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淮南市八公山区

科普小知识2022-12-24 22:26:30
...

八公山区是淮南市辖区,位于市境西部,淮河南岸。总面积105平方千米。总人口17万人(2007年末)。全区辖3个街道、2个镇:新庄孜街道、土坝孜街道、毕家岗街道、八公山镇、山王镇。共有25个社区、21个村委会。区*驻新庄孜街道。以低山丘陵为主,沿淮地势低平。八公山南北绵延8.5千米,东西宽约5千米,最高点白鄂山海拔241米。矿藏以煤为主,还有高岭土、紫砂页岩、矿泉水等。淮南铁路水张线和淮(南)利(辛)公路纵贯区境。特产有八公山豆腐。名胜古迹有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洗云泉、玉露泉、岚香泉、八公仙阁、孙家花园、南塘、石林、玉笋、石门潭等。

中文名称:八公山区

英文名称:BagongshanDistrict

行政级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安徽省淮南市

下辖地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3个乡镇,3个街道,2个林场

*驻地:新庄孜街道

行政代码:340405

电话区号:0554

邮政编码:232072

地理位置:淮南市西部,淮河南岸

面积:148.13平方公里

人口:21.4万人

气候条件:暖温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皖D

GDP:58亿元(2013年)

1、八公山区概况


八公山区地图

八公山区位于华东能源基地、工业粮仓——淮南市的西部,西北与寿县、凤台相邻,南与谢家集区接壤,东与潘集区隔淮相望,相传因汉淮南王刘安门客苏非、李尚、毛被等“八公”在山中修炼成仙而得名。境内淮南虫化石被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鸿篇巨著《淮南子》千古流芳。豆腐文化、楚汉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西周时属州来国,汉初属淮南国,清时由寿县划归凤台。1949年1月解放后,凤台县*在淮河之南设置八公山、蔡家岗两个区。5月,八公山区、蔡家岗区由凤台县划归淮南矿区,两区合并成立淮南区。1949年11月淮南矿区设立八公山镇,管理西部的城镇工作。1955年2月,建立县级的八公山区。1961年10月,从中划分出谢家集区。2013年,经省*同意,凤台县李冲回族乡、经济开发区等河东区域整建制交由我区管辖。目前,全区面积148.13平方公里,人口21.4万,下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八公山镇、山王镇、李冲回族乡3个乡镇,新庄孜、土坝孜、毕家岗3个街道和妙山林场、凤台林场两个林场。全区共有城市社区31个,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27个。八公山工业经济实力雄厚,已形成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纺织、机械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八公山交通便捷,铁路四通八达,国道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淮河水运四季通航。八公山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储量可观。地方特色豆腐、紫金石美名远扬。

八公山致力于弘扬历史文化新品牌。白塔寺、石林、汉淮南王宫、地质博物馆、淮南子文化园等一批旅游景点相继建成,旅游综合服务区、风景区合作开发、青龙山生态文化园等一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连续举办中国淮南八公山旅游节和大八公山旅游嘉年华。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安徽省风景名胜区。

八公山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新跨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持续加快,三产比重更趋合理。省级经济开发区拥有企业82家,建成投产企业59家,在建企业12家,待建企业11家。项目、招商、投资“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八公山产业结构战略转移性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八公山经济发展正朝着由资源能源生产城区向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的城区转变。

八公山致力于打造生态文明新城区。八公山长期作为生产型矿区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旅游景区、工业园区、生态城区的功能规划已经形成,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八公山区着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东西部第二通道、孔李淮河大桥、城区路网改造加密工程陆续实施和建成,大大提升八公山区城市面貌。

2013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8亿元,增长1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48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0元,增长13%。荣获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司法所建设示范县区”和“双拥模范城”先进县区等荣誉称号。

未来,八公山区将继续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四争”目标,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区”为主线,以“一区、两点、三线”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

2、历史沿革

八公山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夷部族就生活在淮河流域,后被夏、商征服。西周时建立州来诸侯国,都邑在凤台县古城。春秋末期,改州来为下蔡。

