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秦始皇陵铜车马

科普小知识2022-12-19 23:09:33
...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中文名称:秦始皇陵铜车马

地理位置: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北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

开放时间:3月16日-11月15日8:30-18:35,11月16日-次年3月15日:8:30-18:05

门票价格:旺季门票150元,淡季门票120元

著名景点: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陕西省西安市

适游季节:全年

1、文物简介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一号铜车马通长225厘米,高152厘米。车马的大小为真车马的二分之一,车体作双轮单辕式,辕前有衡,车舆呈长方形,前面与左右两侧为栏板,后栏中部所留空间为车门。车舆的正中插一柄圆拱形的铜伞。栏板和伞均彩绘有几何形图案,车辖和衡的盖帽等部件多为银质。车内站立一驭官佣,穿长襦,戴鹖帽,腰佩剑,双手执辔,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车前系驾的为一乘马(四匹),饰金银制络头,轭驾在两服马的颈上,两骖马颈上套有项圈等物。

秦始皇陵铜车马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2、文物历史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发现了两辆用青铜制作,以四匹马拉的战车,大小为真车马的二分之一。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被编号为1号的战车是立车、单辕双轮,车厢为横长方形,车门在车厢的后面,车上有圆形的铜伞,伞下站着御官,双手驭车,前驾四匹马。二号车为安车,也是单辕双轮。车厢为前后两室,二者之间有窗,上车的门在后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体上绘有彩色纹样。车马均有大量金银装饰。这两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工艺水平非常之高。铜马身上缨络和链条用的铜丝直径仅半个毫米左右,有的则更细。据推测,铜车马坑当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组成的一部分。

3、出土信息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7.8米深的地下出土了两乘大型铜车马。本图为二号铜车马,出土时破碎为1555块,经修复,完整如初。车通长3.17米,高1.06米,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总重量为1241公斤,由大小3462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黄金制件737个,白银制件983个。其形体之大,堪称“青铜之冠”。其设计制作也与现代工程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4、文物描述


秦陵一号铜车马骖马

铜车为单辕双轮车,辕长2.46米,轮径为0.59米,车舆分前后,平面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驭手所坐之处。教材图上可以见到跪坐着的铜御者。铜御者高0.51米,重52公斤。其神态恭敬中又有一丝得意,充分表现出一个高级奴仆的心理。车室的后面有门,左、右与正前辟有三个窗户。正前窗板为镂空的菱形花纹,窗板可以开启,便于主人与御手互通信息。两侧窗可以前后推拉,窗板亦是镂空菱形纹,从室内可以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但外面的人难以看清车内。蓬盖面积达2.3平方米,将御官也罩在下面。蓬用铜骨架、铜条支撑,上覆以绢帛。4匹马的高度为0.91到0.93米,长度为1.1到.15米。4匹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别为177公斤、180.7公斤、183公斤和212.97公斤。四马神态各异。中间的两匹马昂首正视前方,两侧的马略侧视,张大鼻如喘息状。图中能见到的,耸立于马头之上的物体是车撑,用于支撑车辕,这样在长途休息时可减轻马的压力。铜车马在制作上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粘接以及子母扣、纽环扣、锥度配合、销钉连接等各种工艺。钻孔的最小直径为1毫米,饰件多处用如发丝的铜丝,窗板的铜片仅厚至0.12到0.2厘米,车辆头的内孔滚圆,就象车床加工的一般。铜车马的许多零件都与现代使用的相似,如车门、前窗用的活动铰页,其形状与今日门窗上使用的活页非常相似;系马肚子、马颈的套环采用了策扣连接,策扣与今日人们用的腰皮带上的策扣完全相同。

秦陵出土的铜车马共有两乘。前乘为护卫武士所居,此图为后乘。据考证,这仅是秦始皇车队中的属车,属于后妃一类人的乘车。史书记载,秦始皇出游时这样的车乘有81驾,其盛况观此铜车马可想而知,而他本人乘坐的车马就当更为豪华气派了。

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铜车马共两乘,出土时已碎裂。经考古人员复原,比例为真实车马的二分之一,均为双轮、单辕、前驾四马结构,所不同者为车的造型与功能。

铜车马一号车,名“立车”,又叫“戎车”、“高车”,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铜车马二号车是四马鞍车,呈凸字形,分前、后二室,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

