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竖箜篌

科普小知识 2024-04-16 09:10:18
...

竖箜篌,原先指的是中国自汉朝时期由西域传入的乐器。又称竖头箜篌、胡箜篌,是为了与中国本土的“卧箜篌”相区别,音箱多为皮革制成,隋唐时期中国人对其进行改造创新,创造了新的“唐箜篌”,一直流传至明,其间一直在改进创新,后来把“竖箜篌”渐渐简称为“箜篌”,至明清时期发生断代。

中文名称:竖箜篌

应用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等

乐器分类:弦鸣乐器

1、乐器简介

竖箜篌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竖头箜篌、胡箜篌,现简称箜篌。形制多样,既有外形和西洋乐器竖琴相像的角形箜篌,也有琴头加饰的凤首箜篌和龙首箜篌。角形箜篌并有大箜篌、小箜篌之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隋唐时期曾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丽、天竺诸乐中,并东传日本。明代渐少使用,后失传达三百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以后,我国界、乐器界有识之士竭力复兴这项古老的乐器艺术。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走上历程艰辛的现代箜篌探索之路。1984年喜结硕果,我国研制成功攀登乐器科技高峰的转调箜篌。如今,千年古乐变奇葩,各种新式的竖箜篌,已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歌舞伴奏或与乐队协奏,并成为民族管弦乐队和民族乐团中的一名成员,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喜爱和好评。

2、乐器历史


竖箜篌

早在公元二百年前的东汉之时,竖箜篌就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由波斯(今伊朗)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一带。唐代长孙无忌等撰《隋书·志》中载:“今曲项、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关于其形制,唐代杜佑《通典》有云:“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刘宏)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在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五行志》中,曾载有:“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汉灵帝刘宏在位年代为公元168年—188年,据此竖箜篌至少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种有曲形共鸣槽,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琴弦的箜篌,在中国乐坛上盛行于东晋以后到唐宋两代。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三)曾这样描写道:“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这是大型的竖箜篌,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小的竖箜篌,是左手托着箜篌,右手弹奏,多用于仪仗音乐中。今天,古代竖箜篌的实物虽已无存,但在我国北魏至唐宋的大同云岗石窟奏乐浮雕、敦煌的“隋代乐队”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浮雕中都能见到弹奏竖箜篌的图像,它们完全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维妙维肖,波斯则是亚述式竖琴的本源地。竖箜篌在隋唐两代宫廷的九、十部乐里,用于西凉(甘肃武威)、龟兹(*库车)、疏勒(*疏勒)、高昌(*吐鲁番)诸乐以及高丽(朝鲜)乐中,唐俗乐里也用它。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它乐器更为优越。竖箜篌也东传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至今还珍藏着唐代制作的一架漆箜篌和两架螺钿槽箜篌残品,这是中日两国交流的历史见证。

箜篌在我国宋元两代继续流传使用,宋代陈旸《乐书》中记载着当时存在的各种形制的箜篌,并绘有其图像。宋代词人韩淲《闻箜篌》:“飘渺神仙云雾窗。说与苏州,未断人肠。带湖烟月坠苍茫。唤醒嫦娥,春笋纤长。马上琵琶半额妆。拨尽相思,十二巫阳。疏口清梦入潇湘。佩玉鸣鸾,吹下天香。”描写了文人的情思与箜篌的妙响,令人神往。从宋代起,箜篌逐渐在民间失传,成为宫廷独占的乐器,长期处于被禁锢之中,使发展受到限制,演奏技艺逐渐退化,失去了生命力。到了明代,箜篌乐器和乐手已是凤毛鳞角。清代箜篌消声匿迹,最终绝响达三百年之久,但在《清朝续文献通考》中仍有记载并绘有图像。

