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栎
蒙古栎也称柞树,落叶乔木,是国家二级珍贵树种,树高可达30米,树径1米;喜光、耐寒;树皮呈灰褐色,树冠卵圆形,叶片倒卵形,雌雄同株,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种子具肉质子叶。
中文学名:蒙古栎
拉丁学名:Quecusmongolica
别名:柞木,柞栎,蒙栎,凿刺树,冬青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山毛榉目
科:壳斗科
属:栎属
种:蒙古栎
花期:4-5月
生态性状:喜光植物
观赏性分类:观花植物,观果植物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华中地区亦少量分布。在俄罗斯、日本、蒙古及朝鲜半岛有分布
1、形态特征
蒙古栎
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达1米。树冠卵圆形。树皮暗灰色,深纵裂,小枝粗壮,栗褐色,无毛,幼枝具棱。叶常集生枝端,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7~20cm,先端短钝或短凸尖,基部窄圆或近耳形,叶缘具深波状缺刻,具7~10对圆钝齿或粗齿,幼时沿叶脉有毛,后渐脱落,仅背面脉上有毛,侧脉8~15对;叶柄短,仅0.2~0.5cm,疏生绒毛。
花雌雄同株,雄花序为下垂葇荑花序,长5~7cm,轴近无毛;雌花序长约1cm,有花4~5朵,但只有1~2朵花结果。总苞杯状,包果1/2~1/3,壁厚;苞鳞三角状卵状,背部呈半球形瘤状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坚果单生,卵形或长卵形,长2~2.3cm,径1.3~1.8cm,小枝粗壮,栗褐色,无毛。叶长集生在枝端,倒卵形,长7-20厘米,先端钝圆,基部窄或近耳形,缘具深波状缺刻,侧脉8-15对,仅背面脉上有毛;叶柄短,仅2-5毫米,疏生绒毛。坚果卵形;总苞浅碗状,鳞片呈瘤状。花期5-6月;果9-10月成熟。地下萌发,子叶柄长约3毫米,淡绿色。幼茎绿色,有白色平伏毛,老则稀疏。不发育的初生叶6—8,最初两片对生,以后则为互生,披针形,褐色,发育叶互生,倒卵状椭圆形,或矩圆形,长4.8--8.5厘米,宽2.8—5.5厘米,有粗而尖的缺齿,叶上、下主侧脉有白色细毛,柄长约2毫米,有白色的细毛,托叶线形,绿色。根颈茎5毫米,主根发达,侧根细,平展,黄褐色。
2、生长习性
喜光树种,在侧方庇荫条件下,生长较快。适应性强,耐火,耐干旱瘠薄,耐寒性强,能耐-50℃低温。喜温凉气候,喜中性至酸性土壤,通常生于向阳干燥山坡。深根性,主根发达,不耐移植。
3、主要用途
蒙古栎地板
蒙古栎是营造防风林、水源涵养林及防火林的优良树种,孤植、丛植或与其它树木混交成林均甚适宜。不但需要保护,还可以进行人工培植。园林中可植作园景树或行道树,树形好者可为孤植树做观赏用。
木材边材淡褐色,心材淡灰褐色,材质坚硬,耐腐力强,可供车船、建筑、坑木等用材,压缩木可供作机械零件。
叶可饲柞蚕;种子可酿酒或作饲料,树皮入药可止泻以及治痢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