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轧蚕花
轧蚕花(轧的方言音,嘎)是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琏、德清县及新市等地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作为每年清明庙会祭拜蚕种的习俗,其中多有民俗艺术表演,规模盛大。每年从清明节(俗称“头清节”)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
1、历史起源
含山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蚕示三牛”的记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农桑是国家之本,史书上都有皇后亲蚕、祭祀先蚕的记载。菀窳妇人,寓氏公主、伏羲、黄帝、嫘祖、蚕丛氏都充当过蚕神。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太古蚕马》就是一则“白马化蚕”的蚕神神话。一千多年来,“白马化蚕”这一远古神话传说在杭嘉湖蚕乡广为流传,流传最广当数浙北蚕乡。民间传说把地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含山镇境内的含山,视为蚕神的发祥地和降临地,含山清明“轧蚕花”习俗便由此而生,含山也由此成为杭嘉湖蚕乡的“蚕花圣地”。据史料记载,含山清明“轧蚕花”活动始于唐代。唐代乾符二年(870)始建含山寺(包括蚕花殿);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4)始建含山笔塔。据说含山有“十六殿”“十大景”,其中马鸣殿也叫蚕花殿,供奉马鸣王菩萨(亦则蚕花娘娘),香火终年不断。正清明最为热闹,其活动的重心就是祭祀蚕花娘娘。
2、文化特色
蚕花庙会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传承的是“祈蚕嬉春”的吴文化“集体无意识”心理。蚕农们一方面为了祈求蚕神保佑蚕花大熟,另一方面借神嬉春,进行社区的民间狂欢。绵延千余年来,每年清明杭嘉湖各地盛行“轧蚕花”庙会。而含山轧蚕花内容最丰富,盛况在其他庙会之上,堪称蚕花庙会的代表。含山蚕花庙会从每年清明节(俗称“头清明”)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其中以头清明较为热闹。除了当地及附近桐乡县、德清县境内的乡民,更有大批从湖州城中、桐乡乌镇以北、嘉兴新塍、江苏吴江等地,直至远及苏州和杭州的游人,纷纷从水路、陆路涌向含山。其中绝大多数是蚕乡农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俗称“轧蚕花”。“轧”为吴方言,是“挤”的意思。
传统的含山“轧蚕花”活动,主要以背蚕种包、上山踏青、买卖蚕花、戴蚕花、祭祀蚕神、水上竞技类表演等为主要内容。
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每寸土地,留下了蚕花喜气,此后谁来脚踏含山地,谁就会把蚕花喜气带回去,得个蚕花廿四分。因此人们称含山为“蚕花地”,含山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蚕神圣地,有蚕桑“正宗”发祥地的意味。所以蚕农们每年清明都要来游含山、轧蚕花、踏踏含山地。蚕姑在踏蚕花地之前都要先到山顶宋塔旁的蚕神庙里进香。年长的人身背红布“蚕种包”,将自家今年头蚕蚕种纸置于包幞之中。上山绕行一周,让蚕种染上含山的蚕神喜气,以祈求今年蚕茧丰收。蚕妇们则争购石淙人出售的精美的彩纸蚕花,簪戴头上,有的在甘蔗上插上五、六枝蚕花,意为“甘蔗节节高,蚕花插在上面蚕养得好”。相传,西施去越适吴时,途经杭嘉湖蚕乡,把一种蚕花分送给蚕妇,预祝蚕花丰收。那一年,果然是家家蚕花廿四分。相沿成习,杭嘉湖蚕乡的广大蚕妇就有了簪戴蚕花的习俗。所谓蚕花,是一种用纸或绢剪扎而成的彩花。蚕花形如月季或玉兰,插在竹制的花箪上出售。簪戴蚕花成了一种蚕妇的特殊服饰习俗。朱恒《武原竹枝词》写道:“小年朝过便焚香,礼拜观音渡海航。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作者原注:“纸花,号蚕花。”
