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树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枝有小瘤状皮孔,无毛或稍被黄褐色簇状毛。冬芽有1-2对卵状披针形鳞片。叶革质,椭圆形、长圆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稀近圆形,长7-20厘米,上部有不规则浅波状锯齿或近全缘,两面无毛或脉散生簇状微毛,下面有时散生暗红色微腺点,脉腋常有集聚簇状毛和趾蹼状小孔,侧脉5-6对,弧形,近缘前网结;叶柄长1-2(3)厘米,无毛或被簇状微毛。圆锥;iW顶生或生于侧生短枝,宽尖塔形,长(3.5-)6-13.5厘米,无毛或散生簇状毛,总花梗长达10厘米,扁,有淡黄色小瘤状突起;苞片长不及1厘米,宽不及2毫米。花芳香,通常生于序轴第2-3级分枝,无梗或有短梗;萼筒筒状钟形,长2-2.5毫米,无毛,萼檐碟状,齿宽三角形;花冠无毛,白色,后黄白色,辐状,径约7毫米,筒部长约2毫米,裂片反折,圆卵形,长2-3毫米:雄蕊稍超出花冠裂片。果熟时红色,后黑色,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约8毫米:核卵状椭圆形,长约7毫米,有深腹沟。花期4-5月,果期7-9月。
中文学名:珊瑚树
拉丁学名:ViburnumodoratissimumKer.-Gawl.
别称:早禾树,极香荚迷
拼音:shanhushu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川续断目
科:忍冬科
属:荚蒾属
1、别称
早禾树,极香荚迷
2、形态特征
株: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枝:枝有小瘤状皮孔,无毛或稍被黄褐色簇状毛。冬芽有1-2对卵状披针形鳞片。
叶:叶革质,椭圆形、长圆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稀近圆形,长7-20厘米,上部有不规则浅波状锯齿或近全缘,两面无毛或脉散生簇状微毛,下面有时散生暗红色微腺点,脉腋常有集聚簇状毛和趾蹼状小孔,侧脉5-6对,弧形,近缘前网结;叶柄长1-2(3)厘米,无毛或被簇状微毛。
花:圆锥;iW顶生或生于侧生短枝,宽尖塔形,长(3.5-)6-13.5厘米,无毛或散生簇状毛,总花梗长达10厘米,扁,有淡黄色小瘤状突起;苞片长不及1厘米,宽不及2毫米。花芳香,通常生于序轴第2-3级分枝,无梗或有短梗;萼筒筒状钟形,长2-2.5毫米,无毛,萼檐碟状,齿宽三角形;花冠无毛,白色,后黄白色,辐状,径约7毫米,筒部长约2毫米,裂片反折,圆卵形,长2-3毫米:雄蕊稍超出花冠裂片。
果:果熟时红色,后黑色,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约8毫米:核卵状椭圆形,长约7毫米,有深腹沟。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枝有小瘤状皮孔,无毛或稍被黄褐色簇状毛。冬芽有1-2对卵状披针形鳞片。叶革质,椭圆形、长圆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稀近圆形,长7-20厘米,上部有不规则浅波状锯齿或近全缘,两面无毛或脉散生簇状微毛,下面有时散生暗红色微腺点,脉腋常有集聚簇状毛和趾蹼状小孔,侧脉5-6对,弧形,近缘前网结;叶柄长1-2(3)厘米,无毛或被簇状微毛。圆锥;iW顶生或生于侧生短枝,宽尖塔形,长(3.5-)6-13.5厘米,无毛或散生簇状毛,总花梗长达10厘米,扁,有淡黄色小瘤状突起;苞片长不及1厘米,宽不及2毫米。花芳香,通常生于序轴第2-3级分枝,无梗或有短梗;萼筒筒状钟形,长2-2.5毫米,无毛,萼檐碟状,齿宽三角形;花冠无毛,白色,后黄白色,辐状,径约7毫米,筒部长约2毫米,裂片反折,圆卵形,长2-3毫米:雄蕊稍超出花冠裂片。果熟时红色,后黑色,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约8毫米:核卵状椭圆形,长约7毫米,有深腹沟。花期4-5月,果期7-9月。
3、产地分布
分布:印度东部、缅甸北部、泰国及越南
产地:浙江北部、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东部、云南东南部及南部
生境:山谷密林中溪旁蔽荫处、疏林中向阳地或平地灌丛中
海拔:200-1300米
4、功能用途
功用:根和叶入药,广东民间以鲜叶捣烂外敷治跌打肿痛和骨折;亦作兽药,治牛、猪感冒发热和跌打损伤
5、分类文献
ViburnumodoratissimumKer-Gawl.inBot.Reg.6:t.456.1820;DunnetTutch.inKewBull.add.ser.10:122.1912;侯宽昭等,广州植物志519,图282.1956;海南植物志3:365.1974;徐炳声,植物分类学报13(1):112.1975;中国高等植物图鉴4:308,图6029.1975.——ThyrsosmachinensisRafin.Sylv.Tellur.130.1838.——Microtinusodoratissimus(Ker-Gawl.)Oerst.inVidensk.Meddel.Naturh.For.Rjobenh.12(ViburniGen.Adumb.29.1861):294,t.6,fig.7-10.1860.——V.odoranssimumKer-Gawl.var.conspersumW.W.SmithinNotesBot.Gard.Edinb.9:140.191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