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墅镇
阜宁县辖乡。1942年置郭墅区,1957年改乡,1959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8公里。面积71.4平方公里,人口4.4万。阜沙公路过境,苏北灌溉总渠、川里河、驿马河通航。辖张庄、王庄、许祝、冯庄、官庄、兴南、西北、曹圩、刘河、郑舍、孙郑、张桥、嵇庄、蔡庄、兴庄、万舍、顾周、前孙、后孙、万赵、郭舍、葛李、戴庄、刘庄、陡沟、双川、刘二、东唐、西唐、唐西、杨梅、何庄、戴舍、双徐、草东、西唐36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
中文名称:郭墅镇
行政代码:320923104
身份证前6位:320923
长途区号:0515
邮政编码:224000
隶属政区:阜宁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苏J
辖区面积:71.4km2
人口数量:约4.4万人
人口密度:616人/km2
1、地方简介
郭墅镇
郭墅镇位于阜宁西郊,北与三灶镇毗邻,南与新沟、陈集镇接壤,西止苏北灌溉总渠,与羊寨镇隔渠相望。总面积为7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万亩,全镇下设13个行政村(居),全镇总人口3.3万人,镇*驻张庄居委会。
郭墅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元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郭子兴在此兴建住宅,其室新颖雅致,后来他将此屋赠一好友,表达情义,后人便将此地称为郭墅庄。郭墅原属羊寨区,1943年建乡(一度时期为郭墅区),后又划并为三灶区,1959年4月经省人民*批准从三灶洪流人民公社分离出来,成立了郭墅人民公社;1983年政治*改革后改称郭墅乡;2000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批准撤乡设镇,实行镇管村。郭墅镇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1940年10月阜宁解放,县抗日**一度设在郭墅张庄,1942年10月25日,陈毅、黄克诚等在郭墅张庄举行了盐阜区参议会议,开幕式上陈毅同志作了形势报告。1943年盐阜行署在郭墅张庄成立了盐阜区联立中学,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
一方热土养育了一方人,从建政至今,历届党政领导和郭墅人民始终保持“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勇气魄,在这片热土上不息地奋斗着。自2006年以来,郭墅镇各行各业发展迅猛,2006年,全镇六项工作在全县处于领先位置:一是完成财政收入509万元,占年计划的101%,同比增长45.2%,连续第二年实现两年翻番的目标;二是固定资产投入6500万元,同比增长29.4%,增幅在全县处于领先位置;三是完成注册外资50万美元,占任务数的83.3%,完成外资任务比重在全县处于领先位置;四是全年挖土106万方,土方总量在全县位列第一;五是正在建设中的兴墅现代农民居住区,在全县同类中心村中的规模最大;六是兴建了全县最大的百万只鸡场和两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2、城镇建设
郭墅镇张庄土地整理项目于2001年由郭墅镇积极向省市申报争取,2004年6月5日动工,2005年底竣工,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市国土资源局多次组织审计验收,对项目建设工程的技术质量、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郭墅镇土地整理项目是2003年第一批国家投资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452万元,建设规模929公顷,新增耕地120公顷,意杨8000余株。项目建成后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已全部种植了粮食、棉花等农作物,所完成的田间道路、水利及电力等工程设施已全部投。
在阜宁县郭墅镇境内十公里长的驿马河沿线,随处可见机器轰鸣,彩旗飞扬的水利建设施工场面。去年底以来,该镇党委、*果断实施以疏浚河道为主,清除水生杂物、平田整地、加固圩堤为重点的冬季水利工程,力促农业的丰收。
阜宁县郭墅镇为把冬季水利工程建设抓出成效,镇委镇*多次召集机关*和群众代表,对镇内主河道驿马河河道宽、土方量大、沿线进出土难的问题进行反复讨论研究,共同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疏浚过程中,该镇坚持施工统一机械化,将全镇境内10.2公里地段分成10个标段向社会公开招标,动用挖掘机、冲浆机40台(套),已完成土方28万方,占总土方量的61%。与此同时,该镇还把驿马河疏浚与新增耕地面积相结合,填平废沟塘82个,新增耕地106亩。
