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
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
中文名:学术造假
一般做法: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
属:性: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
曝光源于:2009年
出现地:几乎中国所有高校
1、观点
学术剽窃和学术造假是在冲击科技工作的道德底线,然而,不少的科学工作者却一再地作出不端的行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针对目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地为“生病者”把脉,揪出病因。
杜祥琬说,最严重的是,不少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不再把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反而是利用学术来升官,官本位思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而这群人又恰恰是未来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中科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也直言不讳地说,目前,学术作假的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最可悲的是,在道德下滑文凭造假成风的今天,很多陷入造假泥潭的学者已经将造假看得无所谓,这种社会风气如果延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重庆大学教授祝家麟说。
2、表现
据悉,现在的学术界存在着不少的陋习,比如搞学术包装,遇到论文要进行评审时,就对工作人员和评审员搞小动作;有的院士候选人提出的材料都不真实;院士名人存在多头兼职的现象;更有不少专家,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去发表言论,让学术丧失了权威;还有的专家在搞学术评审时,遇到自己单位的,总感觉抹不开面子;有的单位集体造假,从应试教育延伸到了应试造假;还有的领导*干预论文和作品的评审、评奖,甚至干预到了院士的增选;还有些造假的学者不专心学术研究,忙于跑关系。
3、原因
现在社会环境处于一种浮躁的心态。一些科研学术人员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心态浮躁,某些制度性的严重缺失又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现在的高校行政系统和科研项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校要排行,要综合实力评价,高校*需要科研成果、著名学者。所以,一些高校很难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查。
从造假起步的科研项目一旦做大、做出名声,就更难发现其中的问题。这就是"光环效应"、"马太效应",导致高校科研出现"造星运动"。同时,高校、科研机构还"运作"来许多权威专家给"造星"和项目打包票,科研成果就更加真假难辨。
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领导者的浮躁*导致的。国家从上到下拼命支持科技创新,这种"赶超情节"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在全社会浮躁的心态下,行政干预和社会的迫切愿望给研究人员施加的压力很大,造假往往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
4、对策
学术造假不仅让学术界蒙羞,更让公众对于学者的权威性产生了质疑。论坛上,专家们对症下药,给出多种药方。杜祥琬说,要想解决学术造假,必须从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第一是要从教育体系入手,无论是小学、中学到大学,都要坚持培养不造假不撒谎的道德教育;
第二是制度,如在中国科技领域的科技联席会议制度会议办公室,成立一个对学术行为的调查机构,改进评审机制,建立诚信档案,造假污点全部记录在案,跟随这个人走一生;改变过去科研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
其三是完善法律,对查出有不诚信行为的相关单位和相关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从事医学研究多年,他认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虽然学术造假多半存在于年轻人当中,但是真正该医治的,还是科技工作这个团体。
很多院士专家都提出,科协应当主动承担起监督的任务,一旦发现有学术造假的现象可以向科协投诉,通过调查一旦核实,也必须给公众一个真相,最终还科学研究一个清白之身。
5、措施
现在科学界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即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这不仅达不到师傅带徒弟的效果,反而像牧羊人赶着一群羊,根本达不到指导目的,也给了学术不端可乘之机。防止学术不端有很多措施,其中之一是使用实验记录本。详细记录科研人员从踏进实验室到走出实验室的过程,并且精确到每分钟。这样,既可以对年轻科研者进行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也可以防止造假。读硕士考博士、晋级升职等方面的压力很大,利益的驱动和侥幸心理让部分科研工作者无法坚守清贫。
全世界很少有赛马作弊的丑闻,因为一旦贿赂骑手被发现,骑手将会面临终身禁止参加赛马的惩罚。因此,教育加上严厉的惩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
6、案例
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从造假事件的披露来源地学术打假网站来看,国内存在类似事件的高校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关于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不胜枚举。仅2009年国内影响较大的学术造假事件就有:
2009年3月
●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一稿多投。李庆生主动申请对自己的相关论文进行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
●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爆剽窃论文。浙大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事发后,贺海波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浙大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开发布会指认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海南大学年仅38岁的大学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王凤阳,刚被任命为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就被卷入“学术造假”的漩涡。
