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店乡
李店乡是通渭县辖乡。1974年由襄南公社分设李店公社,1981年更名为李家店公社,1983年改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101平方公里,人口1.7万。通(渭)甘(谷)公路过境。辖李家店、坪河、洮家川、郭坪、祁家嘴、老庄、三坪、常家坪、刘家岔、尚家岔、崔家河、三湾12个村委会。
中文名称:李店乡
行政代码:621121207
身份证前6位:621121
长途区号:0932
邮政编码:743000
隶属政区:通渭县
行政级别:乡
车牌号码:甘J
辖区面积:101km2
人口数量:约1.7万人
人口密度:168人/km2
1、地方简介
李店乡
李店乡位于通渭县南部,东接襄南乡,东南、南与常家河镇相邻,西、北分别与三铺乡毗连。乡*驻地李家店,距通渭县城36Km。现辖12个村77个村民小组3395户1.7万人,耕地面积7.47万亩(其中有梯田41000亩),人均实有耕地3.9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3%;林地1177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7%;居民建筑用地6071亩,交通用地1203亩,牧草地11673亩,水域面积1297亩,果园806亩,未利用地44802亩。全乡东西宽约14.3Km,南北长约16.5Km,总面积101Km2。李家店乡地处黄土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貌主要由峁状丘陵、梁峁状残塬与小的川、台地组成,山梁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00-1800米。苦水河由西北而东南流经全乡,沿岸多形成狭长的河谷台地。
2、行政区划
李店乡区划
621121207201220常坪村
621121207202220刘岔村
621121207203220尚岔村
621121207204220崔河村
621121207205220三坪村
621121207206220三湾村
621121207207220坪合村
621121207208210李店村
621121207209220姚川村
621121207210220郭坪村
621121207211220祁咀村
621121207212220老庄村
3、气候水文
李店乡
李店乡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光照资源丰富。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风力一般为一到四级,有时会出现七、八级大风。最热月平均气温约在19.9℃,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在-7.6℃左右,年平均气温为8.2℃,年温差较大。年降水量为300mm,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9%,季节变化率较大;无霜期145天;农作物一年一熟,属旱作农业区。干旱、冰雹、霜冻、低温和连阴雨为主要灾害性天气。
4、自然资源
李店乡位于通渭县南部,自东至北依次与襄南乡、常河镇、平襄镇接壤,乡*驻地距离县城36公里。年降雨量300毫米,无霜期145天,平均气温8.2度,海拔1600-1800米。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风沙灾害频繁,山大沟深,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区域总面积101平方公里,居民建设用地6071亩,交通用地1203亩,水域面积1297亩,田坎20825亩,荒草地23288亩,裸土地689亩,林地11770亩(其中退耕还林7000亩)、耕地面积74684亩,人均4.4亩(其中梯田41000亩)。特产淀粉、粉丝、味精、草编、洋芋、地毯、脱粒机、花岗岩板材、柴胡、党参、生地、黄芪。通渭县李店乡是一个干旱乡,且地下水苦咸,该乡各村和乡*所在地用集雨窖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和部分粮食蔬菜的灌溉。甘肃定西县1999年在县城西郊1万平方米的地方上,利用集流蓄水技术,建成集雨窖38座,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5座,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成为定西县高科技农业的窗口。
5、农业发展
李店乡按照县委、县*提出的"坚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不动摇"。"按人均4.5亩梯田的目标,一次性规划,逐年修建,力争用五年至七年时间或通过争取项目用更短的时间实现梯田化县"的思路和目标,从实际出发,找准发展定位,掀起了梯田建设新高潮,全乡共筹措资金120万元,共投入推土机25台,新修梯田6120亩。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大宣传动员,通过算对比帐,使农户提高了认识,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落实了筹资办法,增强了村民改变农业基础条件的决心和信心;二是合理规划,做到"五个结合",即把梯田建设与退耕还林、整村推进、"双培双带"、洋芋种植、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全乡共规划新修梯田面积10060亩,其中2000亩点2个,1000亩点3个,100至600亩点6个;三是合理用资,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专帐管理,封闭运行,单机核算,保证了梯田建设的正常运行。李店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乡,辖18个村,总人口4.6万人,耕地面积39725亩。农业生产历来受到乡党委、*的高度重视,既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又有经过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当前,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三早",以高标准、高质量的秋播作为全乡抗灾自救保规划的重要措施,秋播生产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稻蒜连作基地为重点,以粮食安全为保障,以种满种足为前提,提高冬季作物覆盖率。立足早动员、早计划、早落实,扎扎实实搞好秋播生产。面对该乡大蒜种植品种老化、比较效益低下、种植面积日渐萎缩的现状,相继组织了6个村种蒜大户和村主职*到山东金乡实地考察,引进和试种了以产砣为主的金乡一号大蒜,并在张杨建立了300亩的示范基地。两年的试种情况说明,金乡大蒜完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效益十分可观。农办同志通过对张杨、李店、麻城等村40多位种蒜大户的问卷调查发现,亩平的最低效益在2000元以上,最高可达3000元。召开全乡秋播生产动员大会,成立了秋播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指导秋播生产,并严格奖惩机制来促秋播工作落到实处。