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瑶挑花
花瑶挑花是湖南省隆回县瑶族女子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隆回瑶族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
1、历史溯源
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代以前,花瑶挑花就已兴起。据东汉应劭记载,花瑶祖先"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唐代魏征在《隋书》中记载:"长沙郡杂有夷蜒,名曰莫瑶","其女子蓝布衫,斑布裙,通无鞋履"。这种描述与今天隆回花瑶女子的服饰正好相同:交缠五彩斑斓的挑花头巾,上着蓝色圆领衣,腰系挑花彩带,下穿彩色挑花筒裙,腿扎挑花绑带。在她们的头巾、衣领、裙口、绑腿、小孩背带和筒裙等地方都是挑花。除筒裙后片以外,其他地方一般是彩绣。筒裙后片则是在藏青色的直纹面布上用白线挑出各种图案。由于筒裙后片面积较大,大小一般长100厘米左右,高50-60厘米之间,故其挑花图案题材最丰富,主题最突出,反映的文化意识也最鲜明,是隆回花瑶挑花中的精华。
明洪武元年(1368年),花瑶从洪江迁往龙潭定居隆回后,一天,瑶族姑娘在岩壁上玩耍,突然发现岩壁上丛生绿色花朵,十分漂亮,她们便模仿挑刺成挑花服饰,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花瑶挑花基本图案“杯干约”(《湖南瑶族百年》载)。从此,挑花制作水平和技法已日益成熟,能以简练生动的手法,表现出复杂的自然形象和抽象的人类思维理念,且不用描图设计和模具绣架。
解放后,花瑶翻身做了主人,对美更加珍惜热爱。没有文字,他们就用挑花表达美好的心愿。“*”时期,花瑶服饰差点被当作“四旧”破除,花瑶女子改穿汉装,挑花艺术一度受到制约。改革开放后,花瑶独特的挑花服饰和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几年,瑶山被县委、县*作为重点扶贫区和旅游开发区,花瑶传统文化得到了有力的挖掘、保护和发展,独特的挑花艺术被逐步推出山门,搬上了媒体、荧屏,并登上了国家、国际艺术殿堂。
花瑶没有文字,挑花便成为记载该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中国美术馆、民族博物馆列为珍品收藏,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1994年花瑶挑花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得铜奖,2003年又获"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展"金奖,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因此被湖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
2、艺术特色
花瑶挑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态多样,有上千种之多。主体图案的题材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以蛇、龙、鸟、鹰、虎、狮最为常见。二是植物类,以花草树木为主;三是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类,主要表现瑶族先祖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故事;四是日常生活类,如反映花瑶传统习俗的"对歌定情""打蹈成婚"等。
花瑶挑花主体图案的材料都用平粗深蓝布作底,白色粗线挑成,花纹古拙粗犷。以布的经纬纱交叉呈"十"字形为"坐标",对角插针成"×"形,通称"十字花",或作"一"字形。基本上是几何图形,它的基本形式是几根平行长线并列,其中有在双根平行长线之间加横线而成若干方格的,有折作"U"形的,有作单线或双线菱形的,有大方格套小方格而呈"回"字形的,有作多根直线交叉成网状的,等等。各种形式中间如有较大空隙时,即挑小花填满。小花常见的有:×、#、十、口、回、V、和小圆点、旋涡等。
花瑶挑花的花纹种类很多,使用最多的纹样有:太阳纹、万字纹、灯笼纹(也叫南瓜纹)、铜钱纹、牡丹纹、蕨叶纹、勾勾藤等。还有一种用得最多的被称为"干杯约"的像花的纹样(汉语叫花路岩),这是模仿生长在岩石上的一种生物菌体的图案。据说,每到年成好时,这种花路岩石的图案特别显露。花瑶姑娘便把这种美丽而又预示吉祥的图案做为挑花的一种基本纹样。
花瑶挑花工艺非常精致,挑花时行针的长短、用线的松紧,均需一致。繁密处针针相套,不现底色,简练处仅一支花,几条线。在主体图案两边,配以用红、黄、绿等七彩丝线挑绣的彩色花饰。整件挑花画面黑白分明,疏密有致,动静相济,色彩对比鲜明,"远看颜色近看花",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花瑶挑花在工艺上独具一格。与机绣、湘绣截然不同。不用描绘设计,也不用模具做刺绣架,全凭挑花女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巧,以自己心中的构图和对美的理解,循土布的经纬线进行徒手操作。每位姑娘将绣品针线随身携带,利用劳动的间歇时间进行挑花,吊脚楼前,溪边石上,古树林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成群结队的挑花姑娘们。有人曾统计过,一件筒裙挑花约有30多万针,累计需180余个工日才能完成。
