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科普小知识 2024-04-15 19:20:18
...

1、附中总述

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国师附中),1940年4月创立,1950年2月与湖南省立第十二中学合并为湖南省立衡山中学,在其后多次变迁中成为衡东县第一中学。校址先为湖南省安化县蓝田(今娄底市涟源市),1944年6月迁至溆浦县(今怀化市溆浦县),1946年8月迁至衡山县南岳大庙(今衡阳市南岳区)。

学校附属于国立师范学院(简称国立师院或国师)(1938-1953)。国立师范学院直属于中华民国教育部,国立师范学院在变迁中成为湖南师范大学。

沿革

1940年4月,国立师范学院院长廖世承呈请国民*教育部,要求创立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核准后,6月成立附中筹备委员会,院长廖世承委任朱有瓛、任孟贤等9人为筹备委员会主任。7月,筹备告竣。

8月20至24日第一次招生;9月16至18日第二次招生。10月开学,学院聘朱有瓛为附中主任;暂借国师第一院第二舍的李园和九思堂为校舍。

暂借期间用法币一千万余元在安化县蓝田镇的六亩塘购置土地30余亩,建筑永久校舍。1942年夏,校舍建筑完工。

8月,自李园搬迁至六亩塘。1944年6月19日,日军侵占长沙,国师附中一部分学生随国师迁至新化县(今娄底市新化县);8月8日,衡阳沦陷,学校又搬迁至溆浦县,借赵家村和赵氏祠堂和民房做临时校舍。

光复后,1946年8月奉命搬迁衡山县南岳大庙东廊(由湖南省立第十二中学让予),历史3年半。

1950年2月,与湖南省立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省立十二中)合并为省立衡山中学,并搬迁至衡山县城西街两路口原省立十二中校址所在地。2月13日至3月4日,衡山、南岳两地驻军派车及两校迁并委员会雇用车辆,共计71辆马车和板车,将国师附中的全部图书、仪器、药品、文具、纸张、体育用具、档案文卷及大部分器具,迁至省立衡山中学。

至此,国师附中完成了它全部的历史任务,并相继由湖南省立衡山中学、衡山第二中学、衡山第一中学和衡东县第一中学薪火相传。

概述

国师附中创办于抗日烽火弥漫之际,有着数次搬迁的遭遇,艰苦创业的过程,不曾进入过城市,而长期处于乡村。勤俭艰苦之风,赖以养成。

第一任校长朱有瓛对师资的选择,均要求学验俱佳,事业心和责任心强,国师附中恰好有着取之不尽的师资来源。抗战胜利后,教师薪俸甚为微薄,生活艰苦,但能以为国育才为乐。学校对学生之管理,初中按童子军之准则,要求从严。却又强调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能在短期内从尊师重道之境进入亲师乐道之境,形成纪律严明而又活泼生动的局面。

对于学生,重质不重量。招生考试严格,择优录取,班不超过50人,组不超过30人。国师附中创办之初就采用导师制。平时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强国兴邦只希望寄托于莘莘学子,注重学生之艰苦创业的精神,强调劳动实践,以纠正以往读书人的通病。而于体育,注重普及而反对选手式的锦标主义;强调学生的仪表仪态,要求学生着装整洁,潇洒大方,彬彬有礼。

教学方面,认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强调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全神贯注听讲,即所谓“上学以神听”;基本技能方面,提倡多读、多写、多思考、多练习、多实践,即所谓“熟能生巧”;基础知识强调博闻强识,而用之于解决实际问题,反对以记为最后目的的死记硬背。

1945年,日本投降,举国光复。第二任校长张文昌决心将学校办成“东方第一流学校”,并提出学校的三项根本方针——“一、重质不重量;二、考试严格,注重平日;三、注重能力培养”。1947年,厉鼎勋接任校长后,亦以办成东方第一流学校为志。

1947年以前,有“思潮”等学术社,1949年上期,社团如雨后春笋,出现“大众”、“浪潭”、“格致”等社,社团均有自己的刊物,一般办墙报。有的有油印刊物,少数用铅印,这些刊物,常成为社团成员对某一问题发表意见的园地。

国师附中因附属于国师,学生思想颇受国师学生之影响,感应全国青年之脉搏更为灵敏。1947年6月,南岳爆发由国师学生发起的游行,包括刘正在内的60余名附中学生参加。

国师附中自创办到合并,仅仅十年时间,却创造了辉煌和奇迹,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办学经验,成为今天衡东一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岁月留踪

大事记

1940年

6月:国师呈请创办附中;27日,国民*教育部电令批准。

7月:院长廖世承聘朱有瓛为附中主任,同时成立招生委员会,借国师第一院第二舍(李园)为校址;月底,第一次招生。

9月:第二次招生。两次招生计招高中新生甲、乙各1组,初中新生1班,共89名,另战区借读生1班,计21人。

10月:1日国师附中开学,实行秋季始业。

12月:于安化蓝田六亩塘购得土地30余亩,作为永久校址。

1941年

2月:于六亩塘动工新建校舍。

4月:28日,举行英语演讲挑选赛,邀请国师教授钱锺书、王西林、储安平三人任评委。

1942年

1月:呈请创办农场,得学院批准。

4月:国立师院及附中师生捐献飞机,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总会会长蒋中正(蒋介石)颁发奖状,以资鼓励。六亩塘建校舍八幢竣工。25日,奉令附中主任改称校长。

