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武城
广武城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据《代州志》载:广武城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境内,“洪武七年(1374)建,万历三年(1575)重建,周三里有奇。”广武堡有新、旧两座,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广武旧、新两城是研究国家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景点简介
广武城是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堡,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境内。广武堡有新、旧两座,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广武旧、新两城是研究国家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广武城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据《代州志》载:广武城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境内,“洪武七年(1374)建,万历三年(1575)重建,周三里有奇。”
广武城
旧广武,位于县城南40公里、雁门关外勾注山下,城外就是汉墓群,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旧广武雄踞关口,南接长城,对峙敌楼,想望烽火台,进可攻退可守,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据点。据《辽史》记载,旧广武始建于辽、金时期,为雁门关前的防御据点。今存完整城墙系明、清加修。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城墙高8米,下宽5米,上宽3米多,外表全部砖砌,石条做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6座,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城墙东、南、西设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已遭破坏。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为四街八巷。旧广武城墙上有一株古榆树,城西南有两株古柏树,均苍劲茂盛,历数百年风雨。最为奇特的是,在一株香柏的枝桠处,还寄生着一株枸杞,和谐相拥,融为一体。
新广武建于明洪武与万历年间,位于雁门关北3公里处,是内长城防御体系内的重要设施。新广武直接扼守勾注山之咽喉,是锁钥中原的北大门和战略要点,历来为兵家之争、短兵相接的战场。原来的新广武城也有高10米的城墙,底宽5米,石条做基,通体包砖,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古城内设东关、南关、大北关、小北关四道关门,大北关关楼上有石碑“三晋雄关”字样。城内有瓮城、中城、南瓮城三道防线组成,中城状如簸箕,南瓮城形似斗状,故有“金斗银簸箕”之称,意即城防坚固。
2、历史沿革
广武城建于明洪武七年,重建于明万历三年。新广武城所在地自古兵家必争,在汉代,这里归属雁门郡的阴管县管辖。阴管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东汉时雁门郡治即迁于此,可见此地地理位置之重要!该地依山傍险,雄踞雁门关前,汉王朝在此设县置郡,屯兵扼守,有效的起到了抵御匈奴南侵的作用。
广武城遗址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蒙古族的入侵袭扰,明王朝从前期即开始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工程,这项浩大的工程到了明中晚期更臻完备。在长城沿线的内外还散布着众多的城堡,新广武城就是其中一座,明边上的这种城堡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在和平时期还兼有易市、榷场的经济职能。但它的军事职能始终是主要的,正如《两镇三关制》所载的那样:“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入,势当首犯。”这就说明广武城是当大同一线长城防线被突破后保卫中原的第二道防线。
3、景点布局
东出山阴县境,入应县境,至马兰口。山阴县辖长城约七十七华里,共有砖石砌筑敌楼及夯土墩台六十七座,其中现存较好的砖砌敌楼三座,其余均成夯土台状。
广武堡城有新、旧两座,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南面城墙石基砖砌尚较好,并有一砖券拱门,门额上有一石匾,因风化字不可辨。城东、西两面墙包砖被拆走,存八至十米高的夯土墙,局部亦有圮坍。城北面墙大部分包砖被拆为民用。尚存夯土墙体和此城门砖券拱门洞。北门城门楼同城门台连为一体,全为砖砌。此楼南面开有三扃门,现安有木门,成为村里的库房。门额上嵌有石匾,因风化字不可辨。楼东、西各有三箭窗,楼北面墙圮坍。楼下地上横卧一幢石碑,因风化字不可辨。
新广武城
长城过新广武城,至皂银洼村,墙多为砖石包砌,由于自然圮坍及人为破坏,大部分墙体只存夯土了。但在很多地段断续尚存有条石包墙。在靠近新广武城一侧的城墙上,尚残存两座砖砌敌楼。长城经广武跨河,河床内墙址早已为洪水毁掉。过河是第一座残存的砖砌敌楼。此楼东、西面墙上各一门,居一箭窗南,门额均嵌有石匾,因风化字已不清。楼北面墙有三箭窗,南面墙已圮残。楼向东在皂银洼北的第八座敌楼亦较好,楼东、西、北各三箭窗,南有一门,门额亦嵌有匾,字已不清。匾四框有砖雕。皂银洼村,仅有一户人家,住在楼南,整个院墙全为长城砖所砌。
