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北京时间1976年7月28日0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地震持续约12秒。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强震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整个唐山市顷刻间夷为平地,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唐山地震没有小规模前震,而且发生于凌晨人们熟睡之时,使得绝大部分人毫无防备,造成242769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
名称:唐山大地震
时间:北京时间1976年7月28日03时42分53.8秒
地理位置:震中在唐山开平区越河乡
震中经纬度:北纬39.6度,东经118.2度
震源深度:12公里
震级:7.8级
震中烈度:11度
伤亡人数:242769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1978年11月17日至22日)
1、基本情况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435556人受伤。
2、地震经过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11秒。东经118.1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突然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23秒钟后,唐山被夷成废墟,682267间民用建筑中有656136间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4204个孩子成了孤儿。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以上。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为世界罕见。
中国首都北京摇晃不已,*城楼高大的梁柱痉挛般地"嘎嘎"作响。从渤海湾到内蒙古、宁夏,从黑龙江以南到扬子江以北,这一华夏大地的人们都感到了异乎寻常的摇撼,一片惊惧。天津市房倒屋塌、摇晃和震响惊醒了正在该市访问的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
美国阿拉斯加帕默天文台急速响起令人震惊的警钟声,世界各大通讯社当日向全球公告了灾难消息——美国夏威夷地震台宣布:中国发生8.1级地震,震中在北京附近!
美国地质调查所宣布:北京东北约100英里,北纬39.6°,东经118.1°,发生8.2级地震。
香港的英国皇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发生8级左右地震,震中在北纬39.6°,东经118.1°,距唐山极近。
凌晨4:30。中国国家地震局收到南京、兰州、昆明等10个台的报震急电,其中6个台给出震级,但数据彼此悬殊甚大,有的定在8级以上,有的定在7级以下。至于震中只有粗略的“北京附近”的估计。
早晨6时。中国电信局报告,在与全国各地联络中,唯独唐山地区电话通信中断,呼叫若干次,均无回音。
中国新华通讯社于1976年7月28日向全世界播发了以下消息: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中国在几天后再次公布了经过核定的地震震级:里氏7.8级。
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已经在一场没有任何征兆的特大地震中夷成废墟。中国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公布了以下数字: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轻伤544000人。上世纪世界最惨痛的地震灾难发生了……
3、亲历者讲述
波动大:“先上下筛动后水平扭动”
唐山市地震局专家尹宝军告诉记者,唐山大地震发生时起初地面为小幅度、高频率晃动或筛动。数秒之后,地面作快速、强烈的水平扭动。
“以后来形成的主破裂带为界,先是东盘向南、西盘向北;第二下东盘向北、西盘向南扭回原位;第三下又重复第一次运动。这个过程约3-4秒。在第二次水平扭动的同时,地面连续大幅度地上下颠动3次,以第二次颠动的幅度最大。就在同时,建筑物由破裂而倒塌。这个大毁灭的时间不过两三秒。在随后的几秒内,地面又有几次晃动和高频率小幅度筛动,致使已经倒塌的建筑物再度破坏或压埋更紧。”尹宝军说。
曾经在陡河水库值夜班的工人讲述,地震时唐山市内闪光四起,条带状、球状地光交织,随着强烈的闪光,一阵阵暴风雨般的呼啸声接踵而来,远处的大地与地面的建筑物像波浪似的起伏。
行动难:“人跟筛豆子一样”
今年66岁的华北理工大学教授冯聚和说,大地震来的时候,他正在睡觉。“睡梦中听到巨响,感觉外面有光,慌醒以后,就像在筛子里筛你一样,连动都动不了,无法翻身。我头朝北,我的手扒住床边,当时不知道什么情况,有种往万丈深渊掉的感觉。”冯聚和说。
地震时在唐山街道上巡逻的一位警察追述:我当时正坐着和人聊天,突然屁股底下颠动起来,耳边像有老牛吼叫,又像立在大风口上,我和另一个人抱在一块,可是站不住,像有双手把我们硬撕开,结果我俩都摔倒了。我们使劲站起来,又加1个人,3个人撑在一起,还是不行,人像站在风浪中的甲板上,一个劲儿地晃。这时候就听见“嘭嘭嘭”巨响,一股呛人的尘土味扑来。
破坏快:“还没反应过来,房塌了。”
唐山市档案馆官方提供的历史资料显示:震前,唐山市城乡民用建筑约68万余间,近1100万平方米;地震中倒塌和严重破坏的约有65万余间,1050余万平方米;城、乡建筑破坏率分别达96%和91%。
华北理工大学地震研究中心教授苏幼坡回忆,很多住平房的唐山人前一秒钟还觉得房在摇动,下一秒钟就突然坐在房顶上了。
“先是听到响声,然后房间开始掉东西,我坐在炕上一抱头,房子就倒了,前后就10几秒。我哥想跑,一开门,结果门开不来,已经变形了。”苏幼坡说。
剧烈的地震让正在熟睡中的人们,顷刻都被推到了生死之间。据统计,唐山地震中,包括天津在内的所有受灾地区,共有24万余人丧生,16万余人受重伤。唐山人人口伤亡最为惨重,全家震亡7218户,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1920年发生在宁夏的海原地震。
4、余震情况
2016年3月6日发生在唐山地区的两次地震,均为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正常余震活动。30多年前的地震,余震至今未绝,这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1811年至1812年间,位于美国南部和中西部的新马德里地震带曾经发生“新马德里大地震”。至今,这一地震带的活动仍然活跃,而且地震的活动规律符合余震的一条重要定律——“大森定律”, 所以目前这一地区发生的地震仍是“新马德里大地震”的余震。
余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后发生的震级弱于主震的地震。特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时刻都可能发生,其中多数是人类不能感觉到的微震,但也有极具破坏力的大地震。由于余震难以预测且容易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也常被称为“地震后的幽灵”。