区境在西汉时属淮南国和九江郡,东汉时属九江郡,汉末及魏、晋、隋时属淮南郡,唐时属淮南道,宋时属淮南路,元时属下蔡县,明、清初时属寿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及明国时期属凤台县。1949年5月前,区境属凤台县芦孔乡。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县*在淮河南设置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5月,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划入淮南矿区,两区合并成立淮南区,隶属淮南矿区人民*,驻地蔡家岗。是时区域东至姚湾,南到寿县北门,西、北以淮河为界和凤台县相望,辖孔集、山王、蔡岗、连岗、安城、鸭铺、八公7个乡(其中八公乡于11月24日划归寿县)。

1949年11月,设置八公山镇,管理市政工作,隶属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后隶属淮南市人民*,驻地土坝孜。

1953年5月22日,撤销八公山镇,建立八公山区(科级),管理淮南西部城镇工作,驻地土坝孜。区*设秘书、工商、文教、民政、财政、卫生、农林等7个股。

1955年2月,撤销八公山、蔡家岗两个科级区,建立县级建制的八公山区,领导西部矿区的城市工作,原蔡家岗区管辖的农村划归郊区。新建的八公山区辖新庄孜、新市场、蔡家岗、夏郢孜、李郢孜等地,驻地蔡家岗。

1959年4月,郊区撤销,唐山公社划归八公山区。

1961年10月,八公山区划分为八公山和谢家集两个区。新建立的八公山区驻地新庄孜,谢家集区在原址办公。八公山区辖城市人民公社和山王人民公社,区*设秘书室、税务局、蔬菜产销办公室及工业、劳动、民政、文教、卫生、农林、财政科。

1966年9月,八公山区改称红旗区。

1967年1月,区人民委员会被*组织夺权,*工作瘫痪。后由人民解放军部队进驻,维持日常政务。

1968年5月,成立红旗区革命委员会,统一行使党政领导权力,区人委被取代,工作机构被解散。区革委会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和人民保卫组。1970年10月,区革委会内设机构改为办公室、政治部、生产指挥部和人民保卫部。

1972年7月,红旗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八公山区革命委员会。

1976年4月,区革委会原工作机构撤销,设立办公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人防办公室、蔬菜产销办公室、财政局、体育运动委员会及工业、农林水利、劳动、民政、文教、计划基建、卫生科。

1980年10月,恢复八公山区人民*名称。

1983年12月,区*进行机构改革,将科改为委、局,由原12个科室调整为14个委、办、局,设办公室、蔬菜产销办公室、人防办公室、经济计划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农林水利、劳动人事、民政、文教、卫生、城乡建设、财政、审计局。同时山王人民公社改称山王乡,沈巷人民公社改称沈巷乡。

1995年10月,区*实行全面机构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将区经济计划委员会改为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撤销民族宗教事务科,城建局改为建设委员会,撤销物价局,保留物价所,撤销人防办公室,其职能机构并入建委。经过机构改革,区*职能机构由原来的26个减至21个。

1998年,区*内设机构仍为21个,辖八公山、山王2个镇和土坝孜、新庄孜、毕家岗3个街道办事处,有居民委员会48个,村民委员会19个。

3、行政区划

八公山区辖3个街道、2个镇:新庄孜街道、土坝孜街道、毕家岗街道、八公山镇、山王镇。共有25个社区居委会、21个村委会。

4、矿产资源

八公山矿产资源丰富,现有探明的矿产资源不下50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大理石、石灰石、紫砂页岩、高岭土、矿泉水、龟纹石、紫金石等,品位较高,储量都十分可观。近年来我们利用紫金石开发出的紫金砚系列产品,被省*定为省级旅游产品,目前该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

八公山区建有大型变电所两座,全区工农业及生活用电均能得到确保,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淮河水运四季通航,淮南铁路水张段、合阜公路和千里淮河形成三大运输动脉,从北向南贯穿全区。

