细琢比比皆是:看这迎门而建的“喜鹊桥”,就是采用松木搭建而成,寓意喜气与祥瑞;看这“文化墙”,完全采用鸭绿江中的鹅卵石和长白马鹿岩砌雕而成,尽展了朝鲜族伟大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看这游廊完全仿照古老建筑,雕梁画栋,美观别致;看这木制结构的大小水车分列历史长河南北,又唱响了新生活,蕴涵着朝、汉文化的渊源。广场的中部和西部依次座落着“巨矢城”、“稻香居”、“铜牛”、“斗笠亭”、“士帽亭”、“和睦石”等景点,这些富有朝鲜族特点的景观从不同的角度释放着朝鲜族的文化内涵。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这“稻香居”,其建筑风格完全仿照古时的朝鲜族民居特点,木式的结构,屋顶以稻草覆盖,整洁干净的庄稼院内放置着朝鲜族生活和劳作的工具,让人感受到了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