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创办的研究型大学。2017年3月23日,刘延东同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调研,指出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有特色、高水平、高起点的办学方针,努力创建具有*“双一流”文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于2017年秋季首次招收本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主校区在北京房山区良乡。按照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还将积极推进青岛等校区的建设。2017年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大会在位于北京房山区高教园区的校址举行。
中文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哲学社会科学(文科)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知名校友:赵乐际、栗战书、王晨、陈元、楼继伟、蔡昉等
主管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校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1、学校概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英文名称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UCASS),校训“笃学、慎思、明辨、尚行”,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而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大学的办学方针,致力培养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文科大学。
2017年秋中国社科大招收首批本科生。计划在4个学院、7个专业招收390名全日制本科生。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学院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经济学院开设经济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关系学院开设英语(国际经济、政治方向)专业。
中国社科大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国家长江学者、*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本科生的教学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特色培养方式包括“师徒制”指导模式,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在某些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开展连续培养试点;国际联合培养,赴海外继续攻读学位;教学与科研结合,鼓励本科生参与学校和导师的科研活动等。
中国社科大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占地面积49.4万平方米。拥有馆藏和共享图书554万余册,及丰富的中外学术数字信息资源。配有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餐饮中心等基础设施先进。
2、办学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7年,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性地进行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新时期党*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6大学部,研究范围覆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管理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领域。
历史上曾集聚了郭沫若、范文澜、陈垣、潘梓年、金岳霖、陈翰笙、郑振铎、吕振羽、侯外庐、吕叔湘、冯至、尹达、于光远、孙冶方、许涤新、钱俊瑞、丁声树、夏鼐、何其芳、刘大年、顾颉刚、俞平伯、罗尔纲、贺麟、钱锺书、宦乡、张友渔、徐梵澄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现有科研专业人员3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00余人。学部委员61人、荣誉学部委员133人;研究员646人,副研究员707人;学科带头人38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人选31人;享受*特别津贴人员1600余人。
建院40年来,几代学术大师和专家学者努力传承中华文明,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奉献了一大批对文化积累和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能够代表国家水准的重大研究成果。截至2016年底,全院共完成专著12938部,学术论文147003篇,研究报告27140篇,译著3724部,译文23473篇,学术资料33266种,古籍整理514种,教材1108部,普及读物1819种,工具书1886部。此外,还有大量的理论宣传文章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
作为党*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自**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实施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有31人次参与授课,内容包括法律、党建、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研究所的多名学者参加*重要文件、法律和*讲话起草等工作,承担一系列党*、国务院交办的重大研究任务。近年来建成院级、所级、专业化智库共18个,推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理论研究、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功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2016年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智库中排名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学术界领先和独一无二的文献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图书馆藏书170.6万册,研究生院图书馆藏书40.5万余册,各院所图书馆藏书342.9万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图书馆分馆,更是以专业性强、门类齐全、所藏善本孤本的数量和质量在国内专业图书馆中名列前茅,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知名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结构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学术期刊群。全院拥有学术类期刊82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主管全国性学术团体106个。
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全院所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具备博士后招收资格的研究所35个。在全国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中,有五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优学科占全国人文社科类优秀博士后流动站近四分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经*、叶剑英同志亲自批准设立,是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建立起适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点的“按所设系、分片教学,集中办院、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作为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7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08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114个;还有金融、税务、法律、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现有博士生导师607名、硕士生导师905名,在校研究生3000余人。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资源、教师力量的支撑下,研究生院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和国际专业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多年评估的结果,研究生院综合实力一直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院中排名第一。
研究生院建成后,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学术繁荣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至今共授予博士学位4454人,硕士学位9115人(其中专业硕士学位3230人),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从研究生院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成长为我国各条战线上推动经济建设、深化理论探索、促进学术研究、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1948年创建的*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由教育部和共青团*组建,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较强的办学实力。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论为“优秀”。2012年获批为教育部、*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5年,中宣部批准的共青团*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3、历史沿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时期
1949年11月1日,**在接管的原中华民国*研究院以及北平研究院部分科学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
关于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请示报告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设置了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部等四大学部,郭沫若同时兼任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是年起,中国科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64年共招收1518人,占当时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20.7%,这其中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部各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是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起点。
