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抚州采茶戏

科普小知识2022-04-28 16:33:50
...

抚州采茶戏是临川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采用抚州赣语说唱。旧名“三脚班”、“半班”。清初,抚州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采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采表演,形成独立的“三脚班”,产生了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其发祥地就是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的交界地区。该地区早就流行的宜黄戏,为抚州“三脚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条件。

1、简介

抚州采茶戏在明代茶灯戏的基础上,吸取抚州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角班、半班等阶段,因而民间习称为"三角戏班"和"半班戏"。

乾隆年间,湖北大批灾民进入赣北赣东,带来了黄梅采茶戏的"三角班"促使临川的茶灯戏很快脱离灯彩阶段,形成了一旦、一丑、一坐堂的早期三角班,演唱着尚无完整情节的单台戏。清康熙乾隆年间,抚州三角班进一步得到发展和传播,移植了民间传说题材剧目,增加了小生行当,成为正式的"三角班"。

民间初年,临川三角班艺人到宜黄学戏,角色增加了花脸行当,乐队增加了笛子、锁呐等乐器。使得三角班得以向半班发展。1938年,出现了一批有二十人左右的职业半班,开始演出连台戏和整本戏。此后,半班便以临川为中心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

解放后,1951年建立了抚州地方剧团,随后各县专业采茶剧团相继成立了,群众业余采茶剧团也遍布乡村,采茶戏得空前繁荣与发展。抚州采茶戏整理创作和上演了大量优秀剧目,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著名演员,曾为*主席等**演出,抚州采茶戏的足迹远步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和*等省市。

2、历史渊源

赣东大地历来颇盛"新春灯节,秋熟迎赛"之风,抚州采茶戏从茶灯戏发展而成,宋元之后,杂剧和南戏侵衍临川,明代万历年间戏班唱"海盐腔"、"宜黄腔"且演唱《临川四梦》至清朝,大批湖北灾民入赣带来黄梅腔,诸多声腔混合,加之地方小曲构成采茶戏。民云:采茶女劳作吟唱,新年灯彩组成三脚班、半班,直至建国后*设立剧团采茶戏正式由区域得名,地属抚州,故称为今天的"抚州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是个区域性极强的地方剧种,为当地百姓所喜闻乐见。其根源来自民间茶灯戏和本地民歌小调,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所以她健康质朴,乡情浓郁。抚州采茶戏的唱词念白大量运用了民间俗语和歇后语,通俗易懂,诙谐风趣,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生活气息。表演动作许多地方形似现实生活,特别是小生、小丑、彩旦,以及活泼的小戏曲人物的身段表演,似乎直接从生活和劳动中取来。


3、主要特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抚州采茶戏区域性极强,方言所致;

唱腔优美,调式众多,唱用曲牌近100个;

内容丰富、男欢女爱、才子佳人、善恶相报、除恶扬善、妖魔鬼怪、男盗女娼无奇不有;

唱腔的行腔与地方语言的音调结合紧密,字多腔少,特别讲究吐字的清晰和运腔的圆润。唱腔旋律既有悲哀缠绵的悲腔,又有许多活泼明快的小调。


4、风格

抚州采茶戏,土生土长,健康质朴,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大量运用民间俗语和歇后语,通俗易懂,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生活气息。

抚州采茶戏唱腔,大都来自民歌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其传统的唱腔是专曲专用的曲牌体腔调,后经发展创新,已出现大量板腔体唱腔。它的词格一般为上下对偶的五字句、七字句或者十字句乐段。旋律特征为字多腔少,简洁明快,每一唱段的行腔与地方语言的音调结合甚密,似吟似诉,颇具说唱音乐之风格。抚州采茶戏唱腔以纯正的抚州话为语言标准。演唱时分男女分腔都用本噪,特别要求吐字的清晰与运腔的圆润。总体唱腔可分为戏曲正调、戏曲杂调和民歌小调三类:

戏曲正调──系扳腔体腔调,有本调、抚调、单台调、川调四种。本调是吸收丰城丝弦班的本调,掺合本地单台调等发展而成的。它是上下句结构的徵调式唱腔,男、女分腔,有正板(亦称“长韵”)、简板、叠板、快板、倒板、摇板、散板、清板、哭头等板式。抚调是由本地会母调掺合高安丝弦班的小花调发展而成。它是上下句结构的宫调式唱腔,有男腔、女腔和丑腔的区分,并和本调一样,具有丰富的板式。单台调是本剧种最老唱腔,不分男女腔,但有四句三韵和两韵,正弦(徵调式)和反弦(宫调式)的区别,还有简板。川调是由外来川调掺合单台调和双劝夫调的简板发展而成。它男女腔调略分,具有徵调式和宫调式两种收腔法,还有徵调式和羽调式两种简板。

