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中关村第一小学

科普小知识 2024-04-16 22:49:43
...

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地处北京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地带。创建于1949年,与新中国一起诞生、共同成长。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逐步发展壮大,1998年创办寄宿部(现已和天秀部合并),2003年新建天秀部,2010年合并北宫门小学建立党校部。

中文名:中关村第一小学

英文名:Beijingzhongguancunfirstprimaryschool

简称:中关村一小

校训:六十年艰苦奋斗,一甲子春华秋

创办时间:1949年

类别:公立小学

所处城市:北京

1、学校简介

由最初的一处校址发展成为一校三址,拥有117个教学班,5000余名学生,近300名教职员工的规模办学的大校。2010年中关村一小与北宫门小学合并,北宫门小学更名为“中关村一小党校部”,已不再是一校三址,而是由最初的一处校址发展成为一校四址。2003年成立国际部,具有招收境内外外籍学生的资格,并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学校有特级教师1人,学校有中学高级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5人,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22人。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先进。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带动学校教育、学科教学走在市区乃至全国之首。


2、历史沿革

1958年,随着中国科学院不断发展扩大,为更好解决子女入学问题,科学院出资兴建此校址,保福寺小学迁入,学校更名为“中关村小学”,由此中关村小学变为完全小学。学校教职工在摸索中,形成了“见工作就上,见困难就闯,见荣誉就让,见后进就帮”的工作作风。在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郭沫若、张劲夫等社会知名人士也经常来到师生中间,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力争上游,争取早日成为祖国栋梁。

1971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中关村小学由创办初期的17个教学班发展到近60个教学班。为了更好地解决“二部制”,满足中国科学院子女入学问题,从学校分出24个教学班,成立中关村第二小学,中关村小学也同时更名为“中关村第一小学”。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关村第一小学的办学规模又进一步扩大。1981年,海淀教委再一次调整学校办学布局,以一墙之隔划分出中关村第三小学。

1986年,为了进一步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扩大办学规模,学校先后建成了新教学东楼和小南楼。并申请重建教学主楼。在市财政、海淀教委和中科院各院所的支持下,1990年底,中关村第一小学主教学楼重修工程正式启动。在此期间,全体师生搬迁到知春里中学上课。新教学主楼重建工程历时两年,楼高五层,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扩充教室二十余间。在1992年8月30日新学年开始之际落成使用。

1997年,随着北京经济的稳步增长,学校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办学标准也不断提高,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已无法满足中关村第一小学迅速发展的脚步。学校因地制宜,自筹资金,在教学主楼与东楼之间建起一座三层的过街楼,既打开了一条连接两楼的通道又新开辟了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教室、宇航教室、机器人教室、创新操作间、天文教室等八间专业教室。为培养中关村第一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加突出特长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过街楼的修建,统一了学校的建筑风格,改变了校容校貌,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提升了校园文化品味。至此,中关村第一小学的总占地面积达到了14600平方米,共有常规教室58间,专业教室21间。

1998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日益强烈,学校因此创办了寄宿部。寄宿校址位于空军指挥学院院内,由教学楼和住宿楼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8100平方米,能容纳近1000名学生住宿。寄宿部秉承中关村第一小学风范,坚持“三心换一心”,用老师们的爱心、耐心、细心换取家长的放心。11年间,学校先后接收了众多归国人员子女和北京市高科技人才的子女入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如今的寄宿部已由最初的12个教学班扩大为24个教学班。

1999年6月,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纪元。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2002年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在弘扬学校优秀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中关村第一小学迅速进入课改理念的解读与探索。为了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步转变,2002年至2009年七年间,每一位教师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带着课改印记的痛苦而幸福的自我“蜕变”。学校的课程改革也逐步走向深入。

