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乾安泥林博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2-12-25 22:07:30
...

中国乾安泥林博物馆始建于2001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破土动工,2002年4月26日竣工。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东西宽40米,南北长88米,取民间四平八稳之意。

中文名:乾安泥林博物馆

类型: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博物馆

隶属关系: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创建时间:2001年4月

所在位置:吉林省*市乾安县所字镇学字村大布苏湖东岸

面积:博物馆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建筑特点:以传统四合院仿古式建筑为特色

1、历史沿革


乾安泥林博物馆

吉林大布苏自然保护区,是吉林省*1993年正式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于吉林省环保总局乾安县*,是吉林省及国内一处重要的以保护珍惜自然遗迹、国内唯一的“狼牙坝”泥林潜蚀地质地貌景观、晚更新世古生物化石和湿地生态系统及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自然保护区。1998年正式由吉林省乾安县*批准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孙正连。

在2000年以后,在吉林省环保总局和乾安县*的领导下,保护区管理局加强了对该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保护区的各项保护与管理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以吉林大学刘翰、林泽蓉教授为主,在大布苏狼牙坝泥林地区的晚更新世地层中,又发现了国内罕见和国际上少见的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群,使该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进一步提高。为了抢救性保护该处具有国家和国际保护价值的地质遗迹,在经费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为很好地保护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乾安县*于2001年投资350万元,建立了占地总面积为3400㎡、建筑面积为1600㎡的自然保护区博物馆(所出土的19种古生物化石全部保存在这里)。

乾安泥林博物馆于2001年4月开始动工,2002年4月竣工。命名为乾安泥林博物馆,初由乾安县*直管,首任馆长孙正连。建馆之初,聘任吉林大学教授刘翰、林泽蓉为博物馆顾问。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教学与科普功能的自然遗迹,坚持国家有关“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区的方针政策,拟将吉林大布苏自然保护区申报为*自然保护区。

2005年7月建立吉林大布苏*自然保护区,乾安泥林博物馆由此直属于吉林大布苏*自然保护区。2009年8月被批准为*地质公园及*科普基地,乾安泥林博物馆是其主要的项目之一。

2、历任馆长

孙正连(2001年4月26日—2009年12月31日)、杜伟(2010年1月1日)。

3、基本陈列


乾安泥林博物馆

乾安泥林博物馆共分四个展厅陈列藏品:

一、昆虫展室。展出乾安境内的二百余种昆虫。

二、猛犸象展厅。展出泥林出土的一具完整的猛犸象及十九种脊椎动物化石。

三、披毛犀展室。展出泥林出土的两具完整的雄雌披毛犀。同时还有十七具不完整的披毛犀化石。

四、鸟类标本展厅。展出乾安境内的一百二十二种,二百五十八只鸟类标本。其中有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二十三种。

该陈列是在2002年建馆之际,对刘翰、林泽蓉等在大布苏东岸北泉沟及牛道沟口两个地点发掘获得共出土的有6目12科18属19种脊椎动物化石。由吴建华制作展出乾安境内的一百二十二种,二百五十八只鸟类标本。其中有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二十三种。该展厅陈列面积480㎡,展出藏品700余件。为了更好的展示给参观者,展品全部由玻璃柜展出。同时制作出显示整个保护区全貌的沙盘,以便使参观者能够更好的进一步了解整个自然保护区。

4、专题陈列

乾安泥林博物馆现有专题陈列为猛犸象、披毛犀装架化石。我们所展出的猛犸象化石,骨架肩高在4.5米左右,长5米,象牙长达2米,体重据专家们推测重约6到8吨。猛犸象最与现代象不同的地方是:它浑身长满了褐色的长毛,毛的长度甚至可垂到地面,象身在颈部突起成峰,它的皮下脂肪厚达9厘米,这可以保护身体,并且有极强的御寒能力。它每天能吃大约180公斤的食物,由此可以证明当时的大布苏一带水草是非常茂盛的。它的平均寿命为50——70岁,在自然界中人类是它唯一的天敌。披毛犀化石共有雌雄两个整体,雄性化石:高1.87米,长4.2米,披毛犀雌性化石:高1.78米,长3.48米。它们全身披着长约五十公分的长毛,还有浓密的底绒,属典型的食草类动物。经东北师范大学炭十四实验室测试距今20530年(正负误差465年)前生存于240万年到1万年间的更新世的中期至晚期。