戏曲杂调──主要是三脚班小戏中的腔调,一般以戏名为曲名,如“三伢子放牛调”、“捡春菇调”、“卖樱桃调”、“卖花线调”、“双劝夫调”、“下南京调”、“王妈妈骂鸡调”、“补背褡调”等等。还有一部份则是三脚班后期吸收来的“南词”、“北词”、“信调”等等。另外,还包括一些吟唱音调。

民歌小调──除一部份单台戏用的小调,如“数天下图”、“打哩莲花”、“想郎”、“打彩”等以外,还有“十二月采茶”、“铜钱歌”、“十杯酒”、“照花台”等等。一般作戏中插曲用。

抚州采茶戏因脱胎于灯彩歌舞,故以反映短衣罗裙的小人物见长。其艺术特点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诙谐、通俗易懂;唱做朴实,亦歌亦舞,活泼风趣。其表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尤其小生小丑的扇子功、小丑的矮子步、小旦的手巾功,都从生活中提炼出来,既有淳朴的民间艺术韵味,又有个性鲜明的表演特色。如小丑的矮子步,动作幽默有趣,形象逼真,而且变化很多,有“猴拳步”、“蛤蟆跳”、“涉水步”、“鸡公啄米”、“猴子跳圈”、“懒猫抓痒”等。又如小旦的手中功,运用大手帕,配合手眼身法步,或揉搓、或抛甩、或掩面、或飞转,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绪。再如小生(小丑)的扇子功,既有单手打,又能双手双肩打,有时绕指而转,有时空中抛耍,左右开合,上下翻飞,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抚州采茶戏的许多表演动作和舞蹈,如小旦的梳妆挑帘、床前驱蚊、绣花纳底、缝补浆洗、摘茶采桑、开(关)门、云手、鹞子翻身等身段表演,小丑的挑担推磨、赶牛锄地、撑船推车等身段表演均十分细致逼真。在三角班小戏中,上述特点尤为突出。发展到“半班”演出大戏后,向古老剧种学习袍带戏的表演程式,同时也吸收了歌舞话剧的养料,使其既能演传统戏又能表现现代生活。

抚州采茶戏讲究唱做并举。手势、眼神、身段、步法配合协调。旦角的基本步法有“云步”、“碎步”、“踮步”、“跪步”、“蹉步”、“小碎步”等;生角有“方步”、“蹉步”、“跪步”、“快蹉步”等;丑角有“矮步”、“跳步”等。丑角除矮子功外,有时还表演板凳功以及“虎跳”、“前仆”等各种滚翻动作。生、旦有时也要表演“抢背”、“劈叉”、“卧云”、“乌龙绞柱”等地毯功。

5、影响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如今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6、濒危状况

临川有一个上百号人的专业剧团,曰"临川抚州采茶戏剧团",*每年支付百万元以上人头费,但设备陈旧,人员老化,青黄不接,人才不足何谈发展、传承。民间戏班众多,但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随着文化娱乐元素的不断增加,抚州采茶戏面临四面楚歌,后继无人的局面,那么临川历史上的"夜伎优伶演剧、通歌达旦、计一年所费、不下数万"之描述将风光不再。

7、传承谱系

民间采茶女劳作吟唱--节庆灯彩--形成地方戏三脚班(半班)--茶灯戏--抚河戏--采茶戏

也可视为:自娱自乐--官家所养家班--民间戏班–国营专业剧团和民间业余剧团

8、代表性传承人

历史上除汤显祖外其余不详

1860年生于临川展坪前恢宗男

1879年生于临川连城乡全百达男

1902年生于临川荣山乡周仙斋男

1890年生于临川河西乡许海仔男

另有欧阳逢春、熊元生等,健在表演艺术家易兰英(女)、万安安(女)、单冬阳(男),民间剧团的元屎眼、朱旭东、小丑、付青青、短子何桂花(女)等等。

上一篇:宜黄戏

下一篇:九江采茶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