3、经济发展
郭墅镇
战争年代,他们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凯歌,在和平时期,他们奋斗拼搏,为了同代人的幸福安康,雕塑出一尊尊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的老区人民在党和*的正确领导下开放以来,勤劳的老区人民在党和*的正确领导下不畏艰苦,迎难而上,各项工作都有了巨大进展,2000年全镇总产值达5.2亿元,人均收入3000元,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工业方面,抓信发展私有经济、企业改制和引进外资三个重点,形成以动力机械,灯泡,通讯元件,钢木家俱,卫生材料,除尘设备,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等地方工业体系,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360万元。农业方面力求提高土地产出率,三年多时间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填平废沟塘1万余个,新增耕地面积1.1万亩。使全乡6万多亩农田达到农田方整化,水系标准化,树木林网化,多种经营重点抓好一头猪、禽、桑、菜、鱼、林六大副业生产基地,全年生猪饲养量达10万头,其中出栏肥猪6万头,家禽出栏250万只,水产品出售210吨,蔬菜2000万斤,第三产业取得突破,2000年第三产业从事人数8000人,实现产值9600万元。集镇建设形成“三纵”、“五横”的新型骨架结构。镇区布局合理,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卫生区,生活区划分明确,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镇区交通便捷,村通公路率100%。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设施较为完善,全乡有中小学校22所,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8年以上,双基教育已通过*验收,乡文化站设有图书馆一个,藏书1.5万册,开有大型影视厅,老年活动室等设施,长年不散的文艺宣传队伍常到各村举插演出活动。
4、行政区划
郭墅镇区划
320923104001122孙郑居委会
320923104002121张庄居委会
320923104003122阜阳居委会
320923104004220兴庄居委会
320923104005123西北居委会
320923104006123马河居委会
320923104007220刘河居委会
320923104008220王庄居委会
320923104009123东沙港居委会
320923104010220西季居委会
320923104200220沿川村委会
320923104201220刘李村委会
320923104202220孙灶村委会
320923104203220唐城村委会
320923104204220沙河村委会
320923104205220阜沙村委会
320923104206220许祝村委会
5、地方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40006
男20709
女19297
家庭户户数10466
家庭户总人口(总)39497
家庭户男20400
家庭户女19097
0-14岁(总)8170
0-14岁男4452
0-14岁女3718
15-64岁(总)28707
15-64岁男14879
15-64岁女13828
65岁及以上(总)3129
65岁及以上男1378
65岁及以上女175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8824
6、城镇动态
阜宁“镇村公交”把便利送到百姓家门口
11月15日上午7点25分,阜宁县郭墅镇许祝村公交站,303路公交车准时驶入。“有了公交车,去集镇方便多了,一块钱,不到5分钟就到。”村民高连安一上车就和邻座说起公交车的好。
面对村民居住点分散、农村道路狭窄等出行条件落后的状况,为切实解决镇村及沿线村民出行难、进城难问题,2013年以来,阜宁开始推进镇村公交建设,让惠民公交接通乡村“最后一公里”。
要通车,先修路。今年,该县采取省计划补助和县财政以奖代补相结合的形式,优先保障镇村公交道路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将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与镇村公交规划的客运线网相衔接,重点解决建制村和居民集聚区通达通畅的问题。