层层相继召开了动员会,成立了相应的工作专班,做到了领导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凡对秋播工作领导不重视、政策不落实、工作不得力、进度上不来,任务完不成的,全乡通报批评,并从严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全乡重点抓好了"四个一":即搞好了一次秋播种植结构调整调查研究,开好了一次秋播生产现场会,办好了一个应店稻蒜连作示范样板,搞好了一次秋播生产检查督办。出动宣传车、创办秋播生产宣传专栏、在各村自然湾张贴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大张旗鼓地宣传宣传稻蒜连作种植优势、宣传秋播典型和经验。同时,还建立了稻蒜连作典型示范机制,乡党委班子成员每人办20亩的示范点,黄金、应店、麻城、飞跃、万新、天子山六个重点村各建立50亩的示范点,各村*、党员人平种植1亩大蒜样板,使样板示范面积占到秋播总面积的60%以上,促进了全乡秋播生产的平衡推进。全乡秋播落实"金乡一号"大蒜种植面积5000亩、传统大蒜种植面积10000亩、优质油菜种植面积5000亩。李店乡区域内主栽粮食作物为小麦、洋芋、高粱、谷子、玉米、扁豆,经济作物为胡麻、药材。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11.85万元,增加值1175.32万元,粮食总产量5202吨,人均产粮308公斤,油料产量580吨,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发展前景良好。
6、地方特产
通渭豌豆
通渭豌豆
通渭特产豌豆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在各地均有栽培,主要产区有四川、河南、湖北、江苏、青海等十多个省区。通渭县种植豌豆的历史悠久,产地环境环境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种植技术由甘肃省技术监督局审定发布为地方标准,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种类多,商品率高,除以籽粒直接销售外,还生产加工豌豆淀粉、豌豆粉丝、粉条、味精等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豌豆种子的形状因品种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为圆球形,还有椭圆、扁圆、凹圆、皱缩等形状。颜色有黄白、绿、红、玫瑰、褐、黑等颜色。
通渭红豆草
通渭特产红豆草被称为“牧草皇后”,是豆科红豆草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抗寒抗旱能力强,产量高,种子成熟早,营养成分齐全均衡,牲畜喜食,一次种植可利用4——6年,最大特点是牛羊食后不得鼓胀病,根瘤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有效阻碍水土流失,具有花工少、投入低、见效快等特点,国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甘肃红豆草在草业专家王素香的精心指导下,在通渭县陇阳乡申家山试验示范获得成功,使红豆草在众多牧草中脱颖而出,当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通渭县的牧草种植取得突破性发展,牧草留床面积达32万亩,通渭一度成为全国的红豆草种植中心,成为全省牧草最大的县,曾向*、宁夏、内蒙古等24个省区提供种子近万吨,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通渭县把草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红豆草更是当作通渭的当家草种。畜牧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与水保、林业、扶贫等部门相互配合,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技术培训,仅2003年上半年,全县新秀种红豆草4.2万亩,留床面积达14.3万亩.是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向全国各地提供种子达280吨左右,销往四川、*、青海、内蒙等地,青青小草已成为通渭的又一产业。
洋芋
又名马铃薯、土豆,是我区的一大宝。每年可拿出十亿斤左右,进行深加工。洋芋用途广,营养价值高。既是菜,又是粮,还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之功效。洋芋综合加工利用前景广阔,可制作淀粉、粉条、粉丝、薯蛋白、葡萄糖、柠檬酸、饴糖、糊精、环糊精、格瓦斯等等。我区通渭县已以洋芋为主要原料生产淀粉、粉丝、味精、赖氨酸。目前计划发展环糊精和粘多糖,我区愿意和外省市广泛合作。
7、附近景点
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
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
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南34公里处,自古以来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工景观享誉陇上,以其良、秀、奇、多、凉等特点著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沉积,构成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渭河源森林公园分为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石门水库四大景区建设期限3年,其中:首阳山景区主要围绕伯夷、叔齐双冢进行建设,建陈列馆、管理房、石拱桥一座,祭坛一处,白薇园2亩,莲峰山景区是主景区,建古典民居式山庄,仿古石雕祭坛1处,建休息长廊400平方米,艺术式公厕50平方米,修溢流坝1座,艺术山门1座,简易停车场3处4000平方米,建引种圃50亩,河堤衬砌1500米,新修公路80公里,维修公路4.4公里。天井峡景区以保护独特的丹霞地貌和优雅的自然风景为主,建聚贤山庄500平方米,坤窑整修塑像1处,休息长廊200平方米,维修及新建公路28.5公里,帐篷10顶,简易停车场2000平方米,山门1座,溢流坝60米。
渭水长虹灞陵桥
渭水长虹灞陵桥座落在渭源县城清源河上的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凌空,宛名渭水长虹,又似天桥楼台,享有渭水第一桥的美誉。近代和当代名人左宗棠、蒋介石、于右任、林森、杨虎城、何应钦、汪精卫、启功等人纷纷为此桥撰写了牌匾和对联。清代诗人杨景的“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源探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远举斜阳光射雁,平沙击石浪惊鸥。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更成了千古绝唱。灞陵观潮和君山夕照相映成趣,成为渭源县城的一大旅游胜景。如今灞陵桥已成为定西地区的旅游标志。
陇上神泉
通渭县温泉,位于甘肃省中部通渭县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历史悠久,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