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胡
葫芦胡,壮族、布依族弓拉弦鸣乐器。壮语称冉卜,“冉”为胡琴统称,“卜”为葫芦,意即用葫芦制成的胡琴,故称葫芦胡。形制独特,共鸣筒呈葫芦形,系采用天然生长的大小两节葫芦壳制作,将粗节一端的葫芦去底,在切口处蒙以老笋壳或桐木薄板而成,葫芦细节末端雕刻梅花瓣形音孔。音色浑厚,常用于器乐合奏或为壮剧、布依戏伴奏。流行于广西,贵州等地
1、基本信息
葫芦胡
中文名:葫芦胡
类型:弓拉弦鸣乐器
民族:壮族、布依族等
流传地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百色地区各县
壮语:冉卜
2、乐器简介
葫芦胡,壮族、布依族弓拉弦鸣乐器。壮语称冉卜,“冉”为胡琴统称,“卜”为葫芦,意即用葫芦制成的胡琴,故称葫芦胡。形制独特,音色浑厚,常用于器乐合奏或为壮剧、布依戏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百色地区各县、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兴义、安龙、册亨、望谟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琴杆木制或竹制,琴筒系天然的大小两节葫芦壳。粗节最大处横向切断,蒙桐木板。葫芦细节末端雕刻梅花瓣形音孔。两轴,张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用马尾弓拉奏。全长77、板面直径10.5厘米。定弦a、e1,音域a-a2。用于壮族八音乐队合奏和壮剧伴奏。
3、历史起源
起源于古代奚琴的葫芦胡,最早用于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游院”和壮剧伴奏中,其历史与马骨胡相近,大约出现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4、结构构造
葫芦胡
构造与二胡相似,但外观差异较大。共鸣筒呈葫芦形,系采用天然生长的大小两节葫芦壳制作,将粗节一端的葫芦去底,在切口处蒙以老笋壳或桐木薄板而成,葫芦细节末端雕刻梅花瓣形音孔。
琴筒长15厘米、面径13厘米左右,葫芦末端镂刻出民族图案或梅花状出音孔。琴杆木或竹制,多采用红椿木或硬杂木制作,全长70厘米~80厘米,顶端琴头呈圆柱形向后弯曲,下设二轴,置轴部位的琴杆为方柱形。弦轴用黄杨木或硬杂木制,轴长13厘米,轴柄圆锥形或纺槌形,外表刻有条纹。
琴杆为圆柱体,上粗下细,中部设有丝弦千斤,下端装入琴筒并外露。面板*置竹或木制琴马,张两条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细竹拴马尾为琴弓,弓长60厘米左右。板面直径10.5厘米。定弦a、e1,音域a-a2。用于壮族八音乐队合奏和壮剧伴奏。
5、演奏
演奏原理
乐器演奏原理是采用木管乐器中类第三泛音以上的高音区和类第十二度以上的高音区,常不能用基本指法吹奏,须用其它的指法吹奏,便产生此颤音的演奏和快速乐句的使用,须考虑颤音演奏的可能性和困难程度。木管乐器均具备半音键,可以演奏音阶,半音阶和音程跳跃。但在四个升号和四个降号以上的调上,吹奏华彩性乐段较困难,应避免应用。木管乐器用舌奏法吹吐断音,连续吹奏断音,易疲劳。单吐的速度不宜超过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因此不宜演奏时间较长的密集断音。冉卜(葫芦胡)就是采用了这种原理。
葫芦胡演奏
演奏
葫芦胡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杆直立,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扶持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按弦,右手执马尾弓沾松香夹于两弦间拉奏。常按五度关系定弦为a、e1或d1、a1,合奏音域为两个八度,为戏剧伴奏常用一个把位。发音坚实,音色浑厚,类似中音板胡,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常用于器乐合奏或戏剧伴奏,是壮族八音乐队合奏、北路壮剧、布依戏和八音坐弹戏的伴奏乐器,也用于独奏自娱。常于民族节日或民间喜庆场合使用。葫芦胡没有专用曲牌,所奏乐曲多为壮剧曲牌,曲目同马骨胡。擅长演奏委婉抒情、流畅如歌的曲调。
6、保养与使用