清明节一大早,含山上红男绿女已是人山人海。在向含山进发的途中,类似庙会出会的祀神仪典就已开始了。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庙界”(即一庙所辖之地域、村坊)为单位的拜香会(水路来的叫拜香船),在山下汇合后,依次上山朝拜蚕花娘娘。包括“吊臂香”、“扎肉蜻蜓”“拜香童子”、“吹打乐人”等;二是抬菩萨出游。以“庙界”为单位抬着当地地方神祇的行身如“总管菩萨”、“土主菩萨”(即土地菩萨)、“宋将军”等地方神游等,华盖垂垂,旌旗飘飘,簇拥“菩萨”上含山,绕宝塔一周驻跸片刻后,仍前呼后拥下山。有的还夹杂“抬阁”(“盗仙草”、“赵云救主”、“三戏白牡丹”、“打渔杀家”、“西游记”等)。
含山西侧宽阔的含山塘里则大船小船摩舷撞艄,表演着各种水嬉节目。有民间武术表演、竞技活动等。这些活动名目较多,一般以各种形式的船只为载体。最引人瞩目的有“打拳船”(也称“擂台船”、“哨船”,在船上表演拳术。舞狮等节目,具有竞技性)、“踏拔船”(也叫“浆船”或“快船”,以赛速度为主)、“标杆船”(德清方向来的。近似杂技表演,在船上竖起的竹竿上表演,其特色为表演者女性居多)、“龙船”等。彩旗招展,锣鼓喧天。
在清明游含山过程中,男女青年熙熙攘攘,并故意挤挤挨挨,方言称作“轧(挤)发轧发,越轧越发”,以此讨彩头,期得蚕花茂盛,俗称“轧蚕花”。轧蚕花时,相传有“摸蚕花奶奶”的陋俗。在轧的过程中允许男青年摸女青年的乳房,谁被摸得越多、越涨、越痛,谁家中的蚕花就越好。据说取其“摸发摸发,越摸越发”(“蚕花”发)之意。但由于游山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受各地风俗习惯限制,因此只能在一定的人群中局部存在,并不普遍。解放后则被视为不健康行为,逐渐禁绝了。后来,人们把清明游含山的传统习俗即称为“轧蚕花”了。
含山轧蚕花庙会在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各种府志、县志、镇志都有记载。清道光初诗人沈焯的诗就描述了含山清明轧蚕花庙会盛况:“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好儿学哨船,旌旗忽闪恣轻快。”20世纪30年代,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和化纤织物的兴起,中国农村经济破产。茅盾的散文《香市》、《桑树》和《陌生人》就描述了蚕花庙会走向衰落的情景。1937年底,杭嘉湖蚕乡沦陷,蚕花庙会几乎绝迹,日寇在“花蚕胜地”含山上修起了雕堡等军事设施。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队集体“共育”蚕宝宝,提倡科学养蚕,蚕神崇拜意识淡化,祈蚕仪式盛况不再,不过蚕农们仍热衷于“嬉春”的民俗文体活动。*时,蚕花庙会作为“四旧”被强化禁止。*后当地各乡蚕农又自发恢复了清明“轧蚕花”、“祭蚕神”活动。由于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保留了杭嘉湖蚕乡的地方人文风情,极具社会学、民俗学价值。得到了湖州市、南浔区、含山镇以及附近各乡镇*的大力支持。1993年含山轧蚕花正式定为“含山蚕花节”,1996年成功举办了湖州含山蚕花节国际旅游活动,1998年国家旅游局又将含山蚕花节定为'98华夏城乡游重点节庆活动之一。1991年至今,*和社会组织,陆续投资1200余万元,不仅修复了含山塔,重建“蚕花殿”等传统设施,而且还连续举办了12届含山蚕花节。新添了“抬蚕花轿子”、“评蚕花姑娘”、“背蚕娘比赛”、“划菱桶比赛”、“摇蚕龙比赛”等娱乐类、竞技类活动,得到了广大蚕农的认可和响应。同时扩大含山“蚕花节”的对外影响力,以民间、民俗文化为主题,把含山“轧蚕花”纳入全国的民间风情旅游项目。近几年的“含山蚕花节”,规模空前,每年从含山附近各乡镇自发赶来参与的人数均在十万以上。上海、杭州等游客也慕名前来参加盛会,甚至还有日本专家远道而来考察。“含山蚕花节”已成为当地一个盛大的民俗旅游节日。不仅是江南最大的蚕神祭祀节日,而且也堪称是中国最大的蚕神祭祀节日,是引人注目的颇具文化价值的民间庆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