2003年,随着小区配套教育成为人民生活的关注点,海淀区教工委、教委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将天秀小区内的配套小学由中关村一小承办,这是中关村第一小学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天秀校区占地面积19395平方米,可容纳42个教学班,1800名学生就读,800余名学生寄宿。2004年,中关村第一小学创办了北京市海淀区第一所由公办小学开设的国际部,直接从国外招收留学生,开设国际课程,先后有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学生在此就读,中关村第一小学国际部的成立为国内教育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4年,中关村第一小学初步形成了走读和寄宿,本部和分部,国内与国际教育相结合的“一体两翼”的规模办学格局。同年7月,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制定了《实施三三工程打造国际品牌——中关村第一小学2010发展纲要》,确立了学校“立足北京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总目标,为学校今后十年的发展勾画出了一幅宏伟蓝图。10月26日,“我与*同龄”中关村第一小学55周年校庆庆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标志着中关村第一小学将以更强大的实力、更高远的视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05年,中关村第一小学在多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自主教育”的实践研究工作,将课堂教学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学校的课程改革也由此进入以彰显师生个性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层面。此时,中关村第一小学总占地面积42095平方米,拥有283名教职工,市区、学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全体教师的56.1%,共5300名学生在校就读,成立200多个学生社团,3000人次在国际、国内及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奖。

2009年,学校在本部校园举办中关村第一小学60周年校庆活动,各级领导、学校校友、老校长等出席了庆典。

2010年,中关村第一小学接收原北宫门小学,改为中关村第一小学党校部,学校整体规模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3、管理模式

中关村第一小学一校三址,在学校规模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学校宏观管理与各部特色发展间的矛盾,减少各部、各部门间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学校逐步进行了管理模式的变革,形成了以“三轨”管理模式为特色的管理创新,第一轨:职能部门,包括行政、教学、德育、后勤四个职能部门;第二轨:三个中心。即:学生成长服务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研修中心、校本课程研究中心。第三轨:项目负责制,就某一项具体工作招聘项目负责人,成立项目组,协调各职能部门。“三轨”管理模式改变了学校以往只强调纵向管理的做法,加强了对重点工作的横向管理,实现了由线条管理向网状管理的转变。为了让管理真正落地,学校还建立了“一日校长制”、“年级组长负责制”、“每年十件实事制”等发展性校本机制。

4、培养模式

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具备更加敏锐的思维、准确的判断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而基础教育阶段,虽然学生的课程量比较大,但是设置方式不够灵活,学生的涉猎面不广,实践操作类的课程明显不足。据此,2010年,中关村一小开始创新开设“菜单式”自主选修课程,现已推进到一、二两个年级,目前学校共有39位各科教师参与的“菜单”课程的建设中,开设课程总量达到63门,课程内容涉及科技、体育、艺术、心理等多个领域。为了丰富课程内容,给学生带来更宽阔的视野,该校还特别邀请更多学校社区内的科研单位、学校共建单位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来。“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在授课方式上打破惯有的讲授式,以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等深度参与的方式为主。“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把选择课程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主选择自己适合的、感兴趣的学习项目,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也强化了学生会选择、敢选择、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和习惯,只有先对自己负责,当他们步入社会后才有可能把这种责任感发展成为对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批评质疑的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素质。为了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教而忽略学生学的现象,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提出以三个转变为主要途径的自主教学理念,包括:从讲授到交流,从教材到学材,从接球到发球,并以改革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为切入点,提出“10+30>40”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

时间分配的改变引导教师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在实践研究中梳理提炼了一系列有效的“十分钟自学”策略:包括“学习方案”导学、“问题链”探究、“小先生”助教等。此外,学校还注重完善过程性评价机制,从本质上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5、办学理念

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

“自主发展”,倡导做自己的主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具有自己的选择权、决策权、管理权;强调激发自我潜能,追求一种有引导的自然成长,而非被动遵从;追求一种在“自我”基础上的提高,而非整齐划一。

“主动适应”,是在自主基础上对发展环境的一种协调和适应,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融合,是“自主发展”更为广阔的视野思考和发展依据,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自我超越”,强调回应与满足每一个个体与群体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并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在“自主发展”和“主动适应”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个人发展的更高阶段。

“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环,形成完整的动力系统。与学校新的发展时期的必然需求相适应,促进学校发展迈进一个新的阶段。

上一篇: 汇师小学

下一篇: 万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