科学家目前发现,余震的震级和发生频率一般遵循三条定律:
首先是“大森定律”。1894年,日本科学家大森房吉在论文中提出:主震发生后,时间越久,余震发生频率越低。1961年,宇津德治对大森定律的数学公式进行了修正,提高了这一定律的准确性。
其次是“贝特定律”。它指出,主震震级与最大的余震震级之差是一个几乎不变的数值,在1.1级至1.2级之间。
第三是“古滕贝格-里希特定律”。它指出,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主震震级和余震发生次数存在关联性。
虽然发现了上述规律,但从结果看,人类至今仍然不能准确预测余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强度。
预报的难点之一是地质状况复杂,不同震区的地下岩石组成类型各不相同。余震预报必须考虑不同震区的这些独特因素,准确度才有可能提高。但是,特大地震发生后,科学家原来掌握的地质状况往往发生巨大变化,在短时间内无法重建相关数据库。
余震带来的灾难不亚于主震。经过主震的袭击,震区许多房屋虽未倒塌,但已危如累卵。余震即使震级不高,仍有可能成为摧毁这些建筑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付包括余震在内的地震危害,最现实的办法是提前准备。比如在城镇规划时,避开地震高发的断裂带。无法避开时,建筑物的选址、设计和建筑质量都要有特殊要求。同时,加强对地震高发区居民的地震知识教育等。
进一步加大对地震科研的投入是解决地震威胁的希望所在。地震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目前人类尚没有能力实现地震的准确预报。但从长期看,只有地震科学的进步才有可能使人类摆脱地震造成的伤害。从全球或从中国情况来看,加强地震科学研究至少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数据收集能力建设,即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建设;二是数据分析能力建设,即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分析收集到的海量地震数据,以便从中总结规律。
5、产生影响
遗址公园
1976年7月28日凌晨3:42,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此次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整个唐山市顷刻间夷为平地,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唐山地震没有小规模前震,而且发生于凌晨人们熟睡之时,使得绝大部分人毫无防备,造成242769人死亡,435556人受伤。
它发生在现代中国重大转折的1976年。它不仅造成的伤亡3倍于汶川地震,更发生在京津唐这样的*中心地带。当年*、朱德、*三位伟人相继去世,“*”又企图篡党夺权。甚至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他们仍然坚持政治斗争为纲,极大地影响了受灾工作的开展。这一切使人民群众和有远见的高层领导彻底认清了“*”的罪恶阴谋,并最终采取断然措施结束“*”。可以说,唐山地震是粉碎“*”、结束*动乱的催化剂。其历史意义远不仅仅在于灾难本身。
弹指一挥30年。唐山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中凝结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世界科学家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依据这个天然“实验场”进行大量研究,使人类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防御地震灾难也迈出了一大步;在唐山抗震实践中,中国诞生了“地震社会学”,为解决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灾害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成功的防灾减灾范例。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灾难都是以更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给全人类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隔震技术的发现,周福霖结缘抗震减震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现场调查受到的启发。唐山大地震后第3天,他在被毁废墟中发现有两栋4层砖楼屹立未倒、仅沿地面滑动约0.4米,因为墙体下面一层柔软的防水油毛毡让大楼逃过一劫。“如果只给建筑做硬抗地震不行,可以让房屋变‘柔软’,地震的时候让房屋柔性的滑动。”周福霖从滑动的房屋中找到灵感。随后出国留学的他,在1982年与导师一起做了一个隔震房屋地震震动台模拟试验——把安装隔震层的四层楼房屋模型放在震动台上,发现不隔震的房屋遇强震就被破坏,隔震的房屋却能承受9级或更强的地震。周福霖带着隔震减震新技术回国,1993年,在广东汕头市建成我国第一栋橡胶支座的8层隔震住宅,这也是当年世界最高的隔震住宅楼。在次年*海峡6.4级地震影响中,隔震楼在橡胶隔震层上缓慢摇摆,房屋结构在地震中保持弹性,没有任何损坏,只是轻微摆动。联合国工发组织为此在汕头召开国际会议,向世界各国推广了这种技术,称之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在我国,云南省是地震频发的省份,也是建筑减隔震技术运用最为广泛的省份。目前云南的减隔震等技术研发应用都已初具规模,已建成1000多栋减隔震建筑,接近全国的二分之一。
6、重建历程
10年的重建,重塑了一座城市,修筑了心灵的城墙。
骤然回到原始时代简易城市存在了10年,“1986年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时候,市区有98%的居民搬进了新房,1988年10月则全部迁入新居”。
人们就是居住在简易房里,开始了唐山的重建。
农村包围城市
1977年5月14日,3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制订的《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了国务院的批准,这一规划,后来1982年和1984年两次进行了调整。规划通过后,经过一些试点,“1979年下半年大规模的重建开始了”程才实说。
白天黑夜在施工
新华道,那时就已经是唐山市的主干道。地震以后,改名为新华道,实行分段建设,以市中心和建设路的交叉口为界,西边为新华西道,东面为新华东道,1985年最终完成建设时,路面宽50米,全长9.55公里,被称为“二十里长街”,也被称为“唐山的长安街”。
《唐山市志》记载,最多的时候一共有11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个援建单位的工人在唐山施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施工现场投入的大塔吊200多台,载重车辆2500多辆。