三灶镇农路办主任李运标告诉记者,该镇4条总长12.5公里的农村公路,3座危桥改造已全部竣工。镇村公交候车亭已进入施工阶段,规划至少三条线路12个班次,可覆盖全镇18个行政村,惠及5万群众出行。
“路修好了,听说马上就能通公交车啦。以后上镇里办个事很快就能返回,不误农活、不误家务,真是一件大好事。”谈及即将开通的镇村公交,61岁的三灶镇后杨村5组村民杨罗香喜上眉梢。
据了解,镇村公交运营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线路较长的公交车,因车次较少,等车时间长,到县城还要转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镇村公交车的利用率。
今年7月,应广大群众要求,该县在增加镇村公交营运车辆,加大发车密度的同时,结合现有农公班车线路重新规划调整,除了益林镇的大有至北郊线路不变,其他线路全部延伸到县城,实现从村到镇再到县城的无缝对接,更多的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公交车开到村口,改变的不仅是当地群众的出行方式,也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在家门口就有公交车,早晚上下班更方便了,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再也不用风里雨里骑摩托车那么辛苦了。”羊寨镇南羊村三组在县城打工的孙花说。
2013年底,阜宁首批镇村公交在益林、郭墅、羊寨3个镇顺利开通,线路总里程150公里,覆盖59个行政村。今年又投资2.27亿元,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148.5公里,计划新建客运站4个,候车亭35个,回车场19个,开通芦蒲、三灶、罗桥、古河、陈良、沟墩等6个镇的镇村公交。截至目前,实际完成投资7954万元,占计划的75%。全县已完成道路项目44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27.61公里,建成桥梁20座。预计11月底,新改建道路项目全部竣工。
1元公交直通村口,崭新车辆穿行城乡,蓝绿相间的镇村公交已成为该县乡村道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阜宁到2015年底前,镇村公交将实现全覆盖,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已不是梦想。”该县交运局副局长李阜生介绍说。
7、附近景点
宋公纪功碑
人民群众为纪念原阜东县县长宋乃德于民国30年(1941)组织民工近二万人建筑防海潮大堤,造福后代,特购办此碑。碑长196公分,宽61公分,厚12公分,碑文为开明士绅杨芷江所撰。当时碑立于海堤上。“0”期间,碑身被“红小兵”砍断,现断碑存于临淮乡。
宋公纪功碑碑文维民国纪元二十九年,岁庚辰之冬,沁阳宋公乃德来宰吾阜宁。下车伊始咨询民之疾苦,以为政之急其修筑八滩东北之捍海堤乎。本邑地形受黄河冲积,变迁靡宁,爱居爱处悉依堤埝为障。自二十七年秋遭风涛冲激,沿海大堤荡为平地,淹死者万余人,损失财产无数,孑遗之民悚于危殆,迁徒流转,屋庐为虚。当经本地方人士呼吁得更拨款修复。卒以经费减少堤身低小,三年四溢,贻害弥滋。公有鉴于此,辛已秋,具情呈准-永兴黄公,乃集众议,排万难征求地方人士通治水利工程者十余辈,朝夕研讨,计划兴建,乃运粮筹款,任职分工,征集民夫八千余人,历时六十余日,北堤筑成,继拟赓续修复南堤,时已届冬季。初,复有敌伪狙伺,连戕我临工主任陈君景石、区长陈君振东,公坚不为动,督励益急。适大雨时行,民夫裸体没泥下,公为勤作循抚,已亦力疾往来雨下,日以继夜。寒冷节候忽放晴,十八日夜深南堤筑成。参加是役者莫不赞公之毅力,而为吾民也,劳瘁甚矣。据统计,筑成长堤南起华成北至淮河约八十华里,底宽二十一公尺,顶宽三公尺五寸,高度七公尺八寸,动用现币、粮食等共五十一万六千三百八十四元有奇,核与历次修筑之经费樽节盖多多也。既成,凡吾邑东北人民居者宅安,亡者返处,开荒辟卤,以垦以盐,咸感公德,颂公之功,公议勒石以垂久远,爱乃定名为宋公堤云。湘不文,不能表彰公之功德,仅就身亲历目亲见者翔实志之以抒其真,俾后世之人知公造福于吾邑也,如举之艰且困苦,后来子孙尸而祝焉可也,斯为记。
民国纪元三十年岁次辛已仲冬之月,邑人杨湘撰文,何冰生书丹,顾汝磊篆额,汪周刻石。
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
民国32年(1943)年3月30日,在王桥战斗中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二营副营长王光汉等48名指战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地方*为了永志烈士们的功勋,在王桥建立烈士陵园。
