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隰县

科普小知识2022-12-27 13:32:58
...

隰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北边缘,吕梁山大背斜中轴部,县*驻城关镇。东临汾西,西连永和,南与蒲县、大宁接壤,北与石楼、交口毗邻。隰县文物古迹三十馀处,以城西明代建筑“小西天”最为著名。隰县属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山西省35个*贫困县之一。

中文名称:隰县

别名:隰州

拼音:xixian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山西

下辖地区:辖3镇、5乡共384个行政村

*驻地:龙泉镇

电话区号:0357

邮政区码:041300

地理位置:山西省西南部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小西天、七里脚石窟、大观楼

特产:金梨

1、历史沿革

隰县历史悠久,素有“河东重镇、三晋雄邦”之美誉,公元前17世纪,是商朝属下的基方小国部落。

春秋时为晋文公重耳封地,后汉刘渊建汉,曾迁都、称帝于此。隋开皇五年(585)设置隰州,开始以“隰”命名。唐称隰州。

1912年改为隰县。

中华民国元年,隰州改称隰县,直隶山西省。

1946年11月28日,隰县解放,*九地委、九专署、九分区驻隰,辖隰县、蒲县、永和、汾西、洪洞、赵城、大宁、石楼等县。

1958年6月27日,隰县与大宁合并为隰宁县。同年又与蒲县、永和、石楼组建吕梁县。

1961年复改隰县。

2、自然地理


隰县

位置境域

隰县位于临汾市西北边缘,吕梁山大背斜中轴部,地跨东经110°55′~111°15′,北纬36°30′~36°55′。东临汾西,西连永和,南与蒲县、大宁接壤,北与石楼、交口毗邻,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52公里,总面积1415.3平方公里(2008年)。

地形

隰县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境内垣面高阔残缺,沟壑纵横交错,山峦连绵,丘陵起伏。隰县主要有三川、七垣、八大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大部分在950米至1300米之间,最高处黄土镇紫荆山1955米,最低处午城镇上胡城村770米。

气候

隰县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晴朗凉爽。全年平均气温8.5℃—9.8℃,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零下24℃。年降雨量400—580毫米。无霜期150—180天之间,春霜冬一般在四月下旬末至五月上旬初,秋霜冬一般在九月下旬末至十月上旬初。每年旱、涝、风、雹、霜五灾俱全,尤其干旱危害较大,范围较广,素有“十年九旱”之称。

3、行政区划

截止2013年,隰县辖3个镇:龙泉镇、黄土镇、午城镇,5个乡:城南乡、阳头升乡、寨子乡、下李乡、陡坡乡,98个村委、4个居委会、384个自然村。

4、人口

2009年末,隰县总人口为103014人,比2008年末增加607人。2009全年隰县出生人口1310人,出生率为12.75‰;死亡人口703人,死亡率为6.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1‰。

5、资源

土地资源

隰县共有土地2120900.7亩,其中农用地1107883.3亩,含耕地385074.2亩(基本农田206734.5亩)、林地511422.4亩、园地94845.8亩、牧草地116540.9亩;建设用地38419.6亩;未利用地943324.3亩。


隰县

矿产资源

隰县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花岗岩、大理石、石膏、白云石、硅石、高龄土、澎润土、高铝粘土、石灰岩、石英岩等。其中煤分布较广,在紫荆山断层东西两侧150平方米范围内,埋藏有2号主焦煤;花岗岩面积约20余平方公里,储量约3亿立方米,主要色泽有紫红色、黄、白色、芝麻黑等,是上等的建筑装饰或地板材料,也可用于化工等行业的耐酸材料;大理石面积约3平方公里,储量为1亿立方,材质坚硬,纹理细腻,花纹层次清晰,立体感强,是大理石中的精品;白云石面积约10平方公里,储量约9000万立方,是生产金属镁、钙镁磷化肥、硅镁合金的主要材料;石灰岩面积约40平方公里,储量8500立方米,主要用于煅炼石灰、水泥和建筑材料;石英岩面积约8平方公里,储量大约3000万立方;石膏面积约1平方公里,储量约170立方。

野生动物资源

隰县境内已发现陆栖动物66种。其中,鸟类32种,哺乳动物16种,爬行动物5种,两栖类2种,节肢动物10种,环节动物1种。大型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狼、野猪、黄羊等。在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褐马鸡、梅花鹿;二类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鹰等;三类保护动物有燕、猫头鹰、蛇等八种。

植物资源

隰县边缘为森林草原地带,中部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带。现在林地面积80.03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27.23万亩,人工林面积31.7万亩,灌木林9.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1.6万亩,四旁植树1600万株,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33.2%。天然林主要树种有:油松、白皮松、侧柏等;人工林主要树种有:油松、刺槐、杨树等;灌木林主要树种有:山桃、山杏、沙棘、刺梅等;经济林有:苹果、梨、核桃、葡萄等,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梨之乡”。

野生牧草种类繁多,有禾本科114种,豆科90种,蔷薇科35种,菊科47种,其他植物145种,共474种。其中优质牧草有百余种。要用植物分布较广,其中甘草、枸杞、桔梗、柴胡、生地、远志、茵陈等在全国颇负盛名。

