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村
河北省藁城市耿村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地处交通要道,人口兴旺,经济繁荣,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这里有丰富的民间故事,被外界所关注。这个不起眼的平原村落,是名副其实的故事王国。是世界上故事家最为集中的地方。据考,耿村故事世代口头传承,已有六百年以上历史。1995年,耿村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2006年6月,耿村故事作为口头文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耿村
地理位置:冀中平原
耕地面积:1300多亩
人数:1200多人
荣誉:1995年,耿村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2006年6月,耿村故事作为口头文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简介
中国故事第一村
河北省藁城市耿村离省会石家庄东偏南四十五公里,一千二百余人。这个不起眼的平原村落,是名副其实的故事王国。是世界上故事家最为集中的地方。在耿村,耄耋之年的老者,年仅几岁的孺子,人人都会讲故事。按照国际上对民间故事家的划分方法,这里聚集了三十三个中型民间故事讲述家和二十二个大型民间故事讲述家。其中,最大者八十六岁,最小的二十三岁。耿村人外出经商、游历、当兵,也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统。由此,经商、讲故事成为这个文化居落的两大古风。据考,耿村故事世代口头传承,已有六百年以上历史。1995年,耿村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2006年6月,耿村故事作为口头文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区位优势
耿村,地处冀中平原,隶属于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镇,280多户,1200多人,1300多亩耕地。自古以来,耿村就处于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上。这里的一、六日集市一直十分繁华。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庙会,吸引着方圆百里的各种客商。形成了一个商品和民间文学的聚散地,积淀成一个民俗文化的大矿。
1987年春,石家庄地区、省和全国有关负责同志相继入村考察,都认为这是一个罕见的民间文学和整个民俗文化的富矿,并相继组织普查20次,被专家称为“耿村文化工程”。
3、故事渊源
耿村故事
据藁城市地名志记载,耿村古为中山国地,相传耿村建于明初,因明太祖朱元璋的义父耿王(耿再辰)埋葬于此而得名。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在这里同元军战败自刎,死后封王葬此,派本县靳氏七人前来看坟守墓,渐渐形成村落,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初称看坟庄,后嫌不雅,改为耿村。故耿村无耿姓,而以靳姓居多。
这里地处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使耿村成了官商纷至的风水宝地。康熙年间,耿村成为贸易集散地。每年农历四月的耿王庙都会吸引各路商贾。这里的一、六日集市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至康熙时期繁盛一时,素有“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荣耀。
客商带来了各种货物,也带来了他们的所见所闻和各地的民风民俗。耿村人外出经商、当兵、游历,也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说。天南海北的故事在这里汇集,爱讲故事的耿村人口口相传。由此,经商、讲故事成为这个文化居落的两大古风。据考证,耿村故事世代口头传承,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流传历史。
4、村景
耿村“故事墙”
漫步耿村主街,两侧青砖墙上,一幅幅图画故事映入眼帘:两袖清风、负荆请罪、千里送鹅毛、寸草春晖……真是一路走一路故事,趣味盎然。走进耿村村委会,正房是200多平方米的“故事厅”,两侧才是20多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室。
走进耿村村委会,横挂着的“耿村故事厅”牌匾引人注目,正房是200多平方米的“故事厅”,两侧是20多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室。“故事厅”四面墙上发黄的照片和题词述说着耿村成为“中国故事第一村”的历史。
5、文化奇观
耿村民间文化是藁城市特有的文化现象,曾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访问。朱元璋时代间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说法。南来北往的商人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奇闻趣事讲给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话讲给他们听,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的耿村民间口头文学。
故事厅前听故事
耿村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上至混沌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下至抗战以来的英烈传奇和当代的新人新事。
