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少兰
叶少兰,国家一级演员。生于1942年,安徽太湖人。出身于梨园世家,七岁开始随父亲叶盛兰、姑父茹富兰学艺。五十年代初考入中国戏曲学校,1962年毕业后随俞振飞先生深造昆曲。六十年代初曾进修于*戏剧学院导演系。历任美国富布赖特国际学者、班宁顿学院戏剧系名誉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京剧团导演、编导室主任、艺术指导。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已退休。
中文名称:叶少兰
原名:叶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43年
出生地:安徽太湖
职业:艺术家、职业演员、导演
毕业院校:中国戏曲学院
代表作品:《壮别》
军内级别:文职少将
1、人物简介
叶少兰
1943年生于北京,为京剧“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之子。他的妻子许嘉宝也是梨园界人士。国家一级演员、首届梅花奖获得者。第一次扮演“英俊小生”是与杜近芳联手的《谢瑶环》,年已36岁。1988年在中国剧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戏剧节中,与李长春合作演出《壮别》一剧反响很大。恢复演出了“叶派”京剧《吕布与貂蝉》、《罗成》、《周仁献嫂》、《柳荫记》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常演剧目有《吕布与貂蝉》、《群英会》、《罗成叫关》、《周仁献嫂》等。历任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演员?导演?编导室主任?艺术指导,中国剧协第四届常务理事?现为美国富布赖特国际学者,美国本宁顿大学戏剧系教授、研究生导师。1999年6月获美国美华艺术中心授予的终生成就奖。
2、从艺经历
1952年考入中国实验戏剧学校,学文武小生,曾得姜妙香、萧连芳、陈盛泰、阎庆林等传授。同时又由其父指导,学得《群英会》、《八大锤》、《罗成叫关》、《辕门射戟》等剧。196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1963年拜俞振飞为师,由俞亲授《太白醉写》、《奇双会》等戏。1965年至*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班学习,197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调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任导演。1984年加入中国*。叶少兰曾到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埃及、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或访问。1985年被聘为美国本宁顿大学戏剧系教授,1986年被美国授予富布赖特国际学者
3、艺术特点
他嗓音宽亮,文武兼长。擅演翎子生、武小生、官生、扇子生。其声腔艺术刚柔相济、韵味醇厚、委婉细腻、悦耳动听。大、小嗓运用自如、和谐,过渡不露痕迹,具宽厚圆润、明亮优美之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把京剧小生的表演和声腔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4、代表剧目
《群英会》、《临江会》、《辕门射戟》、《吕布与貂蝉》、《战濮阳》、《八大锤》、《探庄》、《十老安刘》、《红梅阁》、《独占花魁》、《得意缘》、《虹霓关》、全部《周瑜》、全部《吕奉先》、全部《罗成》、全部《十三太保》、《雅观楼》、《白蛇传》、《柳荫记》、《西厢记》、《桃花扇》等。
5、戏迷评价
叶少兰
在唱腔上叶少兰的剧场实况与静场录音有较大区别,在剧场追求效果是许多演员的共同特点,观众要的也是这个效果。听叶少兰专录的许多音带都是欣赏的佳品。对于他的节奏慢也有不同看法,有些唱腔确有拖的感觉。他的摇板、散板都是带着感情唱的很欣赏,不像许多小生演员都是一带而过,毫无味道。曾看到一些评论说有些行家也不得不承认,叶少兰在真假声换声点的掌握上,比前人有所发展。
6、政协事迹
当委员为戏曲保护鼓与呼
叶少兰
成为政协委员,叶少兰的欣喜自不必说,但更多的是感到沉甸甸的责任。从“新”委员一路走到“老”委员,叶少兰用了20个年头。20年中,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政协委员的理解。
翻看叶少兰提交的提案,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仅2014年他就提交了19篇提案。《加大对少数民族戏曲艺术继承发展扶植力度的提案》、《建立中国濒危戏剧剧种音像资料库的提案》、《重视和加大京剧等戏曲艺术扶持力度的提案》、《立项实施“国家京剧院京剧数字电影工程”的提案》、《将九曲黄河阵灯会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提案》……这些提案多数是关注文化领域,身为一名京剧演员,推动京剧事业发展是他的责任。