花瑶挑花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许多以动物和花瑶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挑花中,充分反映了花瑶民族的宗教信仰、独特的节庆和婚嫁习俗。在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花瑶挑花中,蛇图案最为丰富,有盘蛇、交体蛇、昂头翘尾蛇、无尾双头蛇、蛇缠图腾蛇等,多达上百种。且蛇的形态各异,充满奇思妙想。如训子蛇、比势蛇、吐信蛇、群蛇聚首、双蛇戏珠等,花瑶挑花对这些蛇都赋于了灵性。这是因为花瑶长期生活在山深林密,湿热多蛇的环境中,对蛇的习性十分熟悉,而蛇又具有游水、上树、钻地、长寿、耐饿等能力,是早期人类力所不及的,因而视之为灵物,成为花瑶部落的图腾,有类于汉族对龙的崇拜。
"对歌定情"、"打蹈成婚"是花瑶挑花中的珍品,表现场景宏阔、人物众多,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瑶独特的风俗。可惜的是,由于这些挑花技艺难度很大,已濒临失传,留存下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幅作品,已难得一见。
花瑶挑花脱形写神,简练传神,以少寓多,主题鲜明,极富装饰性。在造型上大胆地夸张,大胆地取舍,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从自然物中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情真意浓的神似形象,体现出丰富的神韵,产生出违理合情与谐美怪诞趣味,表现出朴实的美感。瑶族妇女在绣挑动物时,常在动物体内再绣以小动物和花草,如在一只母虎体内又绣有花草和小虎。或问为什么要这样挑花?就会得到风趣而朴实的回答:老虎要怀崽,还要吃东西,这样绣出来的才是只活老虎。这种解剖思维的方式大胆而浪漫。
花瑶挑花将不同视觉的物象做奇妙的艺术处理与组合,构图均衡或对称。如用树木花草变化的图案组合并按几何排列做主体图案,显得整齐大方;有时在一块绣片中要挑几十种花纹,*、不规则地组合成主体图案,或花中藏花,或把几只鸟、昆虫等*组合成花;或几只鸟共一个翅膀。这样的精巧构思,使整个图案具有丰满富丽的充实感,形成热闹气氛,使主题得到充分揭示,并获得良好的装饰效果。
花瑶挑花不但讲求实用,而且更追求色调装饰美观。"远看色彩近看花",她们喜欢用强烈的刺激色彩,鲜红色的头饰笠(瑶语称"派特典")和头巾(瑶语称"笑童"),深蓝色的上衣(夏装为雪白色),五彩缤纷的腰带(瑶语称"特档"),灰白色的统花裙(瑶语称"顿")前沿以两叶红艳艳的裙边(瑶语称" 补")接连映衬,墨色的的绑腿(瑶语称"扣烘"),使整个服饰形成黑白相间、冷暖协调、鲜艳夺目,令人感觉到花瑶女子把所有的色彩匀称地打扮在自己身上。若头饰笠和统裙以灰白色为主,色彩暗淡,那是守孝穿戴的服饰。
3、传承意义
传承谱系
花瑶挑花为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只知自汉代兴起以来,挑花就成为所有花瑶女子一生的必修之课(男人不挑花),并以挑花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女子的才智,不会挑花的女子很难找到男人。因此,花瑶姑娘从七、八岁起就在长辈的口传身授下学习挑花,需几年功夫才能掌握基本的挑花技艺。花瑶女子个个学挑花、爱挑花、穿挑花,一代传一代,挑花技艺就这样不断延续和发展至今。传承过程中,都是大家在一起互学互教,不要拜师,更没有具体的师徒关系,师承谱系。
瑶族挑花全凭瑶族妇女一双慧眼和巧手,循土布的经纬进行徒手操作。其立意巧妙,布局合理,图案古朴繁杂,左右对称,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加之针法精细,每件作品都是唯一,极具收藏价值。
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民族服饰不断被外界所同化,这一时期,许多老的挑花艺人去世,技艺传承出现断裂,同时挑花材料匮乏,制作面临困境。花瑶挑花工艺日渐式微,已到了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挽救。
濒危状况
随着社会的变革,花瑶挑花这一传统文化瑰宝遇到了影响发展的瓶颈,已日渐式微,到了濒危状态。
1、花瑶挑花技艺全靠“口传身授”,老一代挑花妇女相继去世,一些繁缛、精湛的技艺要学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年轻的瑶族姑娘大都没有去潜心学习,所学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技艺。
2、花瑶挑花中的精品多为花瑶女子的嫁妆裙,只有出嫁和盛大节日时才穿一下。女子去逝时,嫁裙要随葬,导致了挑花精品的失传,是一些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表现花瑶独特风情的挑花,已难得一见。
3、花瑶挑花主要用于瑶族妇女服饰,花瑶服饰向汉族服饰同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花瑶姑娘向往都市社会的流行时尚,除在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外,不少花瑶姑娘已不再穿花瑶服饰,对挑花更是缺乏热情。
4、花瑶挑花创作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其主要生活素材老虎、山鹰等飞禽走兽已绝迹或不多见,古树林、吊脚楼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花瑶挑花失去了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5、花瑶挑花原材料匮乏。花瑶挑花的主要原材料靓蓝、或藏青平粗土布和七色丝线在市面上已很难买到,她们只好以化纤类材料来代替,这样制作出来的花瑶挑花无论质感、颜色和工艺都存在明显差异。
4、保护措施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奉雪妹被誉为瑶乡挑花之王,其与徒弟共同创作的《狮啸山林》,曾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得铜奖。2007年6月5日,湖南省隆回县的奉雪妹被认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