8月:自李园搬迁六亩塘新校址。遵部令,试验六年一贯制,与“六三三”制各招新生一班。

1943年

7月:第一届高三甲、乙组及初三毕业,高中毕业39人,在湖南省高中毕业会考中名列第一,升入大学者35人,占毕业人数的93%。

1944年

1月:校长朱有瓛因病辞职,19日,国立师院以教授张文昌代理校长。

2月:实行春秋季始业,本期招初中新生一班。

8月:奉令随国师西迁溆浦。

9月:六亩塘校舍暂与岳云中学借用。

10月:奉令停止六年一贯制试验,试班学生编入“六三三”制班。

1945年

1月:国师聘张文昌为附中校长。

8月:15日,日本投降,师生庆祝。

1946年

3月:16名学生获国际奖学金。

8月:奉令自溆浦迁南岳大庙东廊。

1947年

5月:校长张文昌因病辞职。

6月:院部聘国师教授厉鼎勋为附中校长。2日,国师学生李大信响应全国学联声援北平“五·一八”和南京“五·二〇”血案,组织国师学生于南岳举行反内战、反饥饿、反暴行大游行。附中学生刘正(后历任湖南省长、政协主席)等60余人响应,参加游行。

7月:开除游行学生20余人。

8月:13日,国民*国防部代电,规定学校军训团以校长兼团长。厉鼎勋即任团长。*湖南省委派党员熊家宽(附中教师)在附中开展地下工作。校长厉鼎勋因事请假去南京,国师院长陈东原兼任附中校长。

1948年

1月:校长厉鼎勋回校赓续,陈东原不再兼任附中校长。

4月:*国师附中党支部成立,以体育教师邓立基任支部书记。

1949年

3月:军训教官离校。

6月:撤销军训处。成立应变委员会,于24日举行追悼“五·一九”“五·二〇”被枪杀的学生。

8月:28日,白崇禧部鲁道源第十一兵团包围国师及附中,逮捕学生32人,传讯校长厉鼎勋,将厉鼎勋及陪同前往的职员丁传一、熊家宽扣押于实验小学。29日,校长厉鼎勋获释。

9月:国师行文交涉,4日,附中职员丁传一、熊家宽获释。

11月:人民解放军进驻南岳及衡阳。衡阳专员公署令全区各校成立临时校务委员会,附中随即成立临时校务委员会,厉鼎勋任临时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2日,遵衡阳专员公署令,废除公民、党义、童军、军训课及训育制度,设政治常识课。

10日,校长厉鼎勋奉命去教育厅,校务由曾近义暂代。教育厅派督学邓轩宇驻附中指导。

12月:12日,湖南省临时*接管国师附中,仍以厉鼎勋为校长,成立校务管理委员会,厉鼎勋任主任委员。高中部甲、乙组合并为一班。以1940年秋季所招高中甲乙两组为第1班,以1949年下期所招高中新生为第10班。

1950年

1月:奉令停止招收初中新生。

2月:4日,接湖南临时省*令,国师附中与省立十二中合办,改称湖南省立衡山中学,以原省立十二中校址为永久校址;委任厉鼎勋代校长,程鹤轩代副校长;重新编订班次,以原省立十二中高、初中第九班,原国师附中高中第八班编为衡山中学高、初中第一班,以此类推。

纪实录

一、抗战时期的国立中学

抗战时期国军节节败退,逃亡的难民络绎于途;其中大多是没有组织的民众扶老携幼,拖儿带女,十分可怜。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有组织的队伍或人群,那就是沦陷区逃亡的*机构,和一些不肯做亡国奴的内迁学校。内迁学校中,大学一般都有自己的雄厚力量和国家与地方*的照顾;唯独内迁的一些中学、大都是沦陷各省市的名牌中学,他们领导力量比较薄弱,学生年龄幼小,安置起来比较费事。

为了解决内迁中学的安置问题,国民*曾在川、湘、黔、陕、甘等省区设立国立中学凡20余所,以收容从沦陷区逃亡内地的青年学生为主要任务,当然也招收非沦陷区的内地学生。这些学校大都以从沦陷区迁来的有名中学为基础,适当加以组合和扩充而成,由教育部发给经费并直接领导。据统计,当时几乎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大学生,是由这批国立中学输送来的。所以当时的国立中学很为一般学子所向往。

但是,这些中学由于离开了原有校址,迁往内地,住房和教学设备都比较简陋,一般多租用当地祠堂庙宇等为主要校舍,有的还分散在偏远山区的县市,校本部与各分部之间有时相距甚远,所以办学条件很是艰苦。例如由原来安徽七个省立中学联合起来所组建的国立第八中学就分设在湘西、四川等处:除校本部外,所属有十一所分校设在分布很广的山区,领导起来很不方便。

