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卿镇
梓潼县长卿镇位于城乡结合部。幅员面积67.8平方公里。2002年初,县府在城南建立了经济产业园区,将原长卿镇压所辖的南桥村和幸福村及一个居委会共5211人以及重点企业全部划归产业园区后,现在的长卿镇还有6个农业村、47农业合作社,农业户2202户,农业人口7123人,耕地面积8608亩,其中:田4007亩,地4601亩,山林面积:173公顷,(其中:村集体林场面积316亩);水塘面积410亩,困园面积913亩;2002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381万元(不含产业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76元。
中文名:长卿镇
行政代码:510725101
身份证前6位:510725
长途区号:0816
邮政编码:622150
隶属政区:梓潼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川B
辖区面积:67.8km2
1、地方简介
长卿镇
梓潼县长卿镇位于城乡结合部。幅员面积67.8平方公里。2002年初,县府在城南建立了经济产业园区,将原长卿镇压所辖的南桥村和幸福村及一个居委会共5211人以及重点企业全部划归产业园区后,现在的长卿镇还有6个农业村、47农业合作社,农业户2202户,农业人口7123人,耕地面积8608亩,其中:田4007亩,地4601亩,山林面积:173公顷,(其中:村集体林场面积316亩);水塘面积410亩,困园面积913亩;2002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381万元(不含产业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76元。
2、基础设施
梓潼县长卿镇耕地面积7631亩,境内企业28家。绵梓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幸福村、南桥、灵童村、中心村、松垭村修建了通村水泥路,灵童村、中心两个村还修建了通社水泥路,长卿镇形成了镇通村、村社、社通户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络。长卿镇水利资源丰富,有大型水库1座,武引渠系纵贯长卿镇。8个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辖区内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都建有移动电话基站,8个村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有线和无线通讯覆盖率达95%以上。镇内有初级中学1所、镇中心小学1所,村小1所,幼儿园3所,医院3所,村卫生医疗点11处
3、历史沿革
长卿镇
梓潼县长卿镇历史悠久,因司马相如(字长卿)读书台而得名。境内的长卿山是七曲山大庙古柏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区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上有著名的司马相如读书台、唐宋石刻,长卿山东面山脚下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邺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贞洁牌坊”。站在长卿山可全观潼城,北望七曲山大庙,东揽崇文塔景区,潼江之水自北而来蜿蜒南下,风景秀丽、美不胜收,让你流连忘返。1999年县人大常委会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为“登高节”,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前来登高观望美景。2002年被中宣部、国家计生委授予“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授予“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光荣称号,被命名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5年被绵阳市委、市*命名为“安全生产示范镇”。
4、经济发展
长卿镇国民生产总值24898万元,农业总产值达8918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070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203万元。耕地总面积25796.56亩,土质肥沃,种植业以水稻、小麦为主,盛产优质脐橙等水果,2003年总产量达1800万公斤,养殖业肉猪、羊、牛、鸡和鱼等家禽畜为主,2003年养殖业总产值4180万元。现有各类企业18家,年总产值1.18亿元,以加工性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卫生、防疫、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除少数分布在各村外,其余大部分集中于镇内的高板、石龙、风树三个村。
5、地方人口
长卿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5195
男:7722
女:7473
家庭户户数:4762
家庭户总人口(总):15161
家庭户男:7700
家庭户女:7461
0-14岁(总):2926
0-14岁男:1499
0-14岁女:1427
15-64岁(总):11205
15-64岁男:5748
15-64岁女:5457
65岁及以上(总):1064
65岁及以上男:475
65岁及以上女:58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3245
6、行政区划
长卿镇区划
510725101001123南桥社区
510725101201122南桥村民委员会
510725101202122幸福村民委员会
510725101203121石河村民委员会
510725101204220灵童村民委员会
510725101205220中心村民委员会
510725101206220松垭村民委员会
510725101207220长卿村民委员会
510725101208220潼江村民委员会
7、地方特产
许州凉粉
许州凉粉
许州凉粉是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许州镇的特产。许州的凉粉可谓是做工考究,口感好,细腻,具有梓潼地域特色。
许州是梓潼的一个镇。地处梓潼河的上游,七曲山的下侧。地道的许州凉粉做工考究,不像一般的凉粉那么容易“断”,一般的不是太软(往往很粘),就是太干(躁,口感不好,)。而许州的凉粉可谓是恰倒好处,口感好,细腻。加上好的调料(有的人说,吃凉粉就是吃调料。这个话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可见调料的重要),让你胃口大开,绯语言可以表达哦。
许州凉粉的做法:
1、选料:无霉变的普通大米均可,也可用碎米作原料。
2、浸泡:把大米洗净除去杂物,用水浸泡4-5小时。同时另取洁白、纯净的优质石灰,加水溶化成饱和石灰水,让其自然澄清,取其上清液装好备用。制作材料(12张)
3、磨浆:大米浸泡后,连水带米在石磨(钢磨或粉碎机)上磨成米浆,盛入锅中。
4、熬煮:用旺火将锅中米浆熬沸,然后以小火熬煎,并用一木棒在锅中不断搅动。这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石灰水缓缓注进锅中,使米浆凝固。石灰水的用量,可根据对凉粉老嫩程度的不同要求略有差别,以做到无苦涩味为宜。一般1kg大米用100-200g饱和石灰水。加过石灰水的米浆还须熬一下(不断搅动,以防糊各式凉粉成品(20张)锅),当用锅铲挑起一点米浆,其粘度恰好处在似滴非滴状态,并在铲上呈一处状,表示火候已到,应及时舀出。
5、盛在瓷盆中,让其自然凉透后,翻倒在有清洁湿布的案板上即可。
8、附近景点
“两弹”城旧址
“两弹”城旧址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指当年为发展中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研制“两弹”(原子弹和导弹)的中心。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当年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强军事实力,研制发展高能物理,热-的地方。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曾聚集中国国家科技精英,为**倾注心血,举世瞩目的人杰地灵之地。