长城过皂银洼,约有一华里为条石包砌,顺山北坡而筑,圮坍严重。再过一华里至南寺沟村基本未筑墙,沿山走径连续地筑有敌楼,楼多只存夯土墩台。楼间只个别地方有石砌城墙。
由南寺沟村经大泉沟、苗家窑、东寺村至水峪口,依山险作障未筑墙,在各沟口东西两侧山上筑有砖砌敌楼,今全成为夯土墩台。据《代州志》引翁万达奏疏载:“自大水峪鸦儿崖起,东至马兰口霍家坡止,为垣五十三里有奇,增添敌台九十六,铺屋二百八十八,品窑千八百四十。”
峪口东、两两侧山上,存有己残成夯土状的楼原为砖砌。长城过水峪口后,继续沿山坡向东北经盘道窑、冯家窑、王家园、许家凹抵沙家寺。这段长城,仅水峪口东有近百米夯土残墙尚存,此后一直到冯家窑,墙和敌台均已无存。过冯家窑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才可见有残存的夯土墩台。
过沙家寺长城走径继续沿山坡经南口、胡峪口、苏家场,出山阴县界入应县境。这段长城今已无墙迹,只顺山坡在各沟口处,及沟口两侧山上筑有已残圮的夯土墩台。
4、主要景点
新旧广武城两城相距2公里,互为犄角,如二虎把门,与明长城浑然一体,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是雁门关整体设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垣保存非常完好,远远望去,城墙呈土黄色,近看却是完整的砖包砌面。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89米,南北长338米。墙高8.3米,女墙高1.7米。东西南墙各有马面4座,北墙有马面5座,17座马面仍紧贴墙体,稳健雄伟。城墙上作垛口,上有望洞和射孔。设东、南、西三座城门。东、西城门较大,门洞宽4米,入深13米,南城门较小。
广武城一景
广武长城西起新广武城,南至白草口村,全长10公里。从山脚沿着山脊爬上山顶,气势磅礴,恢宏壮观,是朔州境内明长城的精华所在。这段长城共有20座敌楼,保存较为完好的有5座,敌楼骑墙而建,与险要的地势互相衬托,更显壁垒森严。其中白草口附近踞齿型长城,为国内罕见。摩天岭是欣赏这段长城全貌的最佳位置,极目远眺,延绵起伏的长城犹如一条游弋的巨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巅。
长城脚下的汉墓群,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4公里,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共有封土堆298座。封土堆连绵起伏,状若丘陵,星罗棋布,雄伟壮观。封土堆分为大、中、小三种。最大的236号封土堆高20米,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1988年广武汉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来山阴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在汉墓群前修建了高大雄伟的牌楼、宽阔的塑像广场和巍峨的汉墓博物馆,如今汉墓群已成为人们凭吊汉代阵亡将士,体验雄关沙场的军事旅游区。
5、城中敌楼
新广武旁边山上的敌楼是长城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屯兵、储藏物资、登高了望、发出信号和辅助攻击。两座广武城在明朝初年重修时,是被长城一起联结的,但是这些长城后来很大一部分被破坏了,只有一些敌楼因为可以改建成其他的设施而免遭拆毁。在高高的山顶上屯驻更多的军队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军营和指挥机构只能建在山下的平原上,紧靠着隘口的位置当然是最理想的,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了两座堡垒,很多军队就轮流在这里驻扎。两座广武城就象两个忠于职守的哨兵,在高高的山脚下警惕地注视着敌人的动向。
广武城遗址
敌楼和其他的古代军事建筑,都是在公元14世纪左右修建的,那时,新兴的明朝最担心被他们赶回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卷土重来,于是重新整修了数千公里的长城,当然也包括了紧靠着长城的新旧广武,因为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看,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直到17世纪和蒙古人一直有着血缘关系的清朝建立,广武才彻底地结束自己延续了2000多年的军事使命,仅仅是一个村子。
6、遗址现状
广武城现状是破败不不堪,过去的城池早已损毁不存。这座古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在和平年代兼有易市和交流的功能,但军事职能始终是第一位的。有诗云:“广武驿前春太迟,桃花几片柳疑丝。坚冰残雪今初夏,燕语莺啼仍一时。”其职能主要是旅游,但尚待开发。
广武城一景
7、研究价值
广武旧、新两城是研究国家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的4宝宁寺在山西阳高县城内西隅。现存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明代建,五开间单檐庑殿顶。梁架规整,斗拱,琉璃瓦件均完好。殿内泥塑三世佛,第子胁侍菩萨和二八罗汉像,仍是明代作品。两壁壁画完好,内容为佛传故事,画工亦佳。殿前格扇齐备,棂花纹样精巧,雕工纯熟洗炼,在雕工上可以借鉴。
8、获得荣誉
2006年05月25日,广武城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