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之形喙马先蒿

科普小知识2022-12-21 12:34:51
...

多年生草本,干时略变黑色,常很强壮,高达30厘米。根茎粗壮,在大植株中径达8厘米,长1-3厘米,节上发出多数须根,下方发出圆锥状主根,后者下端常有分枝,多少木质化。茎多条,*的一条直立,侧出者常弯曲或匍匐上升,常较*者为长,下部亦常生入地下而有多数须根,有沟纹,多少有毛。叶多茎生,下部者柄较长,达25毫米,有明显之狭翅,有毛,常假对生或甚至假轮生,向上柄渐短,多即变为苞片,叶片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达5厘米,宽达16毫米,面有短毛,背面沿脉有疏长毛,全面密布污色的肤屑状物,边缘羽状全裂,裂片5-11对,近基1-2对常很小,中部者最大,卵形至披针形,长达8毫米,羽状浅裂而小裂片有锯齿或有缺刻状重锯齿,齿有短刺尖。花均腋生而合成长而密的花序,宽达8厘米,生于*茎上者几直达基部,生于侧枝上者则下方露出茎一长段,并且向下渐疏;苞片叶状而小,长于萼而短于花;萼长16毫米左右,厚膜质而上部较薄,前方开裂至一半或更多,裂口强烈向前膨撇,外面脉上有长毛,主脉5条,很竟而其中另有细脉1条,次脉很多,不清晰,与支脉结成网纹,齿3枚,后方1枚较小很多,均有柄而上部卵形至宽三角形膨大,羽状至亚掌状开裂,裂片有锯齿;花冠紫红色,一般很大,管长32-55毫米,粗仅1.2毫米,外面有密毛,端不扩大,盔直立部分短,长约3毫米,端强烈扭旋,使含有雄蕊部分顶向下而下缘向上,后者长约4-5毫米,几不膨大,前方伸长为S形而向上翘举的长喙,长达10-15毫米,端全缘,下唇宽大,宽18-24毫米,基部深心脏形,沿边密被短毛,中裂有明显之柄,宽6-9毫米,长不连柄仅4-6毫米,基部宽楔形至亚心脏形,前端明显凹入,侧裂宽11-13毫米,长8-11毫米,基部心脏形,端宽圆形;雄蕊花丝两对均被密毛;柱头伸出于喙端。

中文学名:之形喙马先蒿

拉丁学名:PedicularissigmoideaFranch.exMaxim.

拼音:zhixinghuimaxianhao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管花目

科:玄参科

属:马先蒿属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干时略变黑色,常很强壮,高达30厘米。根茎粗壮,在大植株中径达8厘米,长1-3厘米,节上发出多数须根,下方发出圆锥状主根,后者下端常有分枝,多少木质化。茎多条,*的一条直立,侧出者常弯曲或匍匐上升,常较*者为长,下部亦常生入地下而有多数须根,有沟纹,多少有毛。叶多茎生,下部者柄较长,达25毫米,有明显之狭翅,有毛,常假对生或甚至假轮生,向上柄渐短,多即变为苞片,叶片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达5厘米,宽达16毫米,面有短毛,背面沿脉有疏长毛,全面密布污色的肤屑状物,边缘羽状全裂,裂片5-11对,近基1-2对常很小,中部者最大,卵形至披针形,长达8毫米,羽状浅裂而小裂片有锯齿或有缺刻状重锯齿,齿有短刺尖。花均腋生而合成长而密的花序,宽达8厘米,生于*茎上者几直达基部,生于侧枝上者则下方露出茎一长段,并且向下渐疏;苞片叶状而小,长于萼而短于花;萼长16毫米左右,厚膜质而上部较薄,前方开裂至一半或更多,裂口强烈向前膨撇,外面脉上有长毛,主脉5条,很竟而其中另有细脉1条,次脉很多,不清晰,与支脉结成网纹,齿3枚,后方1枚较小很多,均有柄而上部卵形至宽三角形膨大,羽状至亚掌状开裂,裂片有锯齿;花冠紫红色,一般很大,管长32-55毫米,粗仅1.2毫米,外面有密毛,端不扩大,盔直立部分短,长约3毫米,端强烈扭旋,使含有雄蕊部分顶向下而下缘向上,后者长约4-5毫米,几不膨大,前方伸长为S形而向上翘举的长喙,长达10-15毫米,端全缘,下唇宽大,宽18-24毫米,基部深心脏形,沿边密被短毛,中裂有明显之柄,宽6-9毫米,长不连柄仅4-6毫米,基部宽楔形至亚心脏形,前端明显凹入,侧裂宽11-13毫米,长8-11毫米,基部心脏形,端宽圆形;雄蕊花丝两对均被密毛;柱头伸出于喙端。

2、产地分布

生境:空旷多石的草地中

海拔:产云南西北部(丽江、鹤庆、中甸等处),生于海拔3,000-3,600米

3、分类文献

PedicularissigmoideaFranch.exMaxim.inBull.Acad.St.Petersb.XXXII(1888)535,f.12,etinMel.Biol.XII(1888)776,f.12:ForbesetHemsl.inJourn.Linn.Soc.Bot.XXVI(1890)216;Bonati,inNotesBot.Gard.Edinb.VIII(1913)37,etXV(1926)164;Limpr.inRepert.Sp.Nov.XX(1924)251,etXXiII(1927)338;Li,inProc.Acad.Nat.Sci.Philad.CI(1949)196,f.228.

上一篇:竹根七

下一篇:第四课时推理领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