二、国立师范学院附中的建立及其优越条件

(一)抗战时期的湖南蓝田

抗战时期,湖南属中日双方通过拉锯战反复争夺的地区,在那里曾经发生过几次影响全国形势的有名的战役,如几次湘北会战、常德保卫战及衡阳保卫战等。

当时湖南的学校为逃避战火,多迁往省内中西部山区地带,如安化的蓝田(今涟源)及其周边地区,以及湘西辰溪等地,而以蓝田为当时的文化中心。这是因为当时华北和沿海许多学校已经沦陷,国民*准备以江浙内迁的知名学者为基本队伍、于1938年组建独立的师范学院,设立在蓝田,即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校址选定在蓝田附近的光明山、李园一带。计有八个系和三个专修班,师生约五千余人,是当时国内颇有名望的独立师范学院。

此外湖南的不少有根基的中学如长郡、妙高峰、大麓、文艺、省立一中、省立一师等中学,以及湖南仅有的两所女子学校周南女子中学和明宪女子职业学校也都迁来蓝田及其邻近的桥头河、七星街、杨家滩等市镇。所以蓝田是当时国内很有名的文化中心。

(二)国师附中的建立及其有利条件

1940年,国立师范学校经上级批准,建立了“国立师范学校附属中学”,高初中同时招生以便国师的毕业生能够就近实习,也为了发展湖南的中学教育和接纳战区*的子弟。

跟当时的一般国立中学相比,湖南的“国师附中”有许多的优越条件:首先是办学条件良好:它的规模远比一般国立中学小,最盛时期学生也不超过五百人,便于管理;经费由学院统一筹划,比较充足。校舍整齐:本部设在蓝田“六亩塘”,修建有虽然简陋但却整齐划一的新校舍,并且县城还有武装警卫站岗。这与当时租用民房的许多中学相比,气魄就很不一样。一部分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在国师所在地光明山下的“李园”借用一部分房子,以便大学部的教授和讲师能够就近兼课。

当时大工业城市沦陷,教学仪器很难采购,但附中却因有大学部的支援,一般仪器如显微镜之类和做理化试验的药品,往往可以从大学部弄到。做生物等实验时,还可以用公款买来鸡、兔之类的小动物做解剖实验。

几乎全部来自沦陷区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申请到“公费”,由国家供给伙食。有比较稳定家庭收入的则给予半公费。早期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某种补贴。初期还发给每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一段“罗斯福呢”——美国支援的救济物资,得奖者可以做一件上装或一条裤子。这在物资极端困苦的抗战时期,可以算是很有吸引力的奖赏。

其次是师资力量雄厚:当时学校的常任老师,特别是英语、数学、国语、物理、化学等主要科目方面的老师,除由学院的教授讲师兼课外,都是聘请当时省内中学教员中的名角。先后曾来附中兼课的学院教师计有沈同洽、周邦式、厉鼎勋、龙季和、梁镇等教授和讲师。省内比较有名的教师有杜秉正、蒋竹如、李澹村、谢国度、张文庭、胡少□、杨笔君、周令本、端木露茜等,也大都是由附中领导从其他学校请来或是在国师的毕业生中择优留用。他们很多后来成为教授、优秀教师和知名学者。

第三是学生素质良好:办好一所学校的基本条件不外是领导、设备、师资、学生素质和学风。

有了前面几个优越条件之后,投考的人数必然众多。当时国师附中的录取名额常常是十里挑一,所录取的大多是各初中的优秀学生。并且随着学校声望的提高,愈来愈难考,报考的往往是各校的尖子。有些人认为国师附中“可望而不可及”,甚至不敢报考。记得高三班开学不久,同学们互相交谈时得知大多数人都是自己原来学校的前几名。以这样的生源,并且在良好学风的熏陶之下,所以几年后几乎都考上了大学,并终于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材。

第四是有良好的领导班子。客观条件再好,如果没有良好的领导班子,也不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把学校办好。有幸当时*的都是比较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国立师范学院院长廖世承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他所选择的附中首任校长朱有瓛也是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正当壮龄的教育家,其后的继任人选也都是教授、教育学家。他们有一套办学方法:开明、着重心理因素,善于有事和师生群众商量,能够调动全体人员特别是师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概况和主要成就

(一)国师附中的教学情况

国师附中高初中每年署假招生一次,后来从1944年起,初中寒暑假都招生。这样到日本投降时,高中前后只招收了八个班,初中九个班。总共有学生大约不超过一千人。

学校采取小班制,每班一般不超过三十人(当时一般中学,每班往往五、六十乃至七八十人),因而师生关系密切,教学效果良好。

高中生到高二时,便分做甲、乙即文理两组,甲组是理组,乙组是文组,所教功课侧重点有所不同。

学校的主要功课,不仅讲授得扎实,而且速度超前,到高二或高三上学期时,就把高中的主要课程基本讲授完了,剩下的时间进行复习、升学指导和讲授一点微积分之类的东西。因此这些学生升大学后表现得都很突出。

