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上热下寒证

科普小知识2022-12-24 20:32:24
...

上热下寒证,泛指上部有寒、下部有热,热证、寒证同时出现的一类的证候。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一。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症,症见足胫寒冷,而面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症候之一。

1、概述

上热下寒证,泛指上部有寒、下部有热,热证、寒证同时出现的一类的证候。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一。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症,症见足胫寒冷,而面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症候之一。

2、病因病机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虚实互见之候。其病位虽在脾胃,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肾、大小肠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3、临床表现

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

4、辨证施治

(一)内治法

1.上假热而下真寒

证候:此症上焦火盛,吐痰如涌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盖衣,而下身冰冷。治则:上病下治。方药:附子、熟地(半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山萸、麦冬、茯苓、五味子、丹皮、泽泻、肉桂。用法:水十碗,煎三碗,探冷与服,其渣再用水三碗,煎一碗,一气服之。

2.上热下寒腹痛欲呕

证候: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治则: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主方:黄连汤。方药: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用法: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

3.上热下寒、寒格吐利

证候:口微燥,入口即吐,胸间痞闷,脉虚数。治则:温中寒,泄上热。主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用法: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乌贼骨;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香附;胁肋痛者,可加白芍、当归、川楝;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苍术、广木香;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地榆炭、白芨,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4.下元虚寒,阳气上越

证候: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治则: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主方:白通汤。方药:附子、干姜、葱白、干姜。

(二)外治法

1.针刺

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阳陵泉、阴陵泉等,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2次。

2.艾灸

主灸神阙、脾俞、气海、足三里及胃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3.推拿按摩

轻轻按摩胃脘及少腹区,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以上诸法,有缓急止痛、健脾止泻的作用。

5、饮食疗法

1.姜枣饮:生姜3片、半夏6克、红枣2个,煎水饮。

2.良姜粥:良姜15克为末、粳米100克,用水2000毫升,煎良姜至15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食之。

3.吴茱萸:粳米50克煮成粥,临熟加入吴茱萸末3克,葱白15厘米食之。

以上适用于中焦有寒,纳差欲呕者。

4.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先将鸡内金、白术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合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在炭火上炙干,即可食用,每日2~4次、每次l~2枚。

5.苡米粥:生苡米150克、白米50克,先将苡米煮烂,后入米煮粥食之。

以上适用于脾胃寒湿,肠鸣泄泻者。

上一篇:维克多·维鲁姆

下一篇:风寒湿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