烈士墓前立一墓碑身长170公分,宽45公分,上刻王光汉等48位烈士姓名,陵园中间建一座纪念塔,塔高16米,为长方体砖结构。1987年改建为纪念碑,钢筋水泥结构。碑为三棱形刺刀状,碑高18.5米,三面都塑有“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字样。
鸳鸯白果树
在废黄河入海口处的滨海港区,有两析相依相儇、高耸参天的白果树,当地人称之为“鸳鸳白果树”。此树所在滨海港镇友谊村,素有“果木之乡”、“药村秀”之称,旧时李桃园角美誉在外,此地既是地方名胜,又是-上有标名的要地之一。说名胜就是因为有两棵参天的雌雄株连的白果树而来。这两棵树树高均在15米左右,树围各为3.4米左右,东西座向,东雌西雄,树根缠绕紧密相连,有趣的是两株白果树露出表土的一根70公分粗的侧根连为一体,成挽手状,真可谓是名付其实的“鸳鸳树”,树龄有208年,人们称其为银杏王。这两棵树,是旧时李桃园角地主李素成、李为之个人财产,后又归李素成单独管理,解放后,产权归临淮乡条河村所有,如今承包给当地农民看护。多年来,两棵白果树枝叶繁茂,年产300多公斤,据住此地约78岁老人惠开宇介绍,传说李姓人家有80岁老太在其孩子的背驮下拿着从苏州城寻来的雌雄白果树苗,亲手栽植。根据旧时说法,李老太景0“智”,她亲自在80岁当时栽树期望在20年后在她活着时就能结果,好让子孙早获树果。
8、地方特产
盐城海盐
滨海白首乌,当地俗称何首乌、白何首乌,简称首乌,原植物为萝摩科鹅绒藤属耳叶牛皮消,是中国传统的食、药、美容兼用植物。全国白首乌耳叶牛皮消95%出产在江苏省滨海县,当地农民种植白首乌的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的首乌之乡。
本草考证表明,白首乌始用于晚塘,盛行于宋明,沿用至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历代医家视为摄身防老珍品,具有安神补血、收敛精气、滋补肝肾、乌须黑发、抗衰老等功效。唐元和七年(公元81年),李翱作《何首乌录》,宋《开宝本草》首乌项下载,“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又说:“春夏秋采其根,雌雄并用”。明李中梓指出:“白者入气,赤者入血,赤白合用,气血交培”。李时珍在临床实践中也重视赤白合用的传统经验,《本草纲目》收载的以何首乌为主药的补益方,均按赤、白何首乌各半的原则炮制和配伍。可见自古以来何首乌就有赤、白之分,并有赤、白合用的传统。至于原植物,据《图经本草》记载,“春生苗,茎紫色,叶相对类薯芋,而不光泽。夏秋开黄白花……,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结合《本草纲目》、《证类本草》以及唐李翱的《何首乌录》的附图记载,赤者原植物为蓼科蓼属何首乌,即赤首乌、雄首乌、赤何首乌。而白者原植物为萝摩科鹅绒藤属的耳叶牛皮消、隔山牛皮消和戟叶牛皮消,这三个品种即为白首乌、雌首乌、白何首乌。其中耳叶牛皮消主产在江苏滨海,有二百余年栽培史,民间一直沿用至今;隔山牛皮消主产在吉林延吉,野生种;戟叶牛皮消主产在山东泰安,野生为主,亦有少量栽培。
白首乌耳叶牛皮消在滨海由原始的野生种逐步驯化为当地特用的栽培种,其种植历史已有二百余年。废黄河故道地区的滨海白首乌种植地域,其生态环境的综合因素形成了适宜白首乌生长发育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盐城海盐
盐城市区美景(15张)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南团、西团、卞团等。目盐城市区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阜宁的三灶镇、四灶等6个乡镇,另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
盐城海盐产地范围为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新洋港、黄沙港镇107.37平方公里滩涂,滨海县滨淮镇东罾村、玉华村78.5平方公里滩涂,响水县陈家港镇、黄海农场210平方公里滩涂。
豉椒小银鱼
银鱼干100克、青椒一只、洋葱半个
准备调料:姜一小块、蒜两瓣、干豆豉一小茶匙、油、盐、胡椒粉制作过程:
1、青椒、洋葱分别切丝,姜切丝,蒜切末,小银鱼干用水稍浸,立刻捞起甩去水分;
2、锅中放油烧热,下干豆豉、姜丝、蒜末爆香;
3、下洋葱丝、青椒丝煸软,再将小银鱼干倒入,翻炒均匀,调入少许盐(豆豉有咸味,盐一定要少加),沿锅边略加入少许水;
4、翻炒2-3分钟,到小银鱼出香味,变软时,撒入少许胡椒粉关火起锅。小提示:银鱼干浸泡水是为了以免鱼干口感太过干硬,浸水的时间不能太长,是为了避免水将鱼干的香味冲淡。
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南团、西团、卞团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