国师附中教学最突出的是“英文”的教学方式。当时英语教学强调所谓“直接教学”。初高中英语老师基本使用英语讲解,到高中时英语老师几乎就不使用汉语了。个别班的《范氏大代数》也曾使用过该书的英文原本。国师附中教学注重德智美全面发展,在高一年级每周还设有一节音乐、美术课。这在抗战时期湖南各高级中学也是少见的。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学风良好。如前所述,院长和附中校长都是知名的教育专家。朱校长办学*、开放,有事常跟学生商量,因而当碰到困难问题时,很能够上下一心,共同解决。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办学认真,尤其在招收新生上面严格无私。朱校长自己的儿女入学考试成绩不够分数线时,也照样不予录取,硬是在学校附近经过实习之后才考进来。就这样,学校的声誉一下子就传遍遐迩。

由于学校的设备和老师条件良好,生活条件有保障,因之学生对于自己的学籍和前途十分珍惜;加以学校校规谨严,校风良好。当时的校规简单得真的就是约法三章:

1.考试作弊者开除;

2.打架斗殴者开除;

3.有偷窃行为者开除。

高三班有个姓杨的同学,上午发现倔有作弊行为,下午就背起行李回家了。因此,每逢大小考试,教师有时不在场监考。

从来没有听说过不认真读书,甚至在校外吃喝玩乐的事情,学生之间不团结乃至谩骂的事情也极少发生;而这在当时一般中学则是常有的事情。

因此,在这琅琅书声的气氛之下,学生成绩良好,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母校优良的教学效果和严肃紧张而活泼的学校风气,给人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印象和永恒的思念。

当时国师附中的另外一大特点是学校在管理方面,即有严又宽:严在学习方面毫不放松,宽在生活管理上的比较开明。当时湖南社会风气比较保守,男女合校的中学极少。国师附中是男女合校,男女学生在社交和文娱活动方面比较开放,男妇学生之间有正常往来,可是从来没有越轨的事情发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学校虽有*三青团活动但是在读书和升学第一的气氛下,*三青团的活动甚为冷落,学校并未在“防止左倾”上大做文章,偶尔还有人偷偷看些进步书籍。而据从某国立中学转来的同学反映,在那里军训极严,早晚点名训话,听冗长的报告,有时动不动就军事管制,并且曾经不断发生“左倾分子”被捕,和因“思想问题”而勒令退学的事件。正因为如此,国师附中毕业的学生,后来在大学多成为反蒋学生运动的骨干。

(二)主要成就

由于功课学成踏实而县城进度比一般学校快,高中生有不少人在念完高二之后,就考上了大学,到毕业之后,几乎全部都考上了大学。以笔者所在的高三班为例。1945年毕业时,由于日本侵略军深入,文理两科只剩下48人,据初步统计,其中考入:

*大学十四人。*大学在当时是很不容易考上的学校之一。

西南联大后转北京大学者五人;清华大学一人;浙江大学四人;上海交通大学一人;唐山交通大学一人;复旦大学一人;武汉大学三人;湖南大学十一人;国立师范学院两人。

还应该考虑到当时由于日本人从湖南打到贵州独山,兵荒马乱,有的同学没有机会投考甚至性命不保。

国师附中存在期间,前后共招收八个班,四百余人高中毕业,后来几乎都上了大学,在工作中成为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和实业家的颇不乏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偶尔的一次校友会上得知,计有院士、著名科学家、知名教授、高级工程师、省长、副省长、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高校副院长、省教委主任、地委书记、大企业总工程师等数十人。作为一所存在年限仅八载、学生前后不超过千人的中学,它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绩,应该说是很可观的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校友欢迎朱校长时,他老感慨很深地说自己一辈子成就甚少,所感到欣慰的是,所教的学生大都上了大学,花前月下事业有成。这可绝非虚语。

正因为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国师附中,在湖南是首屈一指的名校。前来投考的不仅都是各校初中毕业的尖子,有的人甚至在他校念过一学期或一年之后再来投考高一。也有人因为没有机会考入而望洋兴叹。

四、国师附中的式微

1944年为逃避日本侵略,附中随国师一道迁往湘西溆浦,条件比在蓝田更困难多了,但是全校上下仍然卧薪尝胆,埋首向上。

紧接着日本投降,这当然是全民族的特大喜讯。但是,就像历史上所时常发生的那样,从重庆、昆明到其它大后方的大中小城市,在抗战胜利之后,由于当年从京沪平津等大地方逃来的人才和资本,一时都纷纷返回原地;于是这些后方城市因抗战所带来的一时的短暂繁荣,突然冷落下来。湖南的国立师范学院也碰到了同样的命运。那时职业由各人自己凭本事挑选,于是有声望、有背景的教授学者纷纷沿江而下,到京沪苏杭等地高就去了。国师显得有些今不如昔,但仍然保存了相当可观的师资阵容。