建设最快的是1985年建成的龙华小区。
十年建一城
1983年以后“清理得都差不多了”。
1984年4月28日开业的百货大楼是新华道上比较早完工的商业大楼。
程才实认为唐山重建分为三个大的阶段:1978年初至1979年7月,搞试点趟路子;1979年下半年至1984年底,大规模建设;1985年之后,完成扫尾工程。
1986年7月28日,1万多名唐山各界人士聚集在纪念碑广场举行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大会,程才实说,“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结束”。1990年11月,唐山市*因为震后重建工作而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7、抗震精神
地震博物馆
它属于唐山,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溃更是可怕。无数事例证明,每遇重大天灾人祸,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有的人会消极沉沦,陷入强烈的悲痛无法自拔。中外历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发生过严重次生灾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灾民精神世界的崩溃,引起社会动乱的发生。
然而,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时及震后建设中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无私援助下,唐山依靠这种精神支撑,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区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第一个冬天,灾民全部住进了简易房;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震后头10年,唐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巨大胜利;又一个10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跨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唐山地震30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继祥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唐山街头采访,人们对“唐山精神”耳熟能详。因为“公而忘私”是群体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患难与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本主义原则;“百折不挠”要解决的是战胜地震灾害过程中目标和现实的矛盾;“勇往直前”则体现着唐山人在艰难困苦面前的一种勇敢进取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综合体现了唐山人的气概、气势、胆略、魄力和道德风貌。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和鼓励下,唐山人医治了地震造成的创伤,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正如唐山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不仅属于唐山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唐山地震: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地球。
距离唐山北部青龙县城却没有人员伤亡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地,而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因而人类在征服地震灾害的征程上不断地探索着。
唐山大地震给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痛苦但又极具价值的天然“实验场”。
30年来,世界各国的地震工作者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研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从而为战胜地震灾害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和指导。
1975年我国曾成功预报、预防了海城7级以上地震,这令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地震工作者们倍感欣喜,然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人们再次领教了地震这个“恶魔”的神秘莫测。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科学家们更加深刻认识了地震的极端复杂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数十年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专家许绍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预报征途上,将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现象,而每领悟和破译一个“想不到”现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征途上前进了一步。
地震工作者们把诸如唐山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方作为实例,作为重中之重的研究对象,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并依靠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力图从中找出制服地震“恶魔”的武器。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一位地震专家分析了21世纪世界上对地震研究的进展后说,在高新技术介入下,不仅在解决“上天易,入地难”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也使人类有可能像观测气象卫星云图一样,研究地壳的运动变形。
8、40周年纪念
*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强调
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