5、人文历史

八公山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由大小四十余座山峰叠嶂而成,方圆达二百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1.2米。八公山历史悠久,古称北山、淝陵、紫金山。这里有形成于8亿年前的“淮南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2000年,中科院考古队在八公山又发现了古猿化石,距今300多万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河流域生息着一个淮夷部族,西周时了建立了一个诸侯国,名“州来”,都邑就在八公山下。而“八公山”一名的得来则源自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学道成仙的神话。西汉时,八公山属淮南国。汉厉王之子、汉武帝的皇叔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刘安尚文重才,广招天下贤达饱学之士3000多人,编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第一次整理编定了二十四节气,发明了名扬四海的美食——豆腐。其中最为刘安赏识的八位: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被封为八公。刘安与门客常在八公山中著书立说,研究天象,编制历法,冶丹炼沙。相传一日,刘安与八公炼成仙丹,服食后得道成仙。《太平环宇记》中就有记载:“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这也是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出处。

八公山是我国古代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因为所处“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的重要位置,历史上战事频繁,遗存丰富,传说颇多,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后来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更使八公山闻名遐迩。

6、民俗风情

东方芭蕾-花鼓灯


花鼓灯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源于淮河两岸,以怀远、凤台最为盛行,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花鼓灯起源说法不一,据汉代王充《论衡》记载淮南的舞蹈“搦纤腰而互折,环顾倚兮低昂”,“进退无差,若影追形”,“乍续乍绝……徘徊相侔”;汉赋中也有“若俯若仰”、“扶旋猗挪”,“若来若往,得挠摩地”的记载。至少在明代永乐年间就已经流行了。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大闹花灯会,都要跳花鼓灯。

花鼓灯,又名红灯,在凤台城乡广为流传。据老艺人口碑所传,凤台花鼓灯在清光绪之前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有了较为丰富的舞蹈和锣鼓。清光绪年间,县玩灯闹元宵的风俗很盛,规模庞大。劳苦大众在新春佳节,通过玩灯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统治的抨击。另外,花鼓灯演出还与求雨、还愿等活动密切相连。

民国21年(1932年)至民国26年,是凤台花鼓灯兴盛时期之一。几乎在庄有锣鼓,村村有灯班。每年春节、庙会时,茅仙洞、四顶山、赵家孤堆等地便是花鼓灯灯班聚会、竞演(抵灯)的好地方。各灯班敲着锣鼓,举着岔伞、彩旗,鼓架子顶着腊花,边走边唱,涌向会场,以精湛的演技,华丽的服饰吸引观众。

为提高知名度,各灯班纷纷聘请著名艺人精心培育新秀,或刻苦钻研,练出绝招。民国22年在尚塘集一次“抵灯”中,40多个灯班连续演出四天四夜,400多名花鼓灯艺人参加了演出。在这五年间,凤台花鼓表演艺术有了较大发展,传统节目《小场》的舞蹈语汇逐渐丰富,表现力更强了。腊花去掉了“村子”(绑在脚上的道具),步法由过去碎小的“咯噎步”、“软步”发展了“上山步”、“脚跟梗步”、“大起步”等大幅度的动作。服装由原来宽边大袖清代装束改为时装。花鼓歌[绣荷花」、[绣兜兜」、[败调」等已很完整。出现了抢手绢、抢扇子、抢板凳等具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小舞蹈。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民不聊生,花鼓灯演出跃人低谷。少数艺人组班到六安、霍邱一带以演出花鼓灯谋生,并以花鼓灯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参加扩军拥军活动。民国28年秋,陈敬之、宋廷香等艺人把花鼓灯“后场”及有关戏文加以民间弦管伴奏,使群众更加喜爱,称其为“弦子灯”。其他灯班争相效仿。民国29年至民国38年,花鼓灯歌舞逐渐被“弦子灯”所替代。