中国“两弹”城旧址,位于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区过渡的绵阳市梓潼县城西郊长卿山西麓,占地有数平方公里。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向*过渡的实现,*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64年5月以后,在美、苏两国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的情况下,经济工作中备战的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大规模的三线(战略后方)建设开始布局。为此,*决定对一、二线建设采取“停”、“缩”、“搬”、“分”、“帮”的方针,实际上是对国民经济的又一次大调整。
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早在1958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聂荣臻主持下迈开了步伐。1961年*作出以研制“两弹”(原子弹和导弹)为中心,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重大决策。1962年11月,*成立以-为首,包括聂荣臻、罗瑞卿等在内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负责组织和领导两弹的研制。*指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经过广大科技人员、解放军指战员以及有关部门的职工、*的努力,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0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这集中地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我国自力更生取得这一辉煌成就,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申明: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是-而为的,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
根据*这一政策,战略决策和部署,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党*从备战的角度,在西南、西北地区进行的以形成国家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建设。1964年,0*根据*主席的建议,正式作出了“三线”建设的决定。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开始进行。*将四川确定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绵阳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西北边缘是山高谷深的龙门山脉,向东南地势渐次降低,形成盆周山区,很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自然条件,全地区19个县、有近千万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有宝成铁路通过和地方公路的发展,各方条件改善,国家“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又在绵阳各地安排了一大批大型骨干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加上资源丰富,气候条件温和,是“三线”建设布点比较理想的地域。梓潼县地处绵阳东北面,以低山丘陵为主,其中低山占幅员面积的39.8%,丘陵占45.3%,平坝占14.9%,以潼江河为界,东部以深丘为主,海拔一般在800米左右,西部以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500—600米之间。潼江河沿岸为冲积平坝,多如串珠,地势平坦开阔。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935.8毫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林木葱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梓潼建县历史悠久,地当金牛蜀道南段和“三百长程十万树”的翠云廊,剑门蜀道,国道108线穿境而过,东北距首都北京市2048公里,西南距省会成都192公里,距绵阳市区47公里,西距宝成铁路小溪坝火车站57公里,全县幅员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当时总人口32万多人,梓潼是进行“三线”建设比较理想的地域之一。
1965年5月,*批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绵阳建设科研基地。经过勘测选点,分布在安县、梓潼、剑阁共有15个项目。研究院院部被定点选在梓潼。从1965年下半年开始,国营曙光机械公司(即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的设计院等单位陆续从青海等地迁来梓潼,开始勘测设计,随着曙光公司(当时也称九院)的迁进,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工程部队和内卫警察部队8040、8342、7983、0056等部队,核工业部的二十三、二十四公司等大型建设工程公司也进驻梓潼,修厂房、筑公路、架桥梁,在县境从南到北摆开了“三线”建设的大战场,梓潼人民也热烈地欢迎“三线”建设大军的到来,腾房屋,让土地,种蔬菜,筛沙石,烧砖瓦,打石头,修桥补路,安全保卫,从各方面竭尽全力地支援“三线”建设,县里建立了“三线”建设的“支重办公室”,专门负责联系协调支援“三线”建设方面的工作,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线”建设在梓潼的展开,特别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及所属各科研所室在梓潼以如此浩大的规模布点和迅速开建,给梓潼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天赐良机,给梓潼人民带来了福音,县里的道路交通,水源供给,电力照明、城市发展、生活水平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布点在梓潼,*的*也常来梓潼,特别是研制“两弹”的元勋邓稼先更长期工作生活在梓潼,负责国防科工委的将军张爱萍也常驻梓潼。梓潼聚集了很多国家研究尖端科技的专家和精英,使这块古老美丽的大地,更增添了现代尖端科技的神奇。
后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际间军备竞赛的和缓,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解决条块分割,过于分散,运输战线长等矛盾,以发挥适当集中研究,促进由军品向民品转变。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繁荣等,经党*、国务院、-批准,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称核九院)院部等基地由梓潼城西长卿山麓白家湾,迁至绵阳市游仙区紧邻涪江之东的周家湾和申家湾,在此建立新的科研基地。由于迁建工程的方案是1983年9月敲定的,所以定工程代号为“839”工程。此后,新的科研基地逐步兴建和完善,旧的基地逐步完成历史任务。随着新基地的建成完善和使用,原来的科研机构人员逐步撤离梓潼旧址,这些闲置的原国有资产,除有一部分留下作安置原九院的一些离退休职工等用,由九院安排人员自己使用管理外,剩下的大部分房屋等资产,转移划拨给梓潼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
现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核九院)的科研基地虽已迁移到了绵阳,但原“两弹”城的旧址仍作为中国发展国防尖端科技的基地,作为历史的见证留存下来,成为国家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一永载于历史,原九院人员与梓潼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永存于天地间,梓潼人民永远怀念原九院在梓潼的二十多年的日日夜夜,“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工作室,邓稼先和其他科学家的旧居,国防科工委将军张爱萍和其他*住过的将军楼,如今都还赫然矗立,“两弹”城的花草树木都在茂盛成长和开放,小鸟们在和平的天地里啁啾飞翔,蓝天白云下笑语频传,歌声飞扬……。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永远抹不去的红色记忆!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进行红色旅游,对青少年和全体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基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