1977年5月,经**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
1978年1月,为尽快改变“*”后科研队伍严重青黄不接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立即启动招收研究生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招生领导小组。2月27-2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其招生目的是“培养又红又专的哲学社会科学专门人才,加速建立一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
*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
1978年8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宣布,由温济泽、杨友吾、岑明、王鸣时组成研究生院筹备小组。8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宣传部并国务院递交报告,请示建立研究生院问题。8月25日,叶剑英、*、李先念、乌兰夫、纪登奎、余秋里等多位**分别审阅了这份报告,一致同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确定其任务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专门人才。
1978年10月5日,第一届448名硕士生入学。10月11日,研究生院成立大会暨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剧场隆重举行。
研究生院成立伊始,走的是一条先招生、再建校园的办学之路。1978年,由于校舍不足,研究生院暂实行分散多处办公和学习的方式:院部设在北京师范大学,1980年5月又分批搬迁往北京市十一学校;哲学系设在北京市总工会*学校(今北京市工会*学院);新闻系设在人民日报社;考古系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亚系设在北京大学。
1980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学位条例》规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这为科研机构办学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1年1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中国首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3月31日,研究生院决定授予318名毕业生硕士学位,获得学位者占毕业生总数的73%、占全国首届获得哲学社会科学学位总人数的28%。
1983年9月,第一届22名博士研究生入学。
1984年8月15日,研究生院校舍建设工程在北京市朝阳区西八间房破土动工。9月3日至11日,与《经济日报》、《经济学周报》、《世界经济导报》、*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单位在浙江杭州的莫干山联合举办“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即“莫干山会议”)。
1985年7月22日至27日,研究生院由北京市十一学校迁往西八间房131号(后改为望京中环南路1号),即望京校区。由于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楼尚未竣工,各部门的办公室暂设在1号宿舍楼,图书馆暂搬到汽车库内。
1989-1992年,研究生院暂停招收硕士研究生。1989级硕士新生全部转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就读。
199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迁入研究生院校区。
1994年7月,研究生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报送《研究生院的职责、方向和任务》。
早期毕业生合影
1996年9月27日,研究生院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研究生。同年11月23日至28日,研究生院题库考试中心组织了首次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题库考试。
2000年6月,研究生院开始招收港澳台地区研究生。7月6日,研究生院在深圳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深圳研究院。
2002年4月28-29日,研究生会举办了首届“全国研究生会主席论坛”。
2003年1月3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研究生院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建设新校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9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授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2008年4月26日,研究生院良乡新校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9月27日,研究生院建校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召开。次日,*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推出《“春风第一枝”——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特别节目。
2011年4月26日,经过三年的建设,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良乡新校区正式落成。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共同为新校区挂牌揭幕。
全国政协陈奎元副主席等为新校区落成剪彩
2012年起,研究生院与*统战部联合培养国民经济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及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是年12月,研究生院与美国杜兰大学启动金融管理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专门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同研究生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2013年3月2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学典礼在研究生院举行,*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下达的招生计划首度超过了1000人。
2015年10月12日下午,农工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启动会在农工党*机关召开。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时期
1984年起,在党*的提议和关怀下,*团校着手筹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1985年9月19日,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正式建立。1986年,学校开始招收本科生。1990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
*主席视察*团校
1995年12月,学校走过10年本科办学历程,胡*同志为学校发来贺信,李岚清同志为学校题词。1998年4月,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合格”。2003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来学校视察工作,并亲切看望师生员工。2006年,学校成立中国内地高校首个社会工作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与北京市合作成立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2007年5月,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2年,获批为教育部、*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7月,共青团*和教育部正式签署共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协议。2014年5月,学校召开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培训会,启动45项创新创业项目。2015年,中宣部批准的共青团*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2017年5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和部分研究生教育划转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共同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不再举办本专科学历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创建历程
2017年1月7日,青岛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高等院校,合作共建青岛研究院,联合在青岛举办国际性高层论坛,为青岛市重大决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论证,在人才交流与培养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当时就有声音传出,中国社科院要在青岛办大学。
2017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会议,学校领导在会上介绍,按照改革方案,学校的“本科专业和部分硕士专业,相关师生和职能部门都是成建制转过去”,学校党委常委会把改革思路上报了团*,团*改革办和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学校的改革思路,同时要求中青院对方案作进一步的论证和修改。
2017年3月23日,刘延东同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调研,指出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有特色、高水平、高起点的办学方针,努力创建具有*“双一流”文科大学。
2017年5月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到山东省实验中学进行了专家讲座暨招生宣讲。2017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面向全国进行本科招生的第一年,专家向山东省实验中学同学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办学特色及招生计划,并用生动的方式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进行了专业讲解。