1946年8月,附中随国立师范学院由溆浦迁往湖南南岳。1949年南岳解放,国师奉命迁往长沙,被并入湖南大学。由于湖大没有附中设置,不愿接受国师附中,附中只得仍留南岳。1950年省文教厅接管附中后,令其迁往衡山城郊两路口,与省立十二中合并,改衡山中学。1953年1月,该校改名衡山二中,而原有设立在南岳的“岳云中学”则称为衡山一中。1966年国务院将衡山县湘江以东地区设置衡东县时,衡山二中又迁往衡东县城,改称衡东一中,最终定址于衡东城关。国师附中原有的图书档案资料一并收藏于衡东一中图书馆和档案室。原有国师附中的校友们,绝少辗转寻根,以衡东一中为母校的。

于是这所曾经盛极一时的优秀中学,就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终于泯灭了。

1953年国师从湖南大学分立出来,成为湖南师范学院,并从新设立附属中学,后来湖南师范学院又升为湖南师范大学,也以原来的国师附中为其附中的前身,并把某些原来的附中同学列为校友。但其实,今天的湖南师大附中,并不是原来国师附中的延伸,顶多只能算是多年中断之后的重建。它和原来的国师附中已经没有血缘和继承关系,因之原来的国师附中校友,也很少参加湖南师大附中的活动。

不过,尽管当年盛极一时、誉满三湘的国师附中,毕竟确实是因故变更了。原有的国师附中校友每念及此,不免有一股淡淡微愁。

注1:本文为部分国师附中校友集体回忆。写于2007年春季,7月下旬根据部分校友意见修改。

注2:2010年编写《七秩风华——衡东一中校庆资料汇编》时,另行修改某些内容,据载,已经过作者同意。

3、资料遗存

历任校长

姓名职务任期起止

朱有瓛主任1940.8-1942.6

朱有瓛校长1942.6-1944.1

张文昌代校长1944.1-1945.1

张文昌校长1945.1-1947.1

厉鼎勋校长1947.1-1947.7

陈东原兼校长1947.7-1948.1

厉鼎勋校长1948.1-1950.2

重要文献辑存

(一)1949年国民*教育部批准创办国师附中后国立师范学院致湖南省*公函

廿九年九月五日

国立师范学院公函师29三四六号

本院附属中学业经筹备成立函请查照备案

案查师范学院规程第六条之规定,师范学院须附设中小学,籍供学生参观与实习。本院成立。已逾两载,设立附属中学,实有急切需要,爱于本年四月中,教育部自二十九年度起,添设附中,奉令核准。当就本院教职员中,聘定附中筹备委员九人,开始筹备,先后开筹备会多次,所有校内应有设备,及今后进行计划,均大致筹备就绪。决定本年度先行招收初一及高一文理两级学生各一班,每班三十名,共收学生九十人,男女兼收,第一次入学考试,已于七月二十六、二十七两日举行完毕,投考学生,六百余人,录取初一学生十八名,高一学生四十名,未足定额、将于九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续行第二次考试,现已聆定原枉本院秘书兼教育系教祖朱有瓛担任附中主任,负责办理一切校务,预拟于十月中开学。

贵厅督导中等教育,相应备函奉达,至希查照备案,将来一切有关中学教训事项,尚祈随时指示,俾资改进,至纫公宜!

此致

湖南省*教育厅

院长廖世承

(二)1950年省教育斤国师附中与省立十二中合办的命令

公元一九五〇二月四日

湖南临时省*教育厅令教秘字第五五六一号

历史文件

历史文件(13张)

为国师附中与省立十二中合办改名为衡山中并派厉鼎勋、程鹤轩代理正、副校长由

受文者:省立十二中

一、兹决定国立师范附属中学与省立第十二中学合办,改名为省立衡山中学。

二、派厉鼎勋代理校长,程鹤轩代理副校长。

三、从令到日起即进行合并并将合并经过情形具报备查。

四、除分行外希即遵照

厅长李祖荫

勘厅长户刘寿棋

4、管理制度

教学方法

国师附中自创办时起,就注重教法的专研究。

校长朱有瓛定下基本教学原则是,“基本科目注重熟练;国文,多读多做多看;英文,高初中均用直接教学方法;数学,注重临时测验;自然科学,注重实验;社会科学,注重我国当前之环境及青年对国家应负之责任的讲解;国文作文,初中每周一次,高中每两周一次,高、初中日记或周记、初中学生写字等,均按时考查。数学每周交练习一次,板演一次。英文练习及作文,每周相间举行。

指导学生学习功课,采用复节学习指导制(Doubleperiodsupervisedstudysystem)。由各科教师负责,学生成绩低劣的得以补习,优秀的另予补充读物。

对各科教材法的研究,组织各科教学研究会,商讨制订各科教材的联络,教导处根据商讨的意见,分别进行综理,请各科教员严格实施。

课堂教学高度注意学生平时学习考查,各科可随时举行短时间测验,检验其效果,并将学生成绩及最优试卷进行公布。

学校还十分重视教师下班辅导。除上述的学习指导时间外,每日早晚学生修,亦由教师出席指导及监视。1940年下期国师附中对学生辅导建立导师制,注重学生差异,施以个别指导。为使学生对于基本功课的消化和熟练起见,每5一15个学生,由校长聘任一个导师(不另给薪),进行个别教学辅导。其方法采用练习、解题、测验等,使成绩低落的得以补习,优秀的则另补充读物。高初中课程及每周课时数,除遵照部颁课程标准编定外,规定增加学生学习指导时间,高中英文、三角、几何,每周分别增加2小时和1小时;初中英文、算术,每周各增加1小时。

