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
史思明(703年—761年),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从禄山讨契丹,表任平卢兵马使。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及安庆绪杀禄山自立为帝,他为唐师所败,退保邺城,降唐,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肃宗恐其再反,计谋杀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年号应天。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今河南安阳)之围,杀庆绪,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
人物姓名:阿史那·崒干
时代:唐代
所属政权:唐;大燕
性别:男
民族:突厥
生年:703
卒年:761
出生地: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
陵墓:史思明墓位于北京丰台区王佐乡林家坟西约100米处,地面有高大的封土堆,当地称之为“大疙瘩”。农民长年在此取土,封土取尽后露出汉白玉石块和石条。
身份:范阳节度使;大圣燕王
官职:大圣燕王,燕帝
配偶:辛皇后
父亲:不详
母亲:不详
子女:史朝义史朝英
1、主要成就
安史之乱
2、代表作品
安史之乱
3、相关历史事件
发起安史之乱
4、相关历史人物
安禄山
5、相关典故
料敌若神
6、人物生平
史思明,原名..干,是营州宁夷州突厥杂胡人。面容瘦削,胡须头发稀疏,耸肩驼背,凹眼睛歪鼻梁。性情急躁。他跟安禄山是同乡,比安禄山早一天出生,史思明“除日”生,安禄山“岁日”生。长大成人后,成为好友,都以骁勇出名。开始伺奉特进乌知义,每次派他们骑马侦察敌情,一定会活捉敌人回来。又懂多种民族语言,跟安禄山一起当过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张守王圭任幽州节度时,奏请朝廷任命他为折冲。玄宗天宝初年,多次立下战功,得到将军头衔,主持平卢军事务。曾到朝廷奏事,玄宗赐给他座位,跟他交谈,对他的才干非常惊奇。问他的年龄,回答说:“四十岁了。”玄宗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你的显贵还在后头,努力干吧。”提升为大将军、北平太守。天宝十一年(752),安禄山奏请朝廷授予史思明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公元755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由此拉开了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安禄山所率领的叛军一路南下,直攻东都洛阳。随后经潼关一战之后,又占领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地区。安禄山起兵反叛之初,既是安禄山的心腹又任平卢兵马使的史思明参与反唐军队。不过,他并没有跟随安禄山南下,而是在巩固叛军的后方,与唐朝北方各路军队展开争夺战。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接受臣子们朝拜,疮痛发作就中途结束了。第二年改年号为乾元元年(758)。四月,肃宗任命乌承恩为副使,命他窥伺史思明的过错伺机杀掉他。当年,乌承恩的父亲乌知义任节度,史思明曾经侍奉乌知义,并且有着为乌承恩开释罪责的恩惠。李光弼凭这些断定史思明对乌承恩不会猜疑,就想靠这设置圈套杀掉史思明。这年十月,郭子仪率领九镇部队围攻相州,安庆绪派人溜出城去向史思明请求援救,史思明害怕官军的强大兵力,不敢发兵。十二月,萧华领着魏州人马归顺朝廷,朝廷派遣崔光远接替萧华镇守魏州。史思明进攻魏州夺取了州城,崔光远逃到黄河以南。史思明在魏州*了三万人,平地上的血水流了好几天,就是肃宗乾元二年(759)正月初一。史思明在魏州城北边筑起祭坛,盗用帝号叫大圣燕王,任命周贽为行军司马。史思明进军陕州,被官军阻击在姜子坂,战斗不利,退守永宁。后发生兵变,史思明被带到柳泉驿后,绞死了。
7、个人作品名言
不详
8、历史评价
史思明与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沉重的打击了唐朝的统治,自此兴盛一时的唐王朝,逐步没落。虽然安禄山、史思明两个叛贼只*了七年,但使中原动荡,千万生命死于军乱,与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以及党争之祸,最终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