2017年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和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为主创办,拥有良好的建校办学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部设在北京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按照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还将积极推进青岛等校区的建设。学校未来将建设成为拥有8000-10000名学生(含研究生)规模的完整的高等国民教育体系,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优势和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和教学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
4、办学规模
部系设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后,2017年将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校区招收4个学院、12个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7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08个(含18个自主设置的博士学位二级学科)、硕士学位二级学科114个(含18个自主设置的硕士学位二级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
同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涵盖学术型硕士学位点19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5个。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四个,北京市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编译局重点研究基地1个、共青团*重点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研究教育基地3个、民政部人才培训基地1个。
5、历任领导
第一任
周扬
1978-1982年
第二任
温济泽
1982-1985年
第三任
胡绳
1985-1990年
第四任
江流
1990-1991年
第五任
浦山
1991-1994年
第六任
方克立
1994-2000年
第七任
李铁映
2000-2002年
第八任
武寅(女)
2002-2007年
第九任
刘迎秋
2007-2013年
6、校园环境
良乡校区
良乡校区是学校本部,占地面积610.72亩。
良乡校区环境
2001年9月30日,在李铁映老院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支持下,研究生院在北京市通州区建设新校园的立项得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2002年4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会议审议决定,研究生院新址调整到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2008年4月26日良乡新校区奠基,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包括12项单体建筑、9项单体工程、7项配套工程。2011年1月一期建设工程竣工后,研究生院主体正式入驻。二期工程中的气膜体育馆和塑胶体育场也已相继投入使用。
望京校区
望京校区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老校区和辅校区,占地面积37.8亩,因此被称为“三十七亩园”。
望京校区环境
望京校区整体上比较完好地保存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的基础设施风格。这种风格也被认为是社科院研究生院能够保持一流学术水平的原因之一。
青岛校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青岛校区是一座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校区。2017年1月7日,青岛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高等院校,在青岛建设“青岛校区”,开展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层次人才培养,并培养外国留学生,共建青岛研究院,为青岛市重大决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论证,在人才交流与培养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中国社科院大学拟选址李沧区世园会附近”。
7、首次招收本科生
教育部批复同意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7年秋季将首次招收本科生。据悉,2017年该校计划招收首届本科生共390人,涉及全国招生省区市18个。
中国社科大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成立的大学。根据计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级、2015级、2016级全日制本科生和2015级、2016级、2017级部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整体转入中国社科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将不再招收本科生。
记者从中国社科大招生办获悉,2017年该校招收首届本科生,计划在4个学院招收390名全日制本科生,涉及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7个专业。其中,在京计划招生20人。
据悉,该校将在招生省份当地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且符合学校录取标准的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所有进档考生专业确定办法为分数优先原则,按高考成绩总分(不含附加分)计算排序,录取无专业级差。总分相同考生依次比较语文、外语、数学、综合科目的成绩。
在本科生教学培养上,该校将采取“师徒制”指导、“本硕博一体化”等特色培养方式。在“师徒制”指导模式中,学校将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聘请社科院学部委员、知名教授、国家长江学者、*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担任导师,每位导师指导2名至5名学生。
该校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首招本科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完善人才培养梯队和层次的一项重要举措,未来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本科生教育,让本科生提前接受“研究生式”培养,了解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接触学科领域前沿问题,为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8、正式挂牌
2017年8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三环学区正式挂牌,西三环学区位处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原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7年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大会在位于北京房山区高教园区的校址举行。
2017年秋中国社科大招收首批本科生。计划在4个学院、7个专业招收390名全日制本科生。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学院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经济学院开设经济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关系学院开设英语(国际经济、政治方向)专业。
9、成立大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暨2017级开学典礼举行
人民网北京2017年9月12日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大会暨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今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举行。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张政文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暨2017级开学典礼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王伟光,*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副部长王晓晖共同为大学揭牌,共青团*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一副校长张江陪同揭牌。
2017级本科新生代表耿茹莟同学、在校生代表方正同学先后发言。耿茹莟代表2017级本科新生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后的第一届新生一定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不辜负学校和领导的对他们的殷切期望。方正作为在校生代表为2017级新生的到来送上欢迎和祝福,并讲述了在校学习的经验和经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师柴宝勇教授代表教师讲话。
共青团*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成立表示祝贺,并祝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越办越好。
王伟光校长做讲话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办学目标,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办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地。讲话中,他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坚持坚信马克思主义,二是坚定坚守理想信念,三是要密切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有收获、有成长、有意义争当民族的脊梁。最后,全体师生起立共同演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歌《人文之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于2016年开始着手创办,于今年5月10日正式获教育部批准成立。2017年秋季中国社科大开始招收首批本科生。计划在4个学院、7个专业招收390名全日制本科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英文名称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UCASS),校训“笃学、慎思、明辨、尚行”,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而组建。
中国社科大特色培养方式还包括“师徒制”指导模式,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在某些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开展连续培养试点;国际联合培养,赴海外继续攻读学位;教学与科研结合,鼓励本科生参与学校和导师的科研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