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森
陈春森,笔名黎阳,1916年12月生,河北曲阳人。原《晋察冀日报》著名记者,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1935年在北平高中读书时,陈春森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7年9月,陈春森在晋察冀根据地参加抗战工作,在曲阳县抗日救国动员会任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副主任。1938年春,陈春森参加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和边区党委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创刊时期的编辑工作。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极度艰险的环境中,在晋察冀坚持“游击办报”十年。主编过《晋察冀日报史》等七本书籍。2016年1月20日16点45分,陈春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姓名:陈春森
性别:男
笔名:黎阳
出生日期:1916年12月
逝世日期:2016年1月20日
籍贯:河北曲阳
1、人物简介
陈春森,笔名黎阳。1916年12月23日生,河北曲阳贾庄人。1938年3月,参加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和边区党委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开始时叫《抗敌报》)创刊时期的编辑工作。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极度艰险的环境中,在晋察冀坚持“游击办报”十年。历任编辑、编辑科长、编辑部副部长、报社编委。后任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主编了《晋察冀日报史》等七本书籍。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
2、生平经历
1935年在北平高中读书时,陈春森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7年9月,陈春森在晋察冀根据地参加抗战工作,在曲阳县抗日救国动员会任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副主任。
陈春森书法
1938年春,陈春森参加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和边区党委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创刊时期的编辑工作。
1938年4月,在五台山大甘河村龙王庙内,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召开报社第一次编辑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参加人有邓拓、侯薪、陈春森、阎恒午、刘景汉。会议决定了三条方针:一、立志要打着游击办报;二、多发社论、评论,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三、缩短刊期,由三*及早改隔*或日报,尽力满足根据地党政军及群众的需要。
1939年6月,陈春森在报社加入了中国*。在敌后根据地极度艰险环境中坚持“游击办报”十年,先后曾任编辑、编辑科长、编辑部副部长、报社编委。
抗日战争八年间,陈春森一直在《晋察冀日报》编辑部工作,参加了“游击办报”的全过程。在社长兼总编辑邓拓领导下,组成一支精干的青年编辑队伍,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翻太行,越长城,转战北岳山区,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险,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寇周旋。坚持每日编辑出版铅印日报,全力奋战。既要编辑新闻稿件,还要在每期报上,撰写简明通俗的“时事述评”,供边区群众了解时事。
与此同时,陈春森还主持编辑《老百姓》副刊和一种专对敌占区同胞发行的《实话报》。
*成立后,陈春森调到天津铁路局任政治部宣传部长,开创铁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宣传网,开展列车宣传,并创办《铁路工人报》。
1952年12月起,在铁道部政治部工作的30年间,陈春森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管思想政治工作,关注铁路系统的新闻报刊、高等教育和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
“*”期间,陈春森坚持把一度停刊的《人民铁道报》复刊,发挥了铁路系统专业报纸的特殊作用;并坚持保留了铁路文工团和北京铁道学院。另外,陈春森还担任过唐山铁道学院和北方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交大分校校长、党组书记,为非洲坦赞铁路培训留学生。
离休前后,陈春森较多关注党的新闻事业和文化工作。在铁道部党组支持下,首创中国铁路文联,被选为中国铁路文联主席,推动了铁路系统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
3、往事回忆
2013年是《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作为人民日报前身之一的《晋察冀日报》,有着怎样的战斗经历?当年在《晋察冀日报》当了近10年编辑的老报人陈春森先生讲述了他在《晋察冀日报》鲜为人知的战斗经历。他说:“那烽火连天的场景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总是萦回脑际,时隐时现。”
陈春森
创办《抗敌报》之由来
“太原失守后,晋察冀三省联结地区的多数县城都空了。”陈春森说,早在1937年10月,聂荣臻就带领约3000人的队伍开始创建根据地了。到曲阳县不久,八路军骑兵营就打了一个漂亮仗。他们一举捣毁日军的一个兵站。这一仗给了老百姓极大的信心。“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鼓舞人民信心的一仗。”陈春森说,当地很快掀起参加八路军的热潮。仅一个多月,曲阳县就组建起一个1000多人的武装大队,根据地各县的人员规模和武装力量也迅速发展起来。1937年11月7日,**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这是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抗敌报》,在抗击日寇第一次围攻的战斗期间,于阜平县城创刊。由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兼报社主任,著名摄影记者沙飞为副主任。舒同将军就是著名的红军书法家,前些年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现在电脑上用的“舒体字”实际上就是“舒同体”。