学生组织各种学术研究会或研究社,聘任导师进行辅导。1940年国师附中创办和组织国语演说会、英语研究会、数学研究会、体育会、书会、好癖会、话剧会、国文学会等学术活动,均以“互相砥砺,增进学业进步”为宗旨。1942年,学生自发呈请学校批准,成立了思潮学术研究社。

国师附中对学生成绩考查分六种:入学考试,平常考查(包括临时测验)、月考、学期考试、毕业考试、补考。

教师聘用

国师附中的教员、职员采用聘任制。

1942年,聘请教职员分高初中专任及兼任两种。聘请须验其合格证书。聘请的初中专任教师每周教学时数为18至24课时,高中专任教员教学时数为16到22课时。专任教员不得在校外兼任何职务。聘约以一年为有效期。续聘于期满前一月送聘约,届时不送的即为不续聘.收到聘书者如不应聘可于两周内复信辞谢,受聘者亦于两周内以书信方式作为应聘概校方以收到应聘书视为受聘。应聘教师如聘期未满而要求解除聘约,须有充足理由,一般情况下必须提前一个月通知校方,经同意方可离职,如无充分理由不得中途解约辞聘。教职员因事缺席和请假,须通知教导处,所缺功课,须设法补上。凡请假一周者,教员自行觅人代教,代课教师薪金由请假教师付给。

在有效聘期内,除违反聘约和重大事故经呈上级主管部门认准同意外,校方不得解除聘约。应聘老师,除教课外,尚须遵守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应聘女专任教员产假为六周。持续应聘九年者,可休假一年从事研究,但必须撰写专著。休假期内,薪金照发。应聘教员在本校退休者,可享受养老金和怃恤金。履行聘约,双方均负道德上的责任。上述制度,保持到1949年10月。

自创办至1950年2月,国师附中对教师的要求,一般有四个方面:一、道德品行好;二、责任心强;三、对教育的事业心强;四、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丰富。不仅能以言教,而且能以身教,以保持优良师资。

1942年,制定《聘任教师服务规划》,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专任教师,每日在校时间至少7小时”第十八条规定:“聘任教员,对本校教育经验的研究,对学生之实习指导、教训事项,学生课外活动、晨操、纪念周及集会、监试、阅卷、分数计算和其它临时指定事项,均有参加协助的义务和责任”;第二十一条规定:“本校教员,须负有考查学生品行行为及学业成绩的责任”;此外,要求教员上课,必须仪容整肃,教态端庄,作风正派。对学识方面要求尤严。要求教员均须学识和教学经验俱佳。

1940年下期,聘请专任教员5人,兼职教员13人,专任教员5人中学士1人,大学毕业4人;兼职教员13人中,正副教授5人,讲师2人,大学毕业6人。任教者,都有3年以上和更长时间的教学经验,且能自编教材和讲义进行教学。所编《公益文选》为全省许多学校采用。1942年下期,聘专任和兼职教员32人,专任教员24人中,学士3人,大学毕业16人,专科毕业5人;兼职教员8人中,教授4人,学士2人,大学毕业2人。1949年下期,专任教员19人中,学士1人,大学毕业者16人,专科2人;兼职教员3人中,学士1人,大学毕业2人。

行政管理

1940年6月,设主任一人,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942年7月教导合一下的行政结构

1942年7月教导合一下的行政结构

1942年7月,主任称校长,组织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下设教导处、总务处、会计室、图书馆。

教导处:设主任一人。下设学业成绩、生活指导、体育卫生、军事训练四个组,各组设组长一人,并组织教导会议和导师会议。总务处:设主任一人。下设保管、出纳、事务、文书四个组,各组设组长一人,并组织处务会议。会计室:设会计主任一人,佐理员一人,干事若干人,负责经费稽核事项。图书馆:设管理员一人。

校长之下设置了校刊编辑、招生、审查学生贷金、建筑、课外活动指导、经济审核等11个委员会。

1942年,实行教导分开,分为训导处和教务处。教务处设主任一人,下设学业成绩组、图书馆。图书馆设主任一人。训导处设主任一人,下设生活指导、体育卫生、军事训练三股。1949年10月2日奉令取消训导处,实行教导合一。

朱有瓛校长的作风,最喜集众人智慧,共衷一事。凡事都组织一个委员会,以收群策群力之功。1940年7月,筹备告竣,进行招生,聘请18位教师为主试及临试委员;考后阅卷,又成立新生成绩审查委员会。开学之后,奉部令设免费学额及公费学额。又在创办校刊、新建校舍、招生等方面常设编辑、经济审核、审查学生贷金、招生、建筑、课外活动指导等5个委员会。凡事依众议而行,分工负责。故国师附中自创办至与省立十二中合并前,无论招生、确定免费或公费学生,均不容有丝毫的弊端。既收群策群力之功,又杜徇私弄假之弊。故招生能保证质量,规章能严格执行。

