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南乡
襄南乡是通渭县辖乡。1949年设襄南区,1958年改为公社,1983年改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2.4万。通(渭)甘(谷)公路过境。辖马家店、隔里沟、祁家窑、东山、令家山、连家川、黑石头、黎家庄、高家店、东峰、大新、袁坪、东坪、杨家堡、瓦撒、王家岔、前湾、祁家庄、文家堡19个村委会。
中文名称:襄南乡
行政代码:621121206
身份证前6位:621121
长途区号:0932
邮政编码:743000
隶属政区:通渭县
行政级别:乡
车牌号码:甘J
辖区面积:148km2
人口数量:约2.4万人
人口密度:162人/km2
1、地方简介
襄南乡
襄南乡位于通渭县南部,距县城22公里,北接平襄,南与甘谷接壤,西依李店,东与碧玉、秦安毗连。全乡共辖19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24户21818人,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3100亩,草场面积3.32万亩。全乡共有公路总里程111.9公里。境内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805米,年平均气温7.2℃,无霜期145天,年降雨量449.5mm。全乡现有小学19所、幼儿园1所、普通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农村书屋17个,乡镇卫生院1座,村级标准医疗室6所。实现户户通电、村村通车,自来水入户工程完成99.3%。
2、行政区划
襄南乡区划
621121206201210马店村
621121206202220利沟村
621121206203220祁尧村
621121206204220东山村
621121206205220令山村
621121206206220连川村
621121206207220黑石头村
621121206208220黎庄村
621121206209220高店村
621121206210220东风村
621121206211220大新村
621121206212220元坪村
621121206213220东坪村
621121206214220杨堡村
621121206215220文堡村
621121206216220祁庄村
621121206217220王岔村
621121206218220瓦洒村
621121206219220前湾村
3、城镇发展
襄南乡
襄南乡境内的马家店、黑石头两个集镇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龙头。农业机械广泛运用,使用率达到95%。水利设施逐年增加,牛谷河沿岸5村的电力提灌每年维修和充分利用,境内有塘坝19处。水土保持较好,旱地梯田增加到31100亩。农电普及,“户户通”工程于2007年3月全面完成。工业经济成份较丰富,主要有农产品加工(粮食、草编、饲料等),服装加工,木材加工。交通便利,社社通车,运输业发达,客运、农运车辆众多,全乡各类运输车辆约210辆。近年来,由于小城镇建设和通甘公路建设两大工程的完成,为工商企业和运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元,生活水平和民居条件较好,砖混砖木结构房屋的农户约500家,电视入户率85%,有线电视覆盖3村800户左右,境内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设备全面覆盖,电视到户率60%,大多家庭饮食生活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贫困面降至6%。95%的农户参加新型医疗合作,约200户使用清洁环保沼气能源。全民文化素质较高,有中小学校24所,恢复高考以来培养大中专学生累计1600余人,国内外本乡籍公职人员约2500人,人才济济,成为推动全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坚强力量。
4、经济建设
襄南乡乡*所在地马店村,通甘公路、通常公路穿越其境,交通相对便利。全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委、县*安排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乡情实际,着力培育玉米、草畜、果菜、马铃薯和中药材四大产业。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加大草畜转化工作力度,全力建设林果业基地,扩大马铃薯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双联行动、扶贫开发、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民生保障上取得新突破,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
5、地方特产
通渭甜醅子
通渭甜醅子
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做法相同。做法是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清明一过,便是普遍制作甜醅子的时节,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区别-是麦子类,其品种有二,一是莜麦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制作时先拣去莜麦或青稞的瘦凿,再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此物吃起来又香又异,还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甜醅能否发酵成功关键在于掌握温度,而揭盖时间却因季节而不同,这就全凭酿造者的经验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甜醅极受群众喜爱,除居家酿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甜醅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
通渭红豆草
通渭特产红豆草被称为“牧草皇后”,是豆科红豆草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抗寒抗旱能力强,产量高,种子成熟早,营养成分齐全均衡,牲畜喜食,一次种植可利用4——6年,最大特点是牛羊食后不得鼓胀病,根瘤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有效阻碍水土流失,具有花工少、投入低、见效快等特点,国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甘肃红豆草在草业专家王素香的精心指导下,在通渭县陇阳乡申家山试验示范获得成功,使红豆草在众多牧草中脱颖而出,当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通渭县的牧草种植取得突破性发展,牧草留床面积达32万亩,通渭一度成为全国的红豆草种植中心,成为全省牧草最大的县,曾向*、宁夏、内蒙古等24个省区提供种子近万吨,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通渭县把草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红豆草更是当作通渭的当家草种。畜牧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与水保、林业、扶贫等部门相互配合,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技术培训,仅2003年上半年,全县新秀种红豆草4.2万亩,留床面积达14.3万亩。是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向全国各地提供种子达280吨左右,销往四川、*、青海、内蒙等地,青青小草已成为通渭的又一产业。
通渭豌豆
通渭特产豌豆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在各地均有栽培,主要产区有四川、河南、湖北、江苏、青海等十多个省区。通渭县种植豌豆的历史悠久,产地环境环境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种植技术由甘肃省技术监督局审定发布为地方标准,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种类多,商品率高,除以籽粒直接销售外,还生产加工豌豆淀粉、豌豆粉丝、粉条玫瑰、味精等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豌豆种子的形状因品种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为圆球形,还有椭圆、扁圆、凹圆、皱缩等形状。颜色有黄白、绿、红、玫瑰、褐、黑等颜色。
6、附近景点
渭水长虹灞陵桥
渭水长虹灞陵桥
渭水长虹灞陵桥座落在渭源县城清源河上的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凌空,宛名渭水长虹,又似天桥楼台,享有渭水第一桥的美誉。近代和当代名人左宗棠、蒋介石、于右任、林森、杨虎城、何应钦、汪精卫、启功等人纷纷为此桥撰写了牌匾和对联。清代诗人杨景的“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源探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远举斜阳光射雁,平沙击石浪惊鸥。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更成了千古绝唱。灞陵观潮和君山夕照相映成趣,成为渭源县城的一大旅游胜景。如今灞陵桥已成为定西地区的旅游标志。
陇上神泉
通渭县温泉,位于甘肃省中部通渭县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历史悠久,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
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南34公里处,自古以来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工景观享誉陇上,以其良、秀、奇、多、凉等特点著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沉积,构成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渭河源森林公园分为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石门水库四大景区建设期限3年,其中:首阳山景区主要围绕伯夷、叔齐双冢进行建设,建陈列馆、管理房、石拱桥一座,祭坛一处,白薇园2亩,莲峰山景区是主景区,建古典民居式山庄,仿古石雕祭坛1处,建休息长廊400平方米,艺术式公厕50平方米,修溢流坝1座,艺术山门1座,简易停车场3处4000平方米,建引种圃50亩,河堤衬砌1500米,新修公路80公里,维修公路4。4公里。天井峡景区以保护独特的丹霞地貌和优雅的自然风景为主,建聚贤山庄500平方米,坤窑整修塑像1处,休息长廊200平方米,维修及新建公路28。5公里,帐篷10顶,简易停车场2000平方米,山门1座,溢流坝60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