为了收集、挖掘和整理耿村民间故事,有关部门先后组织了10次大规模的普查工作,时间持续15年之久,收集出版故事集和故事专集11部,总计1200万字,1998年450万余字的《耿村民间文化大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吸引了数百名中外学者。《耿村民间文化大观》集耿村民间故事、歌谣、话语及研究成果之大成。从一部对开发民间文学宝库具有典范意义的扛鼎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耿村故事记录了一个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堪称一座“金矿”。
耿村被国际关注起源于1991年,由十几个国家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中国耿村国际学术讲座会。他们一致认为,耿村文化现象是世界民间文化的奇观。
截止目前,在耿村已发现男女故事讲述者134人。按照国内外一些专家对民间故事家的划分方法,确定能讲50个以上、100个以下者21人为中型民间故事讲述家。讲100个以上15人为大型民间故事家。最大者80多岁,最小的10岁。有的一家三代都讲故事,还有许多故事夫妻、故事父子、故事兄弟,故事母女。目前,整理出耿村文字资料4630多篇,约5000余万字。自1988年,省召开“耿村民间故事家群及其作品讨论会”以来,先后有139位专家学者到耿村做了考察,对耿村文化现象给予高度评价。日本、美国、法国专家多次来耿村调查、访问,海内外50多家新闻媒体对耿村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报道。
6、引起关注
耿村故事能走出家门,耿村能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故事第一村”,与“报矿人”靳春利和“掘矿者”袁学骏的努力分不开。爱好文学的靳春利向藁城文化馆报告了耿村故事的信息,石家庄市文联原主席袁学骏发现“耿村故事是一座蕴藏不可估量、需要深挖的民间文化富矿”。
1987年至2015年,经历12次大型民间普查,记录整理出耿村民间故事、歌谣等资料7000余篇近5000万字,发现大中型故事讲述者100多人,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收获之多,在河北省都是史无前例的。
7、故事家
按国际方法划分,讲50个完整故事且有代表作品者才能称故事家。耿村能讲故事的最大80多岁,最小6岁,大中型故事家55位。除了故事夫妻,耿村故事村还有一家三代都会讲故事的故事家庭、故事父子、故事兄弟、故事母女等。
张才才在讲故事
侯果果和丈夫张才才一个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一个是*非遗项目传承人,两人还出版了故事合集。作为耿村有名的故事夫妻,老两口曾被邀请去央视录节目。去北京的火车上有一段小插曲:坐在旁边的乘客听说侯果果因为会讲故事要上央视,就请她现场讲一讲一饱耳福,结果听入了迷忘了下车,多坐了一站地才发现。
讲故事这么多年,让老人特别有成就感的是,故事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生活的润滑剂,自己灵机一动现场发挥的段子,还能帮别人消除坏情绪,化解矛盾。“有一年我回娘家。邻居两口子吵架,女的生气了,三天不下地。到她家一看,床上躺着呢。我往桌边那么一站,讲做馒头的故事,招呼她‘发面了,快点起快点起(面发起来)!’她一听就乐了,笑着下了床。”这个劝法话不多却很管用,对方不会觉得尴尬,经这么一劝也有了台阶。
87岁的张才才“耳朵不好使,嘴巴还好用,讲的故事保险是书上没有的”。将地方说唱艺术融入故事的讲述中,增加艺术元素,丰富讲故事的形式,是张才才讲故事的最大特征。侯果果讲起故事来则声情并茂,语言鲜活生动。
而在他们俩生活的河北省藁城长安镇耿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讲故事,被记录下来的会讲故事的人有200多位,故事有4000多个。
8、故事内容
耿村故事的内容也包罗万象,远自开天辟地神话、风物传奇、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历史传说,近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新人物、新时尚,堪称一部较完整的中国民间史,被赞为“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历史冠中华”。藁城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倩说,仔细研究耿村故事会发现,它们是“小故事”讲述“大历史”,不仅仅沿着历史的纵向发展,横向涉及的地域也非常广,“全国大多数省份基本都涉及了”。
9、故事特色
耿村人离不开故事,故事像血液一样,已成为耿村人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王发礼、侯果果、靳瑞菊(左起)在一起交流故事
据说自解放以来耿村一直没有刑事犯罪的记录。用在外打工的王发礼的话说,“过日子谁家也免不了有磕磕绊绊,但我们总是拿故事中的人和事来比照自己,并互相让着对方。遇到想不开的事情,也靠故事中的理儿来解脱。教育小孩,也拿故事说道说道。”
村委会故事厅是办大活动时的正式场合,而田间地头、赶集路上、农家小院、炕前灶头,处处是阵地,不管忙闲,不论长幼,到处是听众。张才长在街边经营着个自行车修理铺,“一边修一边讲,嘿,故事一讲完,车也修好了”。
哪些人最会讲,他们爱讲哪个类型的故事,各有什么特色——这些年一心扑在耿村故事上的靳春利摸了个透。“故事太多了,神话、民间传说、动植物寓言、人物传奇、奇闻逸事,无所不有。还有很多现编的新故事,身边发生的事,有意思的、有意义的,都是故事素材。”靳春利说,乡亲们讲故事也各有各的特点,比方说有些故事口口相传大伙儿都会讲,有的擅长抖包袱,有的动作丰富边讲边演惟妙惟肖,不同的人讲起来还真就不一样。大家伙儿常常聚在一起赛故事,比比谁的故事新,谁讲得更好。