6、经济

2009年,隰县生产总值6028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8年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01万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0461万元,比2008年下降24.1%;第三产业增加值39419万元,比2008年增长13.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3%,比2008年增加4.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4%,下降18.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5.3%,比2008年上升14.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53元,按2009年末人民币汇率计算为857美元。

第一产业

2009年,隰县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725公顷,比2008年增加285公顷,增长1.3%。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721公顷,比2008年增加321公顷;油料种植面积339公顷,减少21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67公顷,减少3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4722公顷,增加202公顷;谷子种植面积1947公顷,增加147公顷;薯类(折粮)种植面积1095公顷,减少85公顷。

2009年,隰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7495吨,比2008年增加5926吨,增产14.3%。其中:玉米38684吨,比2008年增产13.5%;谷子3033吨,比2008年增产28.4%;薯类2908吨,比2008年增产1.8%。

2009年,隰县大牲畜存栏3316头,比2008年增长2.8%;生猪存栏13333头,比2008年增长6.3%;羊存栏32971只,比2008年下降26.7%。肉类总产量2017吨,比2008年下降14.1%。其中,猪肉产量1388吨,比2008年下降14.9%;牛肉产量99吨,比2008年下降61.5%;羊肉产量411吨,比2008年增长6.8%;禽蛋产量1242吨,比2008年增长5.5%;奶类产量343吨,比2008年增长32.9%。


隰县

第二产业

2009年,隰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523万元,比2008年下降5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15万元,比2008年下降54.4%,其中股份制企业下降48.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比2008年下降27.0%,重工业比2008年下降55.2%。

2009年,隰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2008年下降53.0%;饮料制造业比2008年下降27.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2008年下降95.2%,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11850吨,软饮料产量1177吨,水泥熟料690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254万元,比2008年下降48.7%;实现利税482万元,比2008年下降81.3%;实现利润-329万元,比2008年下降136.7%。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329万元。

第三产业

2009年,隰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16万元,比2008年增长22.0%。分地域看,县消费品零售额34486万元,比2008年增长22.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530万元,比2008年增长21.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2641万元,比2008年增长21.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177万元,比2008年增长45.3%。2009年,隰县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量1656万元,比2008年增长41.5%。

2009年,隰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5588万元,比2009年初增加15722万元,比2008年增长17.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636万元,比2008年增长10.3%;人均存款7829元,比2008年增长9.2%。各项贷款余额43332万元,比2009年初增加9199万元,比2008年增长27.0%。全年累计现金收入371348万元,现金支出373877万元。

7、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

截至2009年末,隰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155人,比2008年末增加4453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001人,增加9976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467人,与2008年持平;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502人,比2008年增加120人。2009全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7868万元,总支出6308万元。2009年末隰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12人。

教育

2009年,隰县高考达二本分数线以上共48人,达线率为10.3%,比2008年同比增长92%,居全市山区县第四。中考达600分以上共87人,优秀率达6.4%,在全市山区县排名第二。2009全年上级到位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776.7万元,免费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35480人次,资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2348人次,共27万元。2009年内共规划改造10所校舍,改造面积7690平米,总投资768万元。同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一是撤并农村较小规模学校,二是调整了县城学校布局。2009全年普通中学共招生2174人,其中高中415人;在校中学生6535人,其中高中1137人;毕业中学生2131人,其中高中326人。隰县小学招生1579人,在校小学生11426人,毕业小学生1175人。

卫生

截至2009年,隰县有卫生机构13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隰县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35张,卫生技术人员52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师188人,注册护士141人,药剂人员13人,检验人员27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55人。隰县8个乡(镇)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71957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2%。

8、交通

交通以公路为主,孝义至午城干线公路由北而南纵贯全境。石口有通住孝义桃红坡的支线公路,与永和之间有支线公路相连,霍县至石楼支线公路途经县境北部。此外有乡村简易公路与大车路多条,交通颇为方便。

公路建设方面,以出境路、资源路、循环路、扶贫路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公路建设力度,构架起以209国道和328省道为主骨架、以东西大循环为两翼的横跨东西、纵横南北的交通网络,完成了省道黄土——蒲县东出境路等骨干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建设通村公路217公里、通乡油路73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全县97个行政村已有52个通油路。

9、旅游资源

隰县的旅游资源丰富,有建于明崇祯年间以悬塑闻名中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西天(原名千佛庵,明崇祯七年由东明禅师创建),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大观楼(古楼)。另外,玉泉寺、南北朝石佛窟、灵隐寺、紫荆山原始森林、马刨泉、鹿鸣谷等名胜古迹亟待进一步开发建设。


隰县

小西天

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创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耸立山顶。

玉泉寺

玉泉寺,建筑面积不大,布局合理,分上下两院,大小房屋二十余间,大雄宝殿居其之上,雄伟壮观。玉泉水从上寺之后的石崖根经寺中径直而流下,石崖根有石刻佛像清晰可见,玉泉水的神秘就在于此。

上一篇:安迪·穆雷

下一篇:隆兴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