葫芦胡
弓弦乐器大多都会有琴皮,制作的材料大多是红木等硬质木料,此类乐器与湿度有一定的关系。硬质木料的木质有一定刚性,密度高,木质也细腻。在一湿一干、空调暖气收燥的环境中,会造成木料内外应力不能平衡的情况下,这时候会发生表面烧丝,湿度稳定后又会消失,也可以点上502用砂纸打一下,上些腊有条件的抛光。因此硬质木料是有可塑性的,白木材料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它木质松很容易达到内外应力的平衡。我们建议在葫芦胡使用结束后,最好要将留在琴身上的松香粉末用软布擦掉,避免日久粘在木料和琴皮上。制作的高档葫芦胡在木质表面都使用了天然虫胶打磨,清抛光的工艺,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传统做法,对技工都有很高的要求,目的是保护木料,提高木料的光滑性,增强手感的舒适度。所以只要用软布擦琴就可以使琴保持清洁了。有时间的话可以在琴身木质表面上些车腊或家具用腊,但一定要擦干净,避免粘手。葫芦胡琴皮的保养是大家最关心的。葫芦胡琴皮如果在保养得体的情况下会有很长的寿命,前提是要经常使用,见到的葫芦胡大多都是存放不当,不经常使用而损坏的。经常使用会使琴皮保持弹性,这也是它的生命力,和我们一样经常锻炼,身体也就好,乐器的音色是不断使用,是拉出来的,不用不拉是不会好的,在平时使用的情况下,本身也是对乐器是一种维护和保养。正确的使用也是正确的保养。有很多理论书籍或网络上的知识对琴皮提出了一些保养和处理的方法,但理论和实践毕竟有差距,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差距并不小。从葫芦胡制作的方面谈一些葫芦胡皮保养的知识。琴皮第一道工序就是铲皮,目的是将粘在皮上的肉杂物等都去掉,铲皮要均匀,恰到好处,很关键,也很累人的一道工序。第二道是套皮,目的是拉伸蟒皮,去其油性,成型稳定,这时有一道关键工序就是烫皮,烫皮的目的:1.是稳定琴皮不让定型的琴皮再有收缩。2.是美观,是琴皮有光泽。3.保护琴皮受湿度的影响。套皮完成后就可以决定琴皮的使用情况。第三道是鞔皮,前两道的工序做好就为鞔皮铺好了路,做到六角均匀,松紧恰当,难点是琴皮与琴筒的搭配,根据琴皮的情况处理琴筒,根据木料选择琴皮。从这些工序来看,大家可以知道其中有两点:1.去油性,有油性的琴皮会严重影响发音,对着光看的感觉就像一滴油点到了纸上。2.琴皮表面已经有处理。周荣庭开创套皮定型,蟒皮二次成型的工序。这些工序的处理都会对葫芦胡的音色和使用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日常使用中不需要对琴皮上油、凡士林等,更不需要在琴皮背面封腊,有鳞片翘起也很正常,卷起的鳞片是随琴皮一起振动的。且不可用胶水粘,琴皮要保持它的透气性,自然性,它会自然的适应使用环境,因此葫芦胡确实有它的灵气所在。如果在琴皮内外都给封住就会影响琴皮振动了。琴皮鞔好后不可在对琴皮背面进行再处理,因为从琴筒后面对琴皮背面刮或打磨处理,会导致琴皮厚薄不均,严重会使琴皮破裂,因此我建议大家不要尝试。对音色的改变应该从弦,琴码,千金和音垫着手(见葫芦胡使用和调试),知道它们的作用和原理就可以反复调试,调节出自己满意理想的音色。葫芦胡在不用的时候要放些防蛀片,湿度高的地区再放些干燥剂,经常也要拿出葫芦胡让透透气。
7、其它葫芦乐器介绍
葫芦笙
葫芦笙,是彝、拉祜、佤、僳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彝语称布若、昂。拉祜语称若、若果筚。佤语称拜、拜桂、恩拜因、唔变。僳僳语称玛纽、阿普筚。哈尼语称拉结、报扎。纳西语称妞篾、贝批又。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葫芦丝
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也较为流行。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代表作是《月光下的凤尾竹》。
葫芦琴
全长约60厘米,是葫芦瓜壳(民间称“格当”)截去两端作为胡琴的共鸣筒,形式与普通二胡相似,音乐圆浑、略带沙沙声。它没有自己单独的演奏乐曲,是布依戏、八音座弹伴奏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在乐队中与牛骨胡配成“公母”琴(葫芦琴为“公琴”,牛骨胡为“母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