解放后,花鼓灯艺人业余编演歌舞庆贺翻身解放,歌颂党的领导和*制度,宣传治淮和抗美援朝运动。1952年,专业文艺工作者对凤台花鼓灯进行考察、挖掘。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得到了*的重视。1953年3月,凤台选派田振起、李兆叶、李学洪等10位花鼓灯艺人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传统节目《小场》和《大场》被拍成电影,成为影片《民间歌舞》中精彩的节目之一。此后,县又培养出纪美英、郭廷英等第一代花鼓灯女演员。改变了过去腊花由男子扮演的习惯。1955年元月,在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上,凤台县花鼓灯节目《拾棉花》、《抢板凳》获节目奖和演出奖,詹乐廷、纪美英获表演奖。1957年3月,花鼓歌对唱《小圆房》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观众赞誉这个节目“百看不厌,百听不烦”。

1958年,凤台县推剧团演出了花鼓灯歌舞——《收棉舞》。洁白的扇子、手绢象征棉花,载歌载舞,打破了以前的花鼓灯舞时不歌、歌时不舞的传统表演手法,塑造了新时代劳动妇女的形象。1960年冬,董必武副主席在阜阳观看了这个节目。1964年,在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展览演出会上,《收棉舞》获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此后,在《田头乐》及《新媳妇抢场》两个节目中,花鼓灯女主角从塑造人物实际出发,丢掉手绢、扇子,艺术地再现*制度下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这种手法被陆续运用在《送粮路上》、《争锹》等节目中,推动了花鼓灯表现现代生活的改革进程。

“*”中,花鼓灯歌舞中的扭、晃、颤、颠、抖、三调弯等舞姿,被斥为“黄色下流”,演员与艺术均遭批判,花鼓灯艺术活动销声匿迹。

1978年后,花鼓灯艺术逐渐恢复生机。1982年12月,陈敬之、陈永舜运用独特的颤、颠、抖动作创编独舞《野花谣》,由吴国兰在安徽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表演,获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在华东地区第二届舞蹈调演中获三等奖。N84年初,*凤台县委发出抢救花鼓灯歌舞的号召,由县文化局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花鼓灯艺术培训班。艺训班得到省内外各届人士的关注,有关单位派员摄影录相、撰文宣传,兄弟地区及有关单位派人前来学习技艺、排练节目,推动了花鼓灯事业的发展,凤台形成解放以来新的花鼓灯热。1985年,由艺训班学生演出的《踏青》、《夏令营》、《姐弟乐》、《小花场》、《永幸河畔稻花香几个节目,在淮南市首届花鼓灯艺术节上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安徽省电视台曾以此摄制专题片,于1986年元旦向全省播放,博得各届人士好评。

凤台县花鼓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能表现多种题材、塑造各种人物的舞台艺术,它的音乐和舞蹈被戏曲和其他艺术广泛吸收,凤台花鼓灯表演艺术已传播到日本等13个亚洲国家和法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世界各国文化艺术产生着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7、地方特色

八公山紫金砚

八公山紫金砚乃历史名砚。北宋宰相杜衍之孙杜绾著有一部《云林石谱》,记载了用寿春府寿春县的紫金山石雕琢成的砚台,称之为“远古物也”,多有赞美之词。以北宋上溯能称得上“远古”的,时代该多么遥远。紫金山又是古代八公山的别称。专家推测,用八公山紫金石制砚,就是始于汉,盛于唐,后来因为连年战乱不绝,曾繁盛数百年的八公山一带逐渐沦为蛮荒之地,以后的各个朝代对紫金砚开发渐少,到明代已经珍衡得可以上贡皇宫,而到清代则基本绝迹。直到近几年,八公山区*在振兴经济、繁荣文化的时代条件下,依据历史文献和少量存世的实物,聘请雕砚名师进行重新开发,紫金砚才又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经北京荣宝斋等地的砚石专家鉴定,被誉为是集砚石的“下墨、润泽、质坚”三美于一身,为国内所罕有。

砚,毕竟是蕴含着中华文化品味的书画伴侣;紫金砚,又是满蓄着汉唐盛世文化的衡有而且珍贵的一支是八公山这块楚汉文化交汇地,繁盛地孕育了它的生命基调。在历经了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涅重生的紫金砚将以丰厚、古朴、大器的汉唐文化尤其是汉代文化为依托,衍化出与地方历史、文化相一致的工艺精品来,为源过错流长的中华书画文化添加上浓重而艳丽的色彩。

