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西瓦烈士陵园
康西瓦烈士陵园矗立在康西瓦前指对面的半山坡上,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作战以来,有100多位烈士长眠在这里,化作了*西部边关的巍巍山脉。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们虽然走了,但他们的精神、它们的英魂常在!喀喇昆仑山上的官兵仍把他们视为相伴的战友。每每路过烈士陵园,都要为烈士们点上烟、敬上酒,以示敬仰和祭奠。
1、陵园简介
康西瓦位于喀喇昆仑山腹地,海拔4280米,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作战时为*、*两级军区前线指挥所。康西瓦烈士陵园就矗立在康西瓦前指对面的半山坡上。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作战以来,有100多位烈士长眠在这里,化作了*西部边关的巍巍山脉。
1965年5月,**自治区党委、*拨出专款,为康西瓦陵园修建了纪念碑,为每位烈士立了碑,并正式命名为“康西瓦烈士陵园”。
2、历史背景
祭奠烈士
60年代初,印度军队奉行所谓的“前进政策”,在中印边境西段不断越过传统习惯线,大量蚕食中国领土,建立了43处侵略据点。1962年10月20日,印军悍然在中印边界东西段同时向中国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中国*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在西段地区,*军区组织机动部队和边防一线守点分队共约1个加强团的兵力,在北起神仙湾,南至扎西岗,正面600公里的地域内,配合东段我军主力作战,于天文点、河尾滩、空喀山口、阿里4个方向对入侵印军之114旅实施反击,全部清除了印军入侵设立的43个据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在这次自卫反击作战中,共歼敌434人(毙265人,伤169人),缴获各种枪支402支,各种火炮37门及其它军用物资一批,解放军牺牲104人,伤224人。
根据*军区前指首长指示,我西线参战部队阿里方向阵亡官兵安葬于狮泉河,天空方向阵亡*安葬于叶城,阵亡士兵安葬在康西瓦。
3、陵园命名
1965年5月,**自治区党委、*拨出专款,为康西瓦陵园修建了纪念碑,为每位烈士立了碑,并正式命名为“康西瓦烈士陵园”。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以后,该陵园又陆继安葬天空防区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23名。
现陵园共安葬牺牲、病故革命军人106名。
4、陵园布局
陵园大体上座东朝西,没有围墙,周围有一些稀疏的绿色植物。整个陵园带有明显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建筑特点,也有高原艰苦环境留下的印记。一些建筑的水泥抹面已经脱落,裸露出的红砖颜色变得很深,准确地讲是成了暗红色,不禁令人联想到鲜血和生命。穿过仅有的两个由砖石砌成的门柱,就来到了纪念碑前。这是一座灰白色的建筑,下面是水泥平台,正中是高约8米的碑体,上面写有“保卫祖国边疆的烈士永垂不朽”13个红色的繁体大字。
陵园俯瞰图
纪念碑的后方是分南北两块排列的烈士墓。一块块高出地面约80厘米的灰色水泥墓碑上,刻有烈士的姓名、生前所在单位、籍贯和生卒年月。每块墓碑的后面都有由一座高原黄土夹杂着暗红色砂砾堆成的坟莹。每座坟莹的高度与形状都基本一致,这说明烈士墓始终得到了良好的维护与照料。有些坟上长着青黄色不知名的小草,在晚风中,时而倒下,时而又顽强地挺起身躯。
5、陵园建设
1965年5月,**自治区党委、*拨出专款,为康西瓦陵园修建了纪念碑,为每位烈士立了碑,并正式命名为“康西瓦烈士陵园”。
1996年7月*军区决定将陵园迁往山下,令后辈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给烈士敬礼、敬烟、敬酒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烈士墓,烈士的遗骸让所有再场的人惊呆了:历经34个春秋洗礼,流逝了人们多少尘封的记忆,带走了人们多少如烟的往事,然而,眼前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不仅面容栩栩如生,而且遗体保存得很好。“这说明他们离不开康西瓦,就让他们在康西瓦安息吧!”。从那儿以后,再也没有人提烈士墓搬迁的事情了。
陵园墓区一景
2006年,兰州、*军区、*军区拔出专款对烈士陵园进行了维修,负责这项工作的*军区政治部组织处处长魏鹏告诉记者,康西瓦烈士陵园在高原,多年的风蚀,烈士的坟茔有的都成为了土包,有的纪念碑文被岁月摸得看不见了,维修人员克服高原缺氧、施工难度大等困难,把每位烈士以前的土坟墓,全部用砖和水泥进行硬化,纪念碑文一笔一画地进行清理修复,给烈士陵园加固了围墙,对大门的纪念碑进行了粉刷,就连通往烈士陵园的道路都进行了修整,以崭新的面貌让烈士们在雪域高原长眠。这里已成为和田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历史评价
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们虽然走了,但他们的精神、它们的英魂常在!喀喇昆仑山上的官兵仍把他们视为相伴的战友。每每路过烈士陵园,都要为烈士们点上烟、敬上酒,以示敬仰和祭奠。1996年7月*军区决定将陵园迁往山下,打开烈士墓发现,烈士不仅面容栩栩如生,而且遗体保存得很好。
为不让烈士的英灵孤独,2000年8月,*军区决定把烈士陵园迁至山下。承办者的车拐进去烈士陵园的路口,连爆三次轮胎。先烈们的魂灵已融进了他们誓死保卫的国土,融进了与他们相伴半个多世纪的高原,他们不愿离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