5、校首风采

廖世承

廖世承(1892-1970),字茂如,教育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国立师范学院第一任院长,国师附中创办人。

1909年入南洋公学,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毕业后赴美入布朗大学,专攻教育学、心理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留美时曾得曼宁优奖生(JamesManningScholarship)荣誉,被举为全国科学会名誉委员,并得SigmaXiKeg荣誉。1927年7月27日,他在香港接到院部聘电,毫不犹豫,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抱教育救国之理想,立即牵头展开国师的筹建工作,选定湖南安化县蓝田之李园为校址,修整其全部房屋,并在光明山上兴建教室和其他教学生活设施。10月27日,正式聘为国师院长。他在任职期间,广泛招才纳贤,延聘名师,顽强办学,艰苦创业,“树师范学院独立办理之先声”。为方便国师的毕业生能就近实习,1940年,国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附属中学——国师附中。

廖世承院长与部分附中学生的毕业合影

廖世承院长与部分附中学生的毕业合影

解放后,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副校长、上海师范学院院长,为培养新中国大批合格人民教师而奋斗终生。

朱有瓛

朱有瓛(1909-?),浙江黄岩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年二十,毕业于光华大学教育系,获学士。次年,任上海私立光实中学校长。五年后,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研究。旋转法国,如巴黎大学研究教育;又赴英、德等国作教育考察。1939年回国,国立师范学院院长廖世承聘请任国立师院教育系教授。1940年筹办附中,后任主任、校长。

朱有瓛校长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其教育思想自成体系,难以详述。其治学之严谨,研究之客观,亦足为学生之典范。中国自废科举新学校之后,犹然为书院研经。

1950年以后,历任华东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教育系副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晚年中国尚无一部自编的教育史,奋起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教育部制定该书为大学文科主要参考书籍。1993年,年八十有五,头脑仍然清晰,尚能记忆创办国师附中之情形。校友闻之,无不欣悦。

张文昌

张文昌(1901-1963),号闻沧,浙江嘉兴人。1926年夏,毕业于上海私立沪江大学,获教育学士。1943年秋,受聘于国师,任教授兼国师附中教务主任。11月,继朱有瓛校长任国师附中校长(代理)。廖院长于1944年元月以张文昌为教育系教授兼附中校长。时日寇侵湘,蓝田告急,廖院长请示教育部下委任来不及。文昌校长刚刚上任,即部署迁校溆浦以避敌锋。在高二毕业之际,文昌校长发表训词:“……中国抗战七年,胜利在望之际,时代的使命降落到每个高中学生肩上。”勉励学生以救国兴国为己任。1945年元月,部任为校长的训令才到。

8月,日本投降,举国光复,文昌校长异常兴奋,狂喜欲泪,准备大显身手,继朱校长之志将附中办成东方第一流学校,而学院院长易人,廖世承院长告假离院。文昌校长亦于1947年元月借病辞职。

历任上海华东基督教教育协会干事、总干事(1948.09),杭州之江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1950.09),浙江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1952.09),杭州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1957.09)。

厉鼎勋

厉鼎勋(1909-1987),江苏仪征人。幼读私塾,后入扬州中学。1927年秋,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40年,受聘国师史地系教授。附中创办后,应朱有瓛校长之邀,兼附中地理教员;后张文昌继任校长,仍兼附中地理教员。既是协助有瓛、文昌两校长,也是关心附中成长,根本没想到重任要落到自己肩上来。

1947年元月,代院长皮名举委任厉鼎勋为附中校长。厉校长接任伊始,即欲实现朱张二校长之宏愿,将国师附中办成东方第一流名校。鼎勋校长承命于危难之秋,为了国师附中的前途,到处奔走呼号。是年5月,北平、南京相继发生学生流血事件,国师学生激于义愤,以李大信为首于6月2日举行游行。附中学生刘正等积极相应,参加游行60余人。代院长皮名举为保护学生,拄杖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后被当局免去代院长之职,并开除刘正等20名学生。

同年9月,厉校长请事假去南京,原已作人事安排,其中以曾近义代行校政,并报院部同意。但厉校长离校后,陈东原院长宣布由自己兼任附中校长;12月,对人事安排作较大幅度调整。1949年2月,厉校长回校,陈院长命其赓继附中校长,但只请梁尚彝仍回院部。

4月底,陈东原弃职走广州,军训教官撤离学校。参加教职工中的新*主义研究会,厉校长参加了,学习热情很高,积极支持学生活动。5月,成立应变委员会,被推举为主任委员,并成立学校治安大队,以学生巫湘为队长,宣布全校戒严,应对白崇禧。

同年8月28日,白崇禧、鲁道源包围附中,国军传讯厉校长,厉校长带熊家宽、李传一前往南岳实验小学,一到即被押。学校方面,被捕去30人,其中附中学生13人。图书馆被占,已装箱的图书损失惨重。次日,厉校长由汪代院长保释出来。出来以后,又为师生而奔走。