8、美食佳肴

淮南牛肉汤

淮南牛肉汤选料讲究,取制江淮一带的黄牛为原料,用牛骨头熬汤,煮牛肉时必须浸泡血污,内脏清洗干净,均可下锅同煮,还用自制的牛油,将炸制好淮椒(红干椒)做成红油。牛肉汤故以汤为主,汤不醇则无味,然牛肉汤的烫制方法多样,都取用当地特产,淮芋粉、绿豆饼、豆腐皮(干章、百页)、豆圆子等为辅料。淮南牛肉汤汤浓醇鲜,香辣适口,原料丰富,味足味厚,令人回味无穷,四季皆宜。

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豆腐”为素菜之珍品,更为寿县传统名肴。豆腐起源于淮南王刘安时期八公山一带,即淮南市八公山区与寿县的交界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豆腐中质量最好的数八公山一带,叫做“八公山豆腐”。这种豆腐采用纯黄豆作原料,加八公山的泉水精制而成。当地农民制作豆腐的技艺世代相传,很多人都掌握了一套好手艺,做出的豆腐细、白、鲜、嫩,深受群众欢迎。

9、旅游景点

八公山


八公山春色

八公山是国家4A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区内。206国道可达。距淮南市区约15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休闲、人文历史和地质地貌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1998年8月开发建设景区,2001年9月15日对外开放。

景区整体规划面积120余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8.85平方公里。大小40余座山峰起伏叠障,苍松迭翠,雄奇灵秀,淮河流经群山之北,曲折环绕而东下。淝河沿山南麓注入淮河。

1600年前的淝水之战,便发生于此,留下了八公山下“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典故;2000多年前,淮南王刘安招贤纳士,讲经论道,编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发明了千古美食豆腐;“淮南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八公山神秀,自古诸多骚人墨客争趋而至,刘安、李白、苏轼、欧阳修、刘禹锡、吴均、韦应物的足迹均踏遍过八公山,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篇章。自2001年以来,淮南市旅游局与八公山区0已先后举办了六届八公山旅游节,吸引了大量游客。


南塘夜色

汉淮南王宫·升仙台:汉淮南王宫是八公山景区的主要景观,占地5500平方米,是为纪念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中华美食豆腐始祖——淮南王刘安而建造的。

青琅馆:青琅馆俗名孙家花园,为清乾隆年间寿州人孙蟠始建,分为上花园、下花园和青竹园三部分。

白塔寺:整座寺院耸立于青山绿树之间,气势宏伟,做工精美。

忘情谷:长1.3公里,以幽美的野趣成为游人留连忘返的胜境。沿谷而行可直达八公山最高峰白鹗山。

石林:八公山景区中的重要地质景观。石林连绵不断,蔚为壮观,出露面积约30万平方米,出露高度1.5米-5米。

南塘: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盆地,岚香泉、洗云泉、沁月泉点缀其间。

石门潭:石门潭位于南塘之东云条山与茵席山相峙之处。那里峭壁凌云,奇石万状。

乐涧套:堆积着大量古生物化石,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众多的专家和游客前来考察游览。

闪冲*: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占地2000平方米,为一座四合院,有室殿三间,宝殿两侧各有讲堂三间,另有水房和阿訇住房十余间。

淮南天宝双遗文化园


天宝双遗文化园.jpg

淮南天宝双遗文化园是一处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窑”、“紫金砚”制作技艺的传承研究、创新发展、收藏展示为核心内容的人文景观。

双遗文化园按照古寿州窑的形制复建老窑及生产的场景,为游客演示泥料加工、拉坯、上釉、晾干、装窑、烧制等制作全过程,让游客领略千年文化的气息和穿越时空的感受。同时还有“点泥成金”美誉的寿州窑传承人沈德亮手把手地传授游客制作技艺,让游客感触紫砂的质感和美。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全面鉴赏到从隋唐乃至以后历代的风格迥异的寿州窑产品,还可以亲手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作为可以保存的美好记忆。

上一篇:阳江市江城区

下一篇:宋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