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金坛抬阁

科普小知识2022-12-25 11:51:56
...

金坛抬阁源自古时的细打锣鼓。金坛抬阁起源于明朝,是一种融戏剧造型和杂技娱乐表演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装戏剧人物,悬立在数层四方形阁架上,由人抬着并配之于吹打器乐浩荡出行的一种传统杂技娱乐形式。

1、简介

其绉形,源自古时的“细打锣鼓”。金坛抬阁起源于明朝,是一种融戏剧造型和杂技娱乐表演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清末民初时的庙会中,金坛曾同时出现过7支规模浩大的抬阁,成为社会民生和地域文化的一大景观,其万人空巷的盛况让许多老一代人至今还记忆犹新。1956年以后,由于历史原因,金坛抬阁在最后一次出现后逐渐沉寂,技艺失传,并随着老一代民间艺人的陆续谢世和流失而濒临灭绝。

2、发展

南宋年间,金兵进攻金坛城,岳王带兵奋勇抵抗。金兵败退后,逃难的百姓重返故里,便用各种形式欢庆胜利,其中最盛行的一种娱乐形式是“细打锣鼓”。初始,“细打锣鼓”尚无固定节奏,表演形式也较为单一。至明初,戚继光带兵打败侵扰金坛的倭寇,并将金坛的城墙加高了三尺。金坛百姓欢庆时,逐在“细打锣鼓”的基础上,加配了从湖北移植的“抬阁”进行杂技造型表演。

最初的“抬阁”规格矮小,内容单调,后经金坛民间艺人改造创新,不断发展,使之既吸收了湖北“抬阁”的长处,又溶进了金坛本土的内容特色,从而独树一帜,更具娱乐性和观赏性。

“阁”的制作是以木桩和插销为“骨”,以“桩”载人,分层连体固定。出行时由十六个壮汉“八抬八插”,即八人用肩抬着,八人用扛插撑着。“阁”为六尺长、五尺宽的长方形座架,有四条腿的长方底座,底座中以木杆为支架,饰有假山、曲桥、栏杆、花卉、绿荫和亭台。“阁”以“桩”为依托上下连成一体,由高至下分五层为顶桩、二桩、三桩、四桩和末桩,上下高达两丈五尺。“阁”上共有5至7个塑扮各种戏剧人物的童男童女(年龄均在十岁左右)。兴盛时,金坛曾有城隍庙、忠佑祠庙、河西庙、李王庙、八蜡庙、殿值祠、河东庙等7支“抬阁”同时出行,其规模和声势之浩大,引得全城万人空巷。

经过历代民间的传承和改造,特别是民初、抗战时期和建国前后三个发展阶段,金坛“抬阁”已形成了独特的本土风格。其造型典雅,内容优美,加上铿锵有节奏的吹打乐相伴,气氛浓烈,场面壮观,犹如一个个抬在肩头上的流动戏台,一直为世代人们所喜闻乐见。其仪俗、内容、造型和规模以及相配应的吹打器乐,都有十分鲜明的江南地属特征。金坛抬阁又是一种与传统戏剧结合得甚为紧密的杂技表演艺术,属民间艺术中的稀有珍贵品种。保护和传承好金坛“抬阁”,对于探讨传统戏剧和民间杂技的组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3、现状

2003年,在金坛市开展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普查中,金坛抬阁被深入挖掘和全面整理,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7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正式公布,金坛抬阁连同金坛的另外四个项目均被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为了切实做好金坛抬阁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08年,4月起,金坛市宣传、文化部门和市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投入人力物力,通过以老带新的途径,经过几个月来的共同努力,终于原汁原味地恢复了金坛抬阁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项目。

上一篇:隆尧县泽畔抬阁

下一篇:临摹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