2009年5月
●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2009年6月
●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
2009年8月
●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
2009年9月
●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夏纪梅伙同副主任王哲等人,在申报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时,张冠李戴,大肆造假。此事被郭颐顿副教授在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揭露,轰动一时。夏纪梅因此得了“夏骗骗”的外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赖文教授和吴丽丽副教授联名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造假量美国第一
《自然》杂志收到的一份同行评审研究报告称“美国的科研造假倾向显著高于其他国家”,这项发表在《医学伦理学期刊》上的研究采用美国著名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PubMed查找过去十年来被撤销的英文文章数量,以论文第一作者的国别为准,并以错误(包括文字剽窃)和造假(包括数据剽窃、数据造假、数据捏造)作为文章被撤销的两大类原因进行统计得出数据,如图所示。从图看出美国在论文撤销和造假数量上均列第一,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文章被撤销是因为造假,且论文的造假与错误之比也不低。
日本“万能细胞”论文造假
2014年,细胞遗传学、大脑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仍然是热门领域,航空航天作为大国实力较量的焦点从未停歇,科学伦理和危机应对是科技新闻永远需要直面的话题。
2014年年1月,英国《自然》杂志开年第一期,《自然》刊登了两篇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科学家的论文,文章称成功培育出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STAP细胞”。其培养过程简单安全,将从老鼠脾脏取出的细胞放在与红茶酸碱度近似的弱酸性溶液里浸泡25分钟,培养数日后就出现了新细胞。
这篇有望给再生医疗带来新思路的论文备受关注,但很快有众多研究人员在网上宣布该论文存在诸多疑点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随即对研究过程展开调查,确认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的不正当行为,最关键的是,数个重复试验均以失败告终,证明这一实验方法和结论都存在致命错误。
7月2日,《自然》正式撤回了这两篇曾引发巨大反响的细胞论文。8月5日,日本著名细胞生物学专家、小保芳晴子的导师笹井川树悬梁自尽。此次论文造假事件为当事科学家、日本细胞学界和《自然》杂志,都涂上了一抹难以淡化的黑色。最新调查表明,造假“万能细胞”或系混入的胚胎干细胞。
7、相关报道
“论文加工”交易链条
凝聚着知识结晶的论文,如果只是用学术道德来兜底,如果只是通过机械或者电子化的手段验证一下“查重率”,那么,不仅论文,学术和道德,都可以成为交易。
俗话说,天下论文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这方面,广州名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很在行,他们的论文在“查重率”方面能够绝对过关。技巧是,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比如说‘我今天晚餐吃了番茄炒蛋’,他就会说‘我今天晚上食用了鸡蛋炒番茄’,或者是‘西红柿炒鸡蛋作为我的晚饭’。”
名匠公司靠这一手,仅去年就揽了4688.5单论文生意。当然,是通过论文生产线的流水作业完成的,甚至动用了网站竞价的手法。
央视新闻曝光之后,名匠公司被警方“端了”,立案的名义是“涉嫌非法经营罪”。
理论上说,没有买家,就没有论文作假。但这个案子令人震惊之处,并不在于买方市场的旺盛需求,更有这些换汤不换药的论文,能够在正经期刊上“包过”发表,能够在导师们的案头顺利通过。可见这锅“汤”,已不只是买家与卖家之间的浑浊之汤,也是中国学术生态的浑不见底。
现实中,想评职称的,交论文;想毕业拿学位的,交论文……没关系,所有这些,论文生产公司都可以帮你打点。不仅代写,还能包发。12万字的博士论文也可以定制,全款7万,给2万订金就开工。如此论文加工厂,能生产出什么样的学术论文,能把中国知识界的理论水平拉低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今年4月份,南京师范大学陈吉德教授在为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评审时,被某篇已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彻底惊到了。陈教授说,“本着学术道德的底线,我强烈强烈强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一定追查论文的相关单位和作者的责任,并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博士论文能够顺利毕业,说明某些学校的博士培养已经差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陈教授呼唤的学术道德底线在哪儿?在论文代加工企业的流水线上,在学术刊物睁着眼睛印烂文的印刷机上,在毕业季学生和评职称的知识分子与“论文工厂”的现金交易中,在导师与评审们走过场的程序中……因为底线的弹性太大,大到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地步,使得原本该用来兜底的那块布料,成为一部分人兜钱的口袋,连一块遮羞布都没剩下。
陈教授被亮晃了眼的那篇论文,最后有没有召回,貌似还没下文。广州名匠公司大批量论文造假都找不到一个十分合适的立案名义,更何况那些论文买卖已达成、“果子”已到手的受益者。论文交易成功并且通过这些“论文”完成学位或职称等交易的人们,当然对诸如名匠公司这样的论文加工厂是“一致满意”的。他们心里很清楚,他们在糊弄导师和评审们的时候,某些导师和评审们,其实同样在糊弄人。
这么多论文能够成功交易,并且被“买方市场”一致表示满意,被导师和评审们一致鼓掌通过,说明学位与职称的评审制度,已经被一些人把玩到了惊人的地步。凝聚着知识结晶的论文,如果只是用学术道德来兜底,如果只是通过机械或者电子化的手段验证一下“查重率”,那么,不仅论文,学术和道德,都可以成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