在《抗敌报》影印件合订本第一册上,并没有创刊号和最初几期的样报。陈春森说,现有的这一套《抗敌报》及《晋察冀日报》原版报纸,都完好地保存在人民日报社图书馆里,还有一些在保存在岳北和阜平两个《晋察冀日报》纪念馆里。这是当年办报时,报社同志冒着生命危险集体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原件。由于《抗敌报》创刊号仅印了500份,加上战争年代经常打仗、行军,没能保存下来。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成立25年来多方搜寻和征集,仍未见到他的踪影。
《晋察冀日报》
陈春森介绍,石印的《抗敌报》一开始是三*,一年后改为铅印,增加为2*。1940年11月7日,北方*决定,《抗敌报》(隔*)从第457期起改版为《晋察冀日报》。报纸的发行量从1500份增加到1万份,最多时达到5.5万份。《晋察冀日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又有副刊《老百姓》,还有漫画、顺口溜、诗歌等。每天都会出小评论,每周出周评。报纸不仅在解放区出版发行,就是在敌占区也发行。由于文章内容通俗易懂、幽默诙谐、脍炙人口,成为当时根据地广大军民了解第八路军政策和根据地战况的主要渠道,也是晋察冀边区党和人民对敌作战的重要宣传武器。
陈春森说,他常常回想起当年办报的同志们,在华北敌后前线“发奋挥毛剑”的朝气,北岳战火中的场景,冬去春来,一幕接一幕,映进脑际:五台山的战旗,阜平城的顽抗;横穿长城岭的急行军,铧子尖上隐蔽办报,“七进七出”;马兰路上抢出八百张快报,北营夜行军中与鬼子打遭遇战;挺笔荷枪、劈荊斩棘,带着八匹骡子,爬上日卜千米高的玫瑰坨,在平坝小山村日卜隐蔽出报12期;冲到“敌后之敌后”,过太行山“无人区”,看着山头“消息树”,顶着朔风,勇往直前,没有一个掉队的;抗战凯歌中欢呼打败了日本鬼,进入张家口,又与蒋军周旋;报纸因合并为*《人民日报》而终刊时,欢庆“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恒岳共峥嵘”。当时既要打仗,又要坚持出报,还要突破敌人重围。1941年,在平山县滚龙沟里干了一年多,这里有十多个小山村,敌人包围搜山,山上到处是坑,敌人一来就把印刷机器埋起来,敌人走后就在牛圈里印刷报纸。就这种艰苦条件,一个月仍坚持出了30期报纸,编印、发行、做新闻,样样都得照常做。
作为中国*晋察冀*局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伴随着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一起发展壮大,见证了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区党报之一。中国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教授称:《晋察冀日报》“七进七出铧子尖,游击办报抗日寇”的艰苦岁月,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新闻史上的奇迹。
4、三次患癌
1988年,72岁的他在体检中被查出患上直肠癌。因癌变部位离肛门近,医生怕保不住肛门而忐忑,这时,陈春森反倒安慰起医生,“放心手术,失败就当给你们练手”。在他看来,人要不怕死,才能活得更好。
12年后,84岁的陈春森又患上腮腺癌,鉴于年龄过大,手术易造成面瘫,医生便对陈春森的孩子说:“让他想吃啥吃啥,高兴做啥就做啥吧。”陈春森听出了话外音,他不愿放弃,坚持手术,“生命更重要,我还有许多事没做完!”
90岁时,皮肤基底细胞癌又袭向陈春森。高龄让手术医生再度望而却步,陈春森又说:“生死是必然的规律,我不怕死。”
患上3种癌,这在旁人看来,是多么不幸。陈春森却提醒自己:像常人一样生活。
在他看来,很多病友整天躺着,吃饭也要人喂,“他们不是不能自理,而是不愿意自理”。陈春森不一样,他坚持自己到门外取牛奶,自己清洗小件衣物,下楼拿报纸,“家中的花都不让买现成的,要自己种”。陈春森认为,就是这些小事情,让他慢慢恢复了体力,保持着生活自理的能力。
陈春森还会享受生活,94岁时还去上海参观世博会,去庐山旅游。他继续保持社交生活,和老战友聚会一起写书,加入抗癌协会,给病友讲养生。
5、情系报史研究
陈春森作为见证《晋察冀日报》成长历程的老同志,总想把那三千页报史更多地记录下来。为此,他和《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一起,抢救报史,组成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陈春森担任研究会会长以来,潜心革命战争时期的党报研究,主编了47万言的《晋察冀日报史》(人民出版社出版)。组织报史编委会同志编写了《晋察冀日报大事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集》、《晋察冀日报通讯集》、《晋察冀日报社论选》、《晋察冀根据地歌曲选》、《人民新闻家邓拓》、《文旗随战鼓》、等书籍,《仓夷文集》,出版了两本报史学术论文集,并且整理出较为齐全的从创刊到终刊正式参加报社工作同志的名单,参与了《邓拓全集》的组织、编辑、出版工作。
陈春森
《晋察冀日报》的“国内外大事”、“时事一周”、“半月时事述评”等栏目,统称为国内外大事述评专栏,这一专栏是陈春森当年负责写稿和编辑的办报史上少有的日记体专栏。他连续7年多,写下了大量通俗、简要的评述时事短文,深受基层*、农村读者,尤其是农民读报组的欢迎。
2012年出版的《晋察冀日报国内外大事述评集》,有75万字,书中选编的就是陈春森所写的1388篇新闻述评。这本文集资料十分丰富,是史学界研究中国抗战史和国际形势史的最好教材。陈春森介绍说:《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抗敌报》创办半年后,报纸开辟了一个介绍国内外形势的新栏目。刚开始时,由党委的同志写了几篇不定期的的“短评”,因为短评不是天天有,尚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到1938年秋,邓拓社长决定由陈春森负责,正式开辟“国内外大事”这个新栏目。从1938年8月8日起,报纸上首次出现“时事一周”述评,继而又有“半月时事”综述,陈春森一直写到1947年,共综合编写了1400多篇文稿。当年办报为使老百姓读得懂而强调通俗化,文章中用了不少河北方言。而且战争时期的纸张、铅字、油墨都不好,保存下来的报纸原件有的地方或有破损残缺,或字迹模糊不清,还有人名、地名需要核对准确,所以此书的编辑量和工作难度很大,但一个个困难都被克服了。
陈春森曾三次患癌症,在手术后化疗导致身体异常虚弱的情况下,仍坚持组织领导着报史研究会工作,被评为北京市抗癌明星。进入古稀、耄耋之年,陈春森仍笔耕不懈。由于过去战争年代办报,物资缺乏,没有照相设备,许多在“游击办报”中可歌可泣的场面都没能记录下来。许多老同志已相继去世,收集资料的工作困难很大。尽管如此,陈春森会长亲自参加《北岳风云——晋察冀日报图像集》铜版彩印画册的编辑工作,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游击办报经历,用宝贵的图像资料记录下来,传示后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