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勒景蒙古族乡
哈勒景蒙古族乡位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东北部,海拔3000-3500米,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牧业乡,总面积4.48万公顷,其中草场面积为3.9万公顷。下辖永丰、哈勒景、乌兰哈达三个行政村。有蒙、汉、藏、回、土五个民族,全乡总人口406户,1599人。存栏各类牲畜75200头只,其中:牛12092头、羊62543只、马565匹。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15.76元。
中文名:哈勒景蒙古族乡
行政代码:632223201
身份证前6位:632223
长途区号:0978
邮政编码:810200
隶属政区:海晏县
行政级别:乡
车牌号码:青
1、地方简介
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建制于1983年5月,位于海晏县东北部,是一个纯牧业乡,也是全州高效畜牧业示范区。总面积67.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59.14万亩,其中,冬春草场37.6万亩,夏秋草场21.5万亩,人均占有草场面积364.4亩。平均海拔3200米,年降雨量320毫米,年均气温0℃。共辖永丰、哈勒景、乌兰哈达三个行政村。共有农牧户382户1645人,其中:农户50户192人,牧户332户1453人。居有蒙、汉、藏、回、土五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共存栏各类牲畜75200头(只),其中:马360匹、牛8361头、羊66479只,人均占有牲畜46头(只)。全乡母畜比例达到54.75%,牲畜繁活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87.25%、45.73%和42.79%。
2、行政区划
哈勒景蒙古族乡区划
632223201200210哈勒景牧委会
632223201201220永丰牧委会
632223201202220乌兰哈达牧委会
3、城镇发展
哈勒景蒙古族乡
近年来,哈勒景蒙古族乡按照建设全州高效畜牧业示范基地的目标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团结带领全乡各族*群众,真抓实干,开创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工作和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新局面。2009年全乡农牧业总收入达到1580.93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6474.89元,比上年增长15.12%。目前,全乡累计建成高标准羊用暖棚480幢4.72万平方米,98%的牧户实现养羊暖棚化(除少数少畜、无畜户无棚);建成围栏草场52万亩;兴建人畜饮水管道6条63.4公里,实现引水入户210户,打土井82眼,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修建乡村道路7条51公里;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1.56万亩,户均达到50亩以上;以羊药浴池、配种站为主的畜牧业配套服务设施得到加强和完善,共建成羊药浴池10处,配种点11处。全乡98%的牧户实现“五配套”,90%的牧户实现“七配套”,100%的牧户实现通电,广播电视、移动通讯覆盖全乡,各村都有卫生室,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等“热点”、“焦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党建、精神文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全乡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新型农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展顺利。
4、新闻动态
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那达慕大会开幕
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第四届湟水源那达慕大会暨第二届优良畜种展示会8月9日在水草丰美的哈勒景草原开幕。
哈勒景蒙古族乡湟水源那达慕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本届那达慕大会为期三天,进行了马术和歌舞文艺表演、赛马、射箭、摔跤等蒙古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
哈勒景蒙古族乡是海晏县唯一一个蒙古族乡。近年来,哈勒景蒙古族乡围绕发展高原现代化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畜牧业向着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化、良种化、特色化、科技化发展。
5、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海晏羊肠面
海晏羊肠面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特色小吃。海晏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肥肠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广受欢迎。
羊肠面是海晏县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它以羊肠为主料,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做法是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佐料的糊状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汤。羊肠分为肉肠和面肠之分,肉肠之中是羊的内脏等经过调味制作而成的。同时,有些地方还有用煎锅煎出来的大肚片,以及上好的羊腿肉,可谓是色香味美。食时,先喝一口热羊肠汤,而后切豆面肠为寸段一小碗,再吃一碗梢子汤浇的面条。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肥肠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夏天吃凉,冬日可吃热,实属实惠之小吃。
酸奶
酸奶是草原上独特的奶制冷饮。从盛夏到深秋,当牧业区产奶旺季到来时,也是制作清凉鲜嫩的酸奶季节。
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也有吃酸奶的习惯。特别是回族同胞,他们用小碗装熟牛奶制作酸奶,并特意在碗口滴上几滴菜油,表层奶皮金黄,油渍点点,洁白如脂,芳香扑鼻,鲜嫩质细,清凉微酸,加一勺白糖,酸中带甜,更是凉爽可口。在旅途劳顿时吃上一碗酸奶,能解渴、消热、开胃,一身的疲劳便会荡然消失。
嘛呢石刻
石刻的加工工艺比较简单,工具也很简陋,艺人用铁锤、钢凿,根据石块的大小和文字的多少,在起伏不平的石块上进行凿刻,将图形阳凿或阴刻(即凸出或凹人),有的经石需要用颜色装饰,绘制中再用牛奶稀释拌匀使用,有油质的色彩不易被雨水冲落,可使画面色彩保留很长时间。藏族文字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易于美饰,表现最多、最突出的是“六字真言”即(咯、嘛、呢、叭、咪、眸),其内容寓意深澳,广意为吉祥等。由这六个藏族文字组合成的画面,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将六个字穿插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固定的、规则的文字图案,用于寺院绘制装饰或铸刻在器物上;再一种是按六字顺序排列组合,并形成一种固定格式凿刻在十公分见方的自然石块上。从旅游市场看,现有加工的嘛呢石刻产品还是很受游客的喜欢,它具有西部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神秘的宗教色彩。
6、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金银滩景区
青海金银滩景区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西部同宝山与青海湖相临,北、东部被高山峻岭环绕,南部与海晏县三角城接壤,在方圆1100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有30多万支牛羊在这里生息,是典型的牧区。
草原的天,蓝得醉人;草原的云,白得可心;草原的山,美得如画,就连草原的空气也甜得让人心怡。浮云般的羊群,棕黑相间的牦牛,星星点点地徜徉在青草和野花丛中,还不时有穿着藏服的藏民骑着骏马悠然地从草原上缓缓而来。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也从金银滩唱起,唱出了青海,唱遍了全中国,风靡了海内外。
原子城西海镇
在50年代,中国的最高决策者们,提出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就这样中国踏上了研制原子弹的艰苦旅程。首先是选址,经过再三斟酌,选定了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对外称二二一厂。
总面积570平方公里,这里便成了我国第一个-研制基地。基地倾注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邓稼先、王淦昌等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心血,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协同、无私奉献。1964年10月16日,实验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此诞生。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1987年6月,国务院、-作出了撤消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至此,国营二二一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缓缓地落下了庄严而神秘的帷幕。
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个-研制基地,在西海镇,竖立了一块纪念碑。现在的原子城依然保留着众多的实物纪念地,向人们展示了我国人民在非常困难时期,艰苦创业的历程。它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年钦夏格日山
年钦夏格日山位于海晏县于刚察县交界处的甘子河大草原上,海拔4100米。年钦夏格日山藏语意为戴着白帽子的山神,相传是西王母修行居住的地方。山顶有一座3米,腰围3米的石柱,就是《山海经》记载的“昆仑铜柱”。
史料表明,海晏是西王母在青海湖畔建立少数民族古老王国的政治活动中心,西王母作为远古时代环湖地区的民族首领,受到了这个地区各民族的崇信和神化,同时,也倍受现代史学家们的关注,有关研究西王母的活动日趋浓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