1999年5月,叶少兰曾随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进行外事访问。代表团一行访问了韩国、阿联酋、阿曼、埃及等国家。作为团中唯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受到了当地华侨华人的欢迎。华侨们对中国京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阿联酋,访问团与华侨华人举行联谊活动。叶少兰起初还担心观众听不懂、不接受,会感到厌倦和乏味。当一曲《群英会》唱罢,当地的老华侨激动地握着叶少兰的手,眼中噙着泪水不住地说,“每次听到你唱的京剧就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叶少兰感受到了华侨们对京剧的热爱,对自己的喜爱。“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作为中国京剧人的自豪。那种情愫是一种爱国情,华侨们把京剧当成了乡音。”叶少兰感慨地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纵然隔着千山万水,依然能心手相牵、心灵相通。”
从那以后,叶少兰将为戏曲的鼓呼作为自己履职关注的主要方向。
在履职中,叶少兰坚守着“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深入基层、深入实践,绝不空谈、乱谈。
11月的云南已有些寒意。为了了解民族文化发展、生态保护及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叶少兰来到云南实地调研。叶少兰早就知道云南有很多地方戏曲保护得不错,这一次到云南他就是想亲自了解一下云南地方戏保护的做法和需要帮助呼吁解决的问题。
叶少兰探访云南民族村,走进官渡古镇花灯滇剧传习馆,深入大理州白剧团,一路跋山涉水、不辞辛劳。
清晨的官渡古镇花灯滇剧传习馆里一派繁忙景象。有的人在吊嗓子,有的人在拉筋骨……一群年轻人在师傅传授下体悟着唱、念、做、打的要义。在这里,叶少兰看到了少数民族传承的希望,也感到少数民族戏曲保护仍面临许多挑战。
一路前行,一路思。
在调研中,叶少兰看到由于*政策创新,一些少数民族的剧种被合并了,使特色民族艺术的建设、继承、发展、实践、人才培养和观众需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创伤。文化是各民族的灵魂、血脉,各民族的文化均有不同的文化属性。“怎么可以这样。这是对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伤害。改制转体民族戏剧艺术不可合并。”叶少兰大声疾呼。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风俗、历史、文化和艺术。文化促进了我国百花齐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才能促使民族的合作与团结、文艺的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叶少兰从保护民族艺术的角度感慨地说。
回京后,叶少兰将此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撰写了《加大对少数民族戏曲艺术继承发展扶植力度的提案》,并针对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文化管理部门应多到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使相关政策和措施能落实到实处;出台特殊政策,慎重对待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院团的硬性转体;重视对民族艺术的保留、传承、保护、挖掘和发展,不能让其自生自灭;加大经费、资金的投入,支持、落实少数民族戏剧建设。
叶少兰的这一提案得到许多文艺界委员的认同,迅速汇集了30位委员的支持,形成了委员联名提案,提交至全国政协。
7、政协贡献
叶少兰
2006年,他在联组大会上做了《为京剧的改革创新、继承发展谈几点建议》的发言,继续为京剧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2007年,叶少兰参加“建设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考察,与全国政协京昆室委员共同提交了《关于建设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考察报告》,这一报告得到*领导的重视,文化部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商谈和论证。
2009年,叶少兰参加全国政协京昆室地方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考察团,对福建和广东地方戏进行考察。回京后就闽粤地方戏曲生态的基本情况、闽粤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的经验与成绩、闽粤戏曲艺术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等四方面提出建议,并向**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报送了考察报告。
2013年,叶少兰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作了题为《培育“国粹”京剧的高级人才必须重视基础教学》的发言,再次呼吁要高度重视京剧基础教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