1950年2月,国师附中与省立十二中合并后,成立省立衡山中学,厉鼎勋被派为代校长,厉校长辞,宁随国师去湖大教书,一再请调,人民*始准其请,于4月离校,去湖大地理系任教授。

后任广州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副主任(1953)。1974年退休,仍做学术研究。

6、传承延续

省立衡山中学

1949年12月,省临时*接管国师附中,仍以厉鼎勋任代校长。1950年2月4日,教育厅5561号令,与省立十二中合并,以厉鼎勋为代校长。校址为省立十二中校址,校域不变。

当时教师绝大多数来自国师,于是综合两校之所长,继承两校的优良传统,开始新的征程。第一年高初中第一班毕业,高中生大学率居全省第一。1952年上期,学校确定为全省六所重点中学之一。

衡山第二中学

1952年12月15日,省人民*教育厅教中(62)字第2671号文件将全省176所公立学校,只冠地名,不冠地区,同一地区有两所以上中学者,则排列次序的原则,统一编制新校名。6月,人民*拨款,购置两路口文家山荒地12.7亩,至1962年10月土地“四固定”,校域确定为166.604亩。衡山县人民*发给了所有证。

1954年,湘南行政公署确定学校微微一报送流苏预备生学校。

自1957年下期起,受左的影响较大,校长孟庆的被错误的划为“右派”。学校领导和师资力量明显减弱。1958年上期,学校从省重点中学名单中自然消失。以后,学校秩序一再被打乱,教师尊严和积极性屡屡受挫。

1961年8月,**中南局党委宣传部部长薄怀齐来校视察,指出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纠偏。

衡山第一中学

1960年冬,衡山县析为衡山、南岳两县,原衡山一中(今岳云中学)划归南岳。1961年3月,奉命更名为衡山第一中学,校址校域仍与衡山二中时期不变。

1962年9月康华楚任副校长,给学校定下“三年赶上先进水平”的奋斗目标。1964年衡山县文科教派重点工作组驻校,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副校长康华楚遭到批判,而下期仍然坚持1963年的做法。至1965年,高中升大学者占毕业人数的73%,三年奋斗的结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衡东县第一中学

1966年元月,国务院决定从衡山县析置衡东县。学校成建制划归衡东县,更名衡东县第一中学。1966年至1971年,因新校舍未建好,仍借用衡山两路口校舍。原本在衡东县城谭家园征地144亩。1967年10月,因嫌地方狭窄另于兔子岩枫树□330亩,为衡东一中永久校址。后让出62.324亩给机关幼儿园、养路工班、教学辅导站62.324亩,又征地20余亩,现有校域300亩。

仍在衡山两路口校舍时期,*轰轰烈烈展开,学校受到极大冲击。衡东县*领导小组以学校为试点,派工作组进驻。康华楚等校领导被打成“走资本主义当权派”。学校行政、党务瘫痪,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14名教师被打成“黑帮分子”,与“走资派”一起进入劳改队。9月,开展抓“右派”,数学教师李骞自杀。10月,学校出现红卫兵组织,学生停课闹革命。随后劳改队无形瓦解,全年停课。1968年,又一名教师自杀。*期间,学校被改班级制为连排制,改六三三制为四二二制;取消教导、总务处,设校革委会。原来的规章制度被废除,教师无法管制学生,学校纪律松弛。

1976年10月,*结束。1979年,恢复校长制,张俊华任校长,原副校长康华楚等被收回。恢复六三三制。1978年,被定为首批市重点中学。1981年,大力整改校风,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秩序。1982年,县*给学校提出“三年摘掉落后帽,六年跨入先进行列”的目标,学校自此时起,重新迈步。1983年高考,学校录取率居衡阳地区重点中学之首,提前一年摘掉落后帽。1986年,学校率先提前一年达到县*提出的“六年跨入先进行列”的目标。

虽然学校跨入了先进行列,但一中人并未满足。50年代学校是全省六大名校的光环时时萦绕在一中人脑际,也指明了学校的前进方向。此后学校屡屡创下辉煌,1981年至1998年间,学校共产生12名清华北大生、3位市文科状元。1993年10月31日,学校举办了首届校庆。时任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中科院院士刘新垣等两千多名校友返校,校友、山东省军区司令员易元秋来信祝贺,这大大加强了学校的知名度。1998年省教委批准学校为省重点中学,次年2月2日正式挂牌,实现了一中人几十年来的夙愿。2004年,改名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至2012年,学校共为北大清华输送了27名优秀生,还产生了2名省文科状元。

2010年10月,学校举办了七十周年校庆,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阳宝华校友及夫人曾寿涛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志云校友及夫人姜兵,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淳生校友及夫人王凤英校友等出席,湖南师大、湖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衡阳市教育局,衡阳市八中等数十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县内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一并出席。

学校继续巩固和发扬争创省重点以来的骄人成绩,并争取更大的辉煌。新世纪的曙光照亮了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衡东一中这艘巨轮,凭借国师附中以来70余年的艰苦办学,在驶向中华复兴的彼岸中,必然划出一条金色的轨迹,长留在绵绵不尽的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