耿村人善讲故事,讽刺则犀利尖锐,骂人则痛快淋漓,幽默则妙趣横生,论理则入木三分。
讲故事、听故事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拉家常用故事,教育子女用故事,开导自己用故事,劝解他人也用故事。为人处世的道理,故事一讲就明白。
在经历磨难时,耿村人愿意用故事中的坚强人物来激励自己,用讲故事来排遣心中的苦闷。靳景祥等故事家“*”时因讲故事受过冲击,一生几起几落,民间故事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耿村人坚信,“你可以很穷,但会讲故事,照样会得到尊重。”
10、国际交流
1989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文学年会上,中国民协副主席贾芝特别介绍了耿村民间故事普查及耿村故事家群,打开了耿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门。耿村民间故事也从这时起,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游客的目光。
耿村故事家
1997年至2006年,有220多人次外国朋友到耿村进行文化交流,日本昔话学会会长野村纯一先生作了“扶桑故事,耿村源头”的题词。
靳春利告诉记者,美国女娲故事讲述团2002年开始多次来到耿村交流,“其中一次印象特别深,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因为耿村故事特意回乡的17岁华裔女孩。”女孩在美国长大,老家在河北石家庄,但从未回来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喜爱民间故事的她在课本上看到了民间故事村耿村,并得知耿村是河北的一个小村庄。当时关于耿村的报道很少,她问过父母,但他们不知耿村在哪里,于是给老家的小姨打电话。小姨找到市文联一问,耿村离石家庄市只有四五十公里。这个消息让女孩非常激动,她决定马上要回来看看,看看老家,看看神秘的故事村。于是,她作为女娲故事团的联络员先行来到耿村,在这里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中秋节。耿村民间故事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
2010年10月3日,在藁城耿村村西口,村民们敲起了锣鼓,扭起了秧歌,村民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迎接他们尊贵的客人――美国女娲故事代表团的12位团员。在原石家庄地委副书记李国华、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马荣川的陪同下,美国女娲故事代表团的团员们热情地和乡亲们打着招呼。犹如多日不见的朋友,一见面就拉起手,嘘寒问暖起来。在锣鼓声中,李国华、袁学骏、马荣川等和美国故事代表团的成员们,来到耿村故事厅和故事家们见面,并互相做了自我介绍。团长罗伯特先生还特意介绍,伊莲和红丽雅由于种种原因这次不能来耿村深表遗憾,委托他向耿村人民问候,还比划着伊莲胖胖的样子,问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她们。全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好客的耿村人们对她们的想念之情。
11、所获荣誉
1995年,耿村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
截至2017年2月,关于耿村民间故事的专著有18部,共计955万字。其中2006年出版的《耿村一千零一夜》,收录了一千多个精选的耿村故事,既有传统的民间口头故事,又有世纪之初产生的当代人物的笑话和新幻想故事,可谓耿村民间故事的一次集中展演,被誉为“中国版的《一千零一夜》”,并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6年6月,耿村故事作为口头文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评价
中外专家对耿村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的挖掘整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耿村故事的发掘是对世界民族文化研究的贡献”。
*著名民间文学专家金荣华教授称:“耿村故事的规模是世界第一的。”
13、接力传承
“故事家庭”接力传承
让历史悠久的耿村故事更好地流传下去,是耿村人的心愿。
侯果果告诉记者,不仅她和老伴儿爱讲故事,儿媳也是一个中型故事家,今年17岁的孙女性格开朗,故事张口就来。
今年63岁的靳瑞菊,一家三代都是故事家。她的母亲是孙胜台,名声在外,曾多次给专家团队讲故事,是耿村女故事家的代表。靳瑞菊的三个女儿,有两个是故事家。
55岁的王发礼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从小就经常到大伯家听故事,“大伯是大故事家,能讲四五百个事故”。除了家庭传承的故事,王发礼的故事来源还有外出打工时的所见所闻。他讲的故事往往短小精悍,生动幽默,又能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很有时代气息,成为耿村中青年故事讲述家的代表。王发礼的妻子擅长讲故事,她的母亲是一名大型故事家,很多故事从母亲那里传承而来。现在,王发礼的女儿在晋州经营一家熟食店,耿村故事帮她吸引了很多顾客,“不少人是奔着听故事来的”。
故事夫妻、故事家庭是耿村故事传承的一大特色,血缘和姻亲关系成为故事传承的链条。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耿村的故事流淌成河,热爱民间文学的年轻一代,肩负起耿村民间文学的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