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奥肯定律

科普小知识 2024-04-15 21:45:42
...

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其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便低于潜在GDP2%。

中文名:奥肯定律

英文名:Okun'slaw

提出者:阿瑟·奥肯

提出时间:1962年奥肯定律

1、概念

奥肯定律是指失业率与实际产出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的交替关系。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上升1%,实际产出的增长一般减少2%。

2、代数表达式

(Y*-Y)/Y*=2(U-U*)

其中,Y为实际产出,Y*为充分就业产出或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Y*-Y)/Y为产出缺口,即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的百分比;(U-U*)为周期性失业。该式表明:失业率U每上升1%,充分就业产出与实际产出水平之间的缺口将扩大2%。例如,假设自然失业率为6%,实际失业率为7%,周期性失业率为1%。根据奥肯定律,实际产出将比充分就业产出下降2%。应当指出,奥肯定律论述的失业率与GDP的数量关系是失业率变动与潜在GDP增长率减实际GDP增长率这个差额的数量关系。

上式是从实际GDP增长率与潜在GDP增长率的差额求出失业率的变动,我们也可用下式从失业率的变动求实际GDP增长率。

(ΔY/Y)=3-2ΔU

式中,(ΔY/Y)是实际产出增长率;ΔU为实际失业率相对于前一年的变化。例如,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实际GDP增长率为3%,如果失业率上升2%,实际GDP增长率为—1%,即下降1%;如果失业率下降1%,实际GDP增长率为5%。

3、经典案例

奥肯定律曾经相当准确地预测了失业率。例如,美国1979年~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GDP没有增长,而潜在GDP每年增长3%,3年共增长9%。根据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2%,失业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当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9%时,失业率会上升4.5%。已知1979年失业率为5.8%,则1982年失业率应为10.3%(5.8%+4.5%)。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实际失业率为9.7%。与预测的失业率10.3%相当接近。

4、相关理论

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

宏观经济政策有四个主要目标:低失业率、价格水平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如何实现以及他们之间有什么定性或定量关系,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有的书中对这些数量关系作了估计。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A.Dornbusch)等所著的《宏观经济学》第八版129页有如下论述:如通货膨胀预期不变,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失业率会增长2个百分点。失业率增加2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因而,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

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是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ps)首先提出的。它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从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可以估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量关系。二是奥肯定律。什么是奥肯定律?萨谬尔森(P.A.Samuelsm)和诺德豪斯(W.D.Nordhaus)合著的《经济学》第16版第456页作了确切表述:按照奥肯定律,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GDP是指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是市场价值之和。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所谓充分就业,是指所有愿意在现行工资下工作的人都就业。就美国来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失业率为5.5%时,就算充分就业。潜在GDP是由一国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的。生产能力又决定于可获得的资源(劳动、资本、土地等)和技术效率。潜在GDP趋于缓慢而稳定的增长,而实际GDP则在经济周期中波动很大,往往与潜在GDP出现背离。在经济衰退时期,实际GDP低于潜在GDP;在经济高涨时期,实际GDP会在短期内高于潜在GDP。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奥肯定律所描述的产出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比例关系,只是一种粗略的估算法则。这些数量关系不一定准确,而且,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但是,这些数量关系,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确实有重要作用,需要认真地加以探索。

奥肯定律与隐形失业

当经济由峰顶转入衰退时,失业增加,就业减少,GDP减少。按照奥肯定律,失业率每增加1%,就业减少1%,GDP减少2%。GDP减少的百分比大于就业减少的百分比。就企业来说,当市场需求减少时,产量减少与就业减少似乎应当是同比例的,产量减少2%,企业应解雇员工2%。但实际上,解雇员工往往少于2%。这是因为,企业感到雇用和培训员工的费用很高,产量减少时解雇员工,产量增加时再招收员工,损失太大。而且,企业还担心被解雇的员工会到其他企业工作,将来需要时招不回来。所以,在需求下降,产量减少时,企业宁可让一部分多余的员工留在工作岗位上暂时休闲。这些员工虽然未失业,但实际上并不干活,与失业员工一样,被称为隐性失业。

奥肯定律与收益递减规律

这个规律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按照这个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机械等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单位劳动所能作用的其他要素越来越少,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就是说,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小于就业量增加的百分比。而按照奥肯定律,当经济走出衰退,由谷底转入扩张时,失业减少,就业增加,GDP增加。失业减少1%,就业增加1%,GDP增加2%。GDP增加的百分比大于就业增加的百分比。这样,奥肯定律似乎与收益递减规律相矛盾。其实不然,如前所述,在经济衰退时,企业有隐性失业,有不少员工在岗位上并不干活。当经济走出衰退,转入扩张时,需求增加。这些隐性失业者可以更充分地干活。这是使产出增加的百分比大于就业增加的百分比的奥秘所在。