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新华社唐山2016年7月28日电 **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四十载励精图治,新唐山勃发英姿。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灾难,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今天的唐山,是在当年大地震废墟上崛起的一座现代化新兴城市。
28日上午,*一到唐山,即在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陪同下前往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向纪念墙三鞠躬。他强调,这次来唐山,主要是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之后,*前往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他在康复室看望正在做康复训练的截瘫伤员,一一了解他们的伤情和康复治疗情况,问他们还有什么困难,祝他们健康长寿。在疗养病室,他同因地震伤害截瘫的杨玉芳、高志宏夫妇亲切交谈。得知他们长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工作,努力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很高兴。夫妇俩向总书记赠送自己新近出版的小说和诗歌集,并即兴朗诵了一首歌颂解放军当年抗震救灾英勇事迹的诗歌,*称赞他们乐观上进、事迹感人,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活动室内,10多位截瘫伤员正在开展文娱活动,*来到他们中间,同他们亲切交谈,并欣赏了二胡伴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勉励他们说,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指出,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医护人员要树立把伤残人当亲人的思想,为伤残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离开截瘫疗养院,*又来到唐山市规划展览馆,参观唐山抗震40周年成就展,了解唐山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举措和成效。他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唐山实现城市定位目标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更好了。要抓住历史性机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努力把唐山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美。
*乘车考察了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他要求善始善终办好这次博览会,向世界展示新唐山建设的成就,也藉此提高城市治理和运营水平。
临近中午,*考察了唐山市祥富里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政务服务大厅,他了解社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便民服务的情况,对工作人员表示慰问。在文体活动室和文化大讲堂,他同正在进行书法绘画、诗歌讲座的居民交流,希望大家利用爱好怡情养性,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社区花园里,一些居民正在休闲,*走到他们身边,向他们问好,祝他们心情愉快、生活幸福。*指出,社区是党和*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心目中高高飘扬,让社区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
下午,*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河北省和唐山市工作汇报。他对河北省和唐山市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自身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取得的各方面成绩表示肯定。
*指出,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之所以能够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取得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党的力量来自人民。只要党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强调,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的光辉历程,以及我们开展的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领导和我国*制度的优越性。这深刻启示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中国*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我国*制度的优势,我们就能不断把中国特色*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制度,使其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
*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等方面进行努力。
*强调,当前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形势依然严峻。要把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作为重大任务,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要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坚持军民联防联动,全力保障人员安全,保证大中型水库运行安全。要加强灾区群众工作,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做好灾区卫生防疫。要做好失踪失联人员搜救,加强受伤人员救治,妥善处置死亡人员善后事宜。要做好恢复重建规划安排和工作准备,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针对薄弱环节健全增强防汛抗洪能力的具体措施。