5、藏品管理


乾安泥林博物馆

考古发掘出土和民间征集捐献两种途径。

1997年以前,孙建中等在吉林乾安大布苏调查及发掘获得6目11科13属14种脊椎动物化石,1998—1999年刘翰、林泽蓉等在大布苏东岸北泉沟及牛道沟口两个地点发掘获得哺乳动物化石共4目9科13属14种,分属于食肉目的犬科、熊科、鬣狗科、猫科、长鼻目的真象科、奇蹄目的马科、犀科偶蹄目的骆驼科、牛科。综合1997年以前和1998年—1999年两个阶段的调查和发掘工作获得的材料可知,大布苏湖东岸大布苏组地层*出土有6目12科18属19种脊椎动物化石。其中现生种12种,灭绝种7种(不含现今地方灭绝种),均为东北地区晚更新世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组成成分。2001年由吴建华制作展出乾安境内的一百二十二种,二百五十八只鸟类标本。其中有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二十三种。2002年从民间征集一口能够反映出大布苏百年历史的锅,最早它是黑帝庙里面的法器,后来随着草原打碱流落到乾安县,土地承包到户后分配给个人家。

分为古生物化石类、鸟类、昆虫类三大类。

总计1674件,化石519件,鸟类标本258件,昆虫标本897件。其中一级藏品54件,二级藏品40件。

重要藏品一共54件,其中包括化石类藏品12件,分别是猛犸象骨架1件、猛犸象象牙1件、披毛犀骨架2件、披毛犀头骨3件、虎头骨1件、缟鬣狗头骨1件、最后鬣狗头骨1件、原始牛头骨2件。鸟类藏品42件,分别是一级藏品2件,其中有金雕1件、丹顶鹤1件。二级藏品40件,其中有大鵟2件、毛脚鵟4件、白头鹞2件、白腹鹞1件、黑鸢1件、短耳鸮1件、长耳鸮2件、雀鹰1件、雕鸮1件、苍鹭6件、草鹭3件、天鹅2件、苍鹰2件、红脚隼1件、鹊鹞2件、灰背隼2件、白尾鹞2件、红隼2件、花尾榛鸡1件、燕隼2件。

博物馆实行预防性保护和针对性保护技术处理两者并举的方针,并且针对馆藏文物特点和环境特点开展文物保护,在陈列设施的完善等方面,按照实际情况,节能、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方法,达到较好的效果。对于环境敏感的鸟类标本进行恒温及湿度控制,基本达到有关保护标准。对整个展区实行整体监控,并实行人员实地监控,使藏品更具安全性。

6、科学研究

乾安泥林博物馆历来重视以藏品为主要内容,以陈列展览和文物保护为主要阵地,开展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已聘请专业人员3名,并聘请吉林大学教授刘翰、林泽蓉教授作为顾问,全面提高了博物馆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博物馆各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选定了工作方向,通过制定业务发展规划,进行各方面的学习研究工作,提高科学研究水平。2002年2月经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及吉林大学联合对吉林大布苏*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系统的科研考察并制定了《吉林大布苏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2009年9月孙馆长等人在中国地质学会会议交流文集中发表了《乾安泥林地质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探讨》论文。

7、宣传教育


乾安泥林博物馆

通过电视、网络等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博物馆,承担起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职能。从2002年起,由孙正连馆长分别出版《凭吊大布苏》、《大布苏文学》、《大布苏草原》等著作,对宣传教育保护环境、提高下一代生活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12月被乾安县*授予“乾安县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称号”。

8、交流合作

乾安泥林博物馆由于始建不久,博物馆人员急需通过和其他博物馆的交流提高自身的工作经验。2002年有孙正连馆长带领4名职员到向海博物馆参观考察,2005年由孙正连馆长带领6名职员到旅顺博物馆、918纪念馆及大连蛇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2009年由孙正连馆长带领4名职员到克什克腾博物馆、朝阳地质公园博物馆、陕西洛川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学习。并且每年都有吉林大学师生到乾安泥林博物馆参观考察。除参观考察交流外乾安泥林博物馆每年举办“大布苏文学研讨会”等大型活动。2009年举办大型画展。

上一篇:替代路线

下一篇:骑龙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