3、乐器收藏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陈列着两架框架式竖箜篌,均系仿照《清朝续文献通考》所绘“竖箜篌”图像而制。该史籍载:“竖箜篌,十八弦,靠柄一弦有十品,共二十八字,备四组音。弹时于中低二部则用二手复抱弹之,高音部则左捺品右弹弦,轮指夹弹皆可加入。弦分大中小三种,靠柄之一弦尤小。上拴于柄槽中之活轸,下拴于小音板。此音板可升高弦音一度,并有吟猱之作用。音量比琵琶大一倍。置于桌上弹之。”这种箜篌已较宋人吴自牧《梦梁录》中所述的“形如半边木梳”的箜篌有所改进,在低音弦的一侧增加了一根木制琴柱,虽然这根琴柱还较细,但它已初步具备了竖琴的框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一架箜篌,红檀木制,通高138.5厘米、底长49.5厘米、宽10厘米,为框架式竖箜篌。共鸣箱设在底部、呈窄匣形,长41厘米、高19厘米、宽6.5厘米,两侧面蒙以桐木薄板,其顶部开有两个金钱眼音孔,右侧面置有一个竹制长条琴马。琴首为凹螺旋形。角形曲木上置有红木制提琴式弦轴21个(左10、右11)。张有两种粗细的丝弦21条,弦的上端从曲木中间通过、缠绕于弦轴上,弦下端系于琴箱右侧下方的21个红木缚弦上。靠高音弦一侧的曲木下端,置有一块乌木制按弦指板,上嵌九个铜品。底座髹黑漆,描绘金龙,琴柱为罩金描饰龙纹。演奏时置于桌上,双手抱弹。此琴为近代制品,曾由我国著名琴家郑颖荪珍藏。另一架箜篌,花梨木制,通高137厘米、底长47.5厘米、宽12厘米,为框架式竖箜篌。底部为窄匣形共鸣箱,长42厘米、高19厘米、宽6.5厘米,两侧面蒙以桐木板,顶部开有两个由五枚金钱眼组成的音窗,右侧面置有一个红木制条马。琴首为凹螺旋形,角形曲木上置红木制提琴式弦轴23个(左11,右12)。张三种粗细丝弦23条,弦下端系琴箱右侧下方的23个紫檀木制缚弦上。靠高音弦一侧曲木下端设有指板,上嵌九个骨制音品。通体髹红漆,描绘金色双龙戏珠、龙纹、云纹等图饰。演奏时置于桌上,双手抱弹,并可按高音弦于指板。此琴为近代制品,曾由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珍藏,1958年程先生将其捐献国家。这两架古代竖箜篌的仿制品,制作精细,外表装饰美观,尽管它们没有登上音乐舞台,但却系我国民族乐器制作精品,是后人赖以学习、借鉴的无价之宝。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4、竖箜篌与且末

在*第八届玉石文化旅游节来临前夕,中国音乐协会竖箜篌研究会在且末县举办盛大的箜篌演奏专场演奏晚会和箜篌文化研讨会,让竖箜篌文化在且末再次焕发勃勃生机,树立且末箜篌文化名片,推进我国竖箜篌文化产业发展。

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且末,与箜篌的关系源远流长。1996年,在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出土了两件距今2700年的木竖箜篌,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国家一级文物,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弹拨乐器”。在此前后,箜篌作为文物除且末外,在*哈密、吐鲁番等地也相继出土。

且末是古代丝稠之路的南道重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中枢,当时张骞正途经这里将箜篌带回中原。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深感箜篌演奏之美,便令宫廷乐师进行仿制,用于宫廷和郊庙雅乐。正是因为箜篌与众不同和过于尊贵,才使得箜篌在唐朝备受帝王推崇,从而被禁锢于宫廷,久而久之,箜篌失去了发展根基,到了明末清初箜篌失传。

今年5月4日,借新丝绸之路开启之机,中国箜篌领军人物、国宝级箜篌演奏家鲁璐,带领北京鲁璐箜篌团队与且末县人民*签署了《关于共同打造且末箜篌文化名片与推进箜篌文化产业发展的框架协议》,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让西域箜篌在且末再次发出它的惊世之音。旨在真正地将国乐箜篌艺术落地于且末、扎根在*。

为继承和发展箜篌的艺术魅力,且末县携手鲁璐及其团队在且末建立*唯一一所箜篌公益教学基地及师资培训基地,面向各地每年限额免费招收箜篌演奏学员和箜篌师资培训班学员。

且末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晓华说,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文化产业振兴的双重作用下,当下以“重走丝绸之路”为主要形式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正在国内相继展开,且末县希望通过建立箜篌公益教学基地及师资培训基地,进一步探寻箜篌渊源,传承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发现和了解箜篌艺术的魅力,并且赋予“箜篌”这一古老乐器新的历史使命,使之成为*民族团结的“和平使者”。

上一篇: 单簧管

下一篇: 椰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