*希望河北广大*群众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中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在脱贫攻坚、推进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扎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2010年,*到唐山考察工作时,对唐山提出了“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即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唐山市有关负责同志汇报了这方面工作的情况,*对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满意。*希望唐山广大*群众继续弘扬抗震精神,抓住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再接再厉、不懈努力,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使这座英雄城市再创辉煌。
*、栗战书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9、媒体评论
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
新华社评论员
一座城市的劫难与重生,包含着无尽悲欢,也见证着无数奋起。从曾被西方媒体预言“将从地球上被抹掉”的满目疮痍,到今天奋翅于冀东沃野的现代化城市,唐山40年的沧桑巨变,镌刻着一座城市凤凰涅槃的发展奇迹,诠释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伟大力量。
历史不会忘却灾难与悲痛,也永远铭记那些宝贵的生命、不屈的脊梁。40年前,当里氏7.8级的大地震猝然降临,“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那一刻,生命何其脆弱。转瞬之间,生死两隔;永别亲人,痛何如哉!那一刻,生命又何其坚强!无论是废墟下救出的幸存者,还是带着伤残坚持“活下去”的唐山人,他们直面人生最大的痛楚,用顽强生活告慰逝者,用生命的尊严与努力写下一个个大写的“人”字,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
强烈地震摇动着大地,却撼不动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定信念,挡不住祖国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磅礴暖流。14万名解放军、5万名*和工程技术医务人员、数十万吨物资驰援唐山,10多万建筑工人参与重建……同舟共济、携手抗灾,从废墟中挺立,于灾难中崛起。无论是创造“大灾过后无大疫”的奇迹,还是让4000多名地震孤儿有了新家,重新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温暖,或者是快速高效的重建成就,无不彰显*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无不见证中国*心系人民、排忧解难的为民情怀。
震后不到半个月,重建唐山的规划开始启动;震后一个月,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河北1号小区开工;1986年6月底,唐山复建完成,同年底,98.5%的居民搬入新居。“我姓的这个‘党’,是中国*的‘党’”——这是“唐山孤儿”感恩的心声。“*拯救了唐山”——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唐山人民至为深切的感受。在唐山市中心,高高矗立的抗震纪念碑由4根直指苍穹的混凝土碑柱组成,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制度的强大支撑、人民的团结奋斗,唐山才能驱散地震阴云,开启重建进程,实现奇迹般的崛起。
时代总在记录前行的探索与艰辛,把那些奋进的身影刻写在史册之中。40年来,唐山人靠实干苦干,一砖一瓦打造文明现代、繁荣美丽的新唐山。无论是立改革潮头重振工业重镇雄风,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改革开放始终是唐山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唐山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勇于面对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着力破解“一钢独大”的“黑色产业”面临的“蓝色困境”,壮士断腕、弃“黑”转“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探求发展新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乘势而进,进行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的凤凰涅槃。从震后仅两个月修复的“抗震号”机车,到今天制造时速487公里的“中国第一速”动车,从曹妃甸由荒岛变成产业重地,到百余年形成的采煤沉降区蜕变为2016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场,唐山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交出应对挑战、无愧时代的发展答卷。在一片废墟中浴火重生、巍然屹立的唐山,是“中国梦”的生动样本,恰如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百废待兴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个缩影。人间万事出艰辛。锐意改革的奋进力量,让这座自强不息的城市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是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从“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到唐山人在全国不断“寻恩”的足迹,从唐山成为“留住雷锋的城市”,到汶川地震废墟上默默奉献的燕赵儿女,再到充满感恩情怀和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精神的新唐山人……在时代发展中磨砺的唐山精神穿越时空、代代相传,伴随物质重建的进程,精神重建的图景同样令人振奋。历经磨难、不忘初心;饱尝艰辛、奋发图强,这是一座英雄城市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愈挫愈奋、多难兴邦的精神密码。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走进今天的唐山,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景色如画,让人流连忘返。斗转星移,从历史大悲中走出来的唐山人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虽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屹立不倒的唐山人民,必将继续书写发展的新传奇。砥砺前行的中华民族,必将在复兴之路上迎来更为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