5、中国现状

概况


中国人口增长

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制约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他于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他还认为,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左右。奥肯定律在国内外得到普遍的认同。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率,年平均达到9.4%,但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1985—1990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数据显示,1991年以来,中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前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奥肯定律在中国出现变异。

变异的原因分析

经济结构


中国GDP变化图

首先,中国经济距离长期的良性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飞速增长的势头,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现在GDP的大幅增长,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全面发展。因为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加,还意味着随着产出增加而出现的投入与产出在结构上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变化在内的经济进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这段时期,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得到全面解决,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还相当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同阶段的发达国家相比比重偏低;国有企业的诸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水平还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就业压力

其次,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了当前的就业压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普遍存在冗员数量庞大、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相当多的人员离岗或下岗,但由于这些被释放出的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所拥有的技能有限,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而经济增长对过剩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又远小于市场供给,导致相当多的人员在下岗后不能重新就业。因此反映在统计中的数据是国有企业效率得到提高,盈利能力增强,GDP逐年增长,但失业率却处于上升趋势。

劳动力转移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图

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是另一原因。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有4.5亿,剩余劳动力有近两亿人,每年有1000余万人转入城镇现代部门就业,而这些就业人员一般没有列入到统计中的从业人数中去,但占据了计入统计中的城镇需就业、再就业人员的岗位,使得这些年尽管经济增长较快,但城镇登记失业率却在不断上升。

6、应用实践

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非线性动态关联研究就是用奥肯定律来做的。对非线性形式奥肯方程的系数估计,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对失业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经济处于衰退期,经济增长对失业影响为负,即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拉动作用,但是拉动系数较小。在经济处于扩张期,经济增长对失业影响为正,即经济增长对就业不但没有拉动作用,反而有抑制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技术的进步究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导致大量失业?1990年皮萨里德斯(Pissarides)的研究表明,如果生产力的增长涉及各行各业与所有企业,最终必然增加就业,其原因是各企业会在生产力迅速增长时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以适应资本投入的需求。然而,经济历史的发展表明,技术进步并不能同时在各行各业和所有企业同等程度地提高生产力,相反,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快,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慢。这样技术进步一方面创造出一些新的职位,另一方面又摧毁一些职位。只要技术创新,就会通过自动化、知识技能老化,以及与创造性毁灭相联系的破产危险等方式引起就业下降。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Aghion)与彼得.霍依特(PeterHowitt)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构造了一个模型。

其中,u为失业率,为生产单位的生命期,g为经济(或生产率)增长率,p(v)为工作岗位的匹配速度。也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可能的正相关关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新兴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较大,经济增长较快,对就业的需求较少。在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性产业,引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小于对劳动力的排挤作用。而在经济扩张期,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都快速增长的时期,技术进步的创造性毁灭作用远远大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所以表现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正相关关系;而在经济衰退期,恰是传统产业改革、增长的困难期(中国实际如此),只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增长,因此就业效果表现为正,经济增长对失业影响为负。


中国三种产业变化图

(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8%下降为15.2%,下降了1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8.2%上升为53%,上升了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3.8%上升为31.8%,上升了8个百分。点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Aghion)与彼得.霍依特(PeterHowitt)在《内生增长理论》一书中指出:技术的进步究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导致大量失业?生产力的增长与失业究竟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对于这样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一种比较常见的观点认为,由于技术的进步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导致失业的增加;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生产力的增长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刺激了需求,并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1990年皮萨里德斯(Pissarides)的研究表明,如果生产力的增长涉及各行各业与所有企业,最终必然增加就业。然而,经济历史的发展表明,技术进步并不能同时在各行各业和所有企业同等程度地提高生产力。相反,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快,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慢。这样技术进步一方面创造出一些新的职位,另一方面又摧毁一些职位。只要工业创新就会通过自动化、知识技能老化,以及与创造性毁灭相联系的破产危险等方式引起就业下降,增长与失业就长期而言存在一种正面的权衡。这种现象与戴维斯和哈提万格的经验性研究成果相符,他们的结论表明,失业高峰期正是工作的高速流转期。生产力增长的最终结果形成了劳动力的重新配置。

然而,快速的技术进步是否使原有职位的毁灭快于其所新增加的职位。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霍依特通过考察创造性毁灭对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分析单个企业工作创造和失业时,把增长率作为外生变量,然后通过与创新的过程相联系来使增长率内生化。

上一篇: 折射定律

下一篇: 倍比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