5、文物价值


秦陵二号铜车马御官

以二号铜车马为例,车上御官铜人俑作跽坐姿态,两臂前举,双手执辔,每个手指的关节、指甲都塑得非常逼真,俑身略同前倾,双目注视前方,半抿双唇,面带微笑,神态恭谨,一个忠于职守的高级御官形象活脱脱地被塑造出来。铜马共有四匹,四肢粗大,比例匀称,膘肥体壮,筋骨强健,中间两马举颈昂首,两侧马头微向外转,静中寓动,造型风格和秦陵陶马相似。车马工艺精湛,如装饰用的缨络,用细铜丝绞结而成,颇似麻毛。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错磨和彩绘相结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作者按马体的不同部位的毛向错磨,再涂彩色,造成真实的皮毛感。细部的真实和鲜明的质感是这乘铜车马造型艺术的一大成就。车马通体彩绘,图案花纹风格朴素明快大方,以白色为基调的彩绘肃穆典雅,配以大量的金银构件,更显得华贵富丽,这套大型的人俑车马代表了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6、铜车马“活”了

数字技术让秦始皇陵铜车马“活”了

2000多年前与秦始皇一同葬入地下的铜车马,在今天最先进的三维数据技术支持下,活灵活现地“穿越”到人们面前。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给沉睡千年的文物带来的重生。

日前,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为秦始皇帝陵二号铜车马精准“量体”的工作。通过51G的点云(点云即海量点数据的集合——记者注)数据量的搜集,电脑屏幕上,这个被称为“青铜之冠”的国宝级铜车马向现代人展示出秦代的精美工艺、绝妙设计,甚至马匹身上皮肤反射的色彩也与实物分毫不差。

该项目负责人、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韩冬说,这不仅能让普通人有机会看到“活”的文物,也为后续的考古研究、高精度复原与复制、数字内容开发、展览展示等提供所需的数据支撑。


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

秦始皇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具有丰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是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1978年在秦始皇陵西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马车,按出土时的先后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铜车马结构完整、工艺精湛,逼真地再现了秦始皇御用马车的原貌,其中包含的信息资料和物化证据,对中国古代车马及相关文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学界誉为“世界马车史上的里程碑”。

考古学家认为,二号车的尺寸是秦始皇御用车队真车的二分之一。它通长317厘米,通高106.2厘米,总重量1241公斤,其中金银饰件重量超14公斤,零部件达3000余个,采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我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

从外观看,车盖以及车舆内外有精美的彩绘纹样。4匹铜马拉着车厢,御官俑双手执辔,跽坐于车前。车厢有可推拉车窗板和椭圆篷盖,有人认为,这有调节车内空气和降低气温的功能,因此推测其为“世界上最早的空调车”。

铜车马的神秘之处,在于当时如何拥有如此先进的制造工艺,这至今仍是难解之谜。事实上,出土时铜车马已部分被压碎,专家在修复中发现,其顶棚为一次性铸造而成,最薄的地方仅1毫米,最厚的地方也不过4毫米。这种一次性铜液浇筑技术在今天仍然是最先进的技术,而要模仿出与秦人在2000多年前制作出来的大小、厚薄完全一样的大型弧形青铜,却根本不可能。“铜车马身上有很多尚未破解之谜,我们通过技术更完整地将其还原出来,更便于日后研究。”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加万说。

2016年9月底,韩冬主持启动了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的《秦始皇帝陵出土二号青铜马车三维数据的采集与加工项目》,经过近1年的7轮现场采集工作,目前顺利完成并通过专家验收。

“为了充分保护文物,我们坚持最高精度、最小干预度、非接触的原则,采取分部采集、软件拼合的方法,保证数据的完整。”韩冬说,对一匹青铜马的数据采集,需花费数天时间。马的腹部、臀部、口腔、外鞅、引绳等处数据采集相当困难,而为了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连马蹄底部的数据也逐一做了采集。

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当前最高精度(0.02毫米),测量二号铜车马表面大量点的信息,然后输出并存储为点云数据,将所有点云数据集合存储在一起,便能完整还原出整个青铜马车的原貌。

由于铜车马各个部分形态差异悬殊、单体体积庞大、重量大、局部细节复杂、连接处脆弱、金银处反光等特点,韩冬团队运用点云数据与贴图数据同步交错获取、外业采集与内业加工分阶段相互交叉的方式,对铜车马的部件逐一进行数据采集与加工工作。

然而在内业加工时,大量的数据导致工作站读取、存储过程极为耗时,计算运转负荷大,难以真正应用。团队经过反复测试后,在保证模型品质的前提下,将单个模型面数控制在百万级,顺利推动了模型配准、模型修补、模型优化、贴图选取、贴图校准、模型展UV并完成贴图。

不断进步的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给考古这门古老的学科带来新的生命,帮助人们